字词 | 梅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梅花 梅花电影剧本。邓育昆编剧。台湾中影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第一影业机构1976年联合摄制。影片描写台湾的一对青年夫妇,深怀国仇家恨,丈夫偷渡到大陆参加了抗日队伍,妻子为保护学生不被征兵,遭受日军宪兵的凌辱而跳水自尽。该片在哥伦比亚第16届卡塔赫纳国际影展上获凯瑟琳奖。 ☚ 春姨 汪洋中的一条船 ☛ 梅花 梅花李无隅著。192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收《梅花底话》、《路亭里的人生》、《相识和隔膜》等诗55首。 ☚ 他,她 心曲 ☛ 梅花 梅花❶宋诗篇名。五绝。王安石作。见《王文公文集》卷七七。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称:“《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又,南朝苏子卿《梅花落》诗前半云:“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王安石最善点化前人诗句,出以新意。诗人欣赏这梅花的幽微身分与倔强风骨。它具有寒士气节与志士情怀,其中自然不乏诗人的影子。潘德舆称此诗“遥知”二句“亲切有雅气”(《养一斋诗话》卷五)。朱庭珍云:“夫作梅花诗,宜以清远冲淡,传其高格逸韵。”(《筱园诗话》卷四)此诗正是如此。 ☚ 元日 暑旱苦热 ☛ 梅花王令
这首《梅花》诗选取了梅花不畏严寒,早春二、三月就先叶开放这一形象特征,从“早”字落笔,从而抒发了淡淡的愁思。 诗的开头就以“晓枝”、“开早”来突出梅花开放的时令。早开的梅花,虽然花枝并不稠密,但诗人敏锐的感观却屡屡嗅到淡淡的清香。万木复苏都知道春的到来,百花也应当为开放在梅花之后而感到羞愧,只有梅花,不畏寒威,独步早春,向人们传来了春天的信息。梅先天下春,这是梅花的最可贵之处。 在第三联中,诗人以奴仆命风月,于是东风送暖,腊雪无故滞留,东风、腊雪都变得有情起来,早开的梅花并不孤独,它与大自然是和谐的。 末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化实为虚。在此春风送暖,梅花初绽的早春之即,诗人未感到丝毫的暖意,却感满眼萧疏,甚为惋惜。其实,经作者一层层的烘托,从料峭的早春清晨,稀疏的梅枝,清淡的馨香,至春不化的白雪,这样一幅冷色调的早春梅花图中,已使人感到诗人的淡淡的愁绪,满眼萧疏也是必然的了。最后一句“莫将横笛起人愁”,诗人说不要吹愁杀人的横笛,偏是有所想,由萧疏的春景联想到源于塞北的横笛,联想到大宋王朝危机四伏的现状,卒章显其志,从末句中我们似乎窥见了诗人对国事的担扰之心,只是诗人把这种忧虑放在语言之外,让读者去领会。 王令是非常喜爱梅花的,他的另一首咏梅诗以从梅花的姿、色、味入笔,然后想象春工抟造万物,使之各出所巧,给梅花著上了理想的色彩,最后加上大段议论化的诗句,从梅花的开放推想到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二诗相比较,这首咏早梅之诗更注重客观写实,既突出了梅花的神韵,又真切、细微地融入了主观感受,达到了物我融浃的艺术效果。 梅花陈焕
陈焕这首七绝,以妙思奇趣独标异采,使世人耳目一新。 起句写梅花所处地理环境幽美。“云里溪桥”,说梅花生在耸入云天的高山之上,长在小桥流水旁边。地势优越崇高,环境僻静幽雅,可见此梅不凡。“独树春”,俗言“一株梅”。雅、俗对照方知诗家妙语传神。不用“一”而用“独”字,表明此梅傲然独立,风采独秀。卓绝不群,珍贵无比。不用“株”而用“树”字,显示梅之高大。她不是一株娇小梅花,而是枝干健壮的梅树。咏梅不言“梅”,而用“春”字,以表现梅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气象,同时为全诗抹上了春天的色调。此句虽为平铺直叙,但辞语含蓄蕴藉,意境高远清新。我们仿佛看到:高山耸峙,白云缭绕,小桥卧波,流水淙淙,一树红梅迎风怒放,生机盎然地昭示着美好春天。 二句紧承首句,极赞梅花美丽动人的意态风姿。诗人以比拟的艺术手法,把春梅喻为红妆素抹的绝代佳人。这位家住“云里溪桥”的美女,青春妙龄,幽闺独处。天香国色,无人顾盼。一旦有客,便恍然惊起。她轻匀红粉,淡扫蛾眉,娇羞迎客,光采照人,确有倾国倾城之貌。 第三句以议论入手,急转诗意。“试从意外看风味”,此句似浅而深,乃一篇之枢纽,极应当意,不然与下句难以连贯成章。“意外”,即超出第二句诗的意蕴之外。第二句是以梅花喻美女,这是咏梅诗的老声常谈。诗人认为,只有跳出这个陈旧的圈套,寻求新的观照点,方能别开生面,探求梅花深层美质。因而他要试探着从“意外”来观察梅之“风味”。所谓“风味”,就是风情韵味,是事物内质美的外现。那么,诗人从“意外”看出梅花什么“风味”来了呢?这便自然引出结句“方信留侯似妇人”。世人皆惊叹此句“想落天外”,认为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又不敢说此诗不好。只能空言其“奇妙”,然而知其妙,又不知其所以妙。留侯就是辅佐汉高祖刘帮定天下,完成统一大业的张良。此人大智大勇,文韬武略无以伦比,是位奇男子、大丈夫。但这位建立奇功伟业的盖世英豪,其外表却像温柔典雅的美貌少女。这本是司马迁《史记》所载,明标史册,不容怀疑。而诗人为什么此时才信以为真呢?这是顿挫之笔,并非以前不信,只是现在由梅花“意外风味”得到了新的印证而已。诗意为,梅花和留侯张良很相类似,他们有共同的“风味”。这“风味”就是伟男其心,美女其貌;就是温柔美丽的外表和刚健的英雄本色相结合;就是备阴柔美与阳刚美于一身,达到了最完善的美学境界。结句以留侯赞梅,出人意表,乃一篇之警策。 此诗构想奇妙,意新趣浓,深折曲喻,余味无穷,堪为咏梅诗中的神妙之章。 梅花罗隐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中以梅为题者最多。综观之,其所咏之梅不是“疏影横斜”、“纤影上窗纱”,就是“一枝”、“一树”或“几树芳”,象罗隐这样以偌大一片梅园为吟咏对象的咏梅诗,实不多见。 “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这方圆十余里的梅园,应是指杭州孤山的梅林。相传姑苏台上筑有春宵宫,吴王与宫嫔常在春宵宫中彻夜饮酒,故诗文中常因此用吴王醉处代指苏州或吴地。苏州、杭州古时均为吴地,杭州孤山梅林在唐朝就久负盛名,“吴王醉处十余里”之梅正是指西湖孤山之梅。“醉”字用得十分巧妙,不仅客观地道出了梅林的处所,而且也蕴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繁盛的十里梅园,映明了山野,暗香四处浮动,梅枝百态千姿,诗人不禁陶醉在一片梅海之中。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这两句传神地写出了梅花的品格。山间初春的风雨,料峭凄寒。山鸟经受不住这种寒冷,哄飞着去寻找避雨的窠穴。梅花却不畏寒冷,始终如一地挺立着,经受着山雨的洗礼。“不随”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梅花在山雨中傲然挺立的雄姿。一阵寒风从枝隙间刮过,沙沙作响,梅花依然神情自若,好象是在同寒风亲切细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和拟人的手法,用山鸟的哄散衬托梅的坚毅品格,用“倚风”、“言”,活现了梅花的容姿,这容姿与那庭院的“疏影”、“横枝”相比,又别有一番情韵。 “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罇。”紧承三、四句,将散发着寒香的梅花同浓艳的桃李相比,坦露了诗人自己的情怀。桃李粉艳盛极一时,取媚于歌舞席上,欣赏者也大有人在,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惋惜。忧虑惋惜实非羡慕,诗人所慕仰的是节操凝重、清淡寒香的山梅。啊字同“飘歌席”相对,写出了诗人所遭受的冷落及不为其所动的操节,“寒香”“扑”酒罇,道出了诗人与“寒香”的气味投合,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咏物诗多有作者感情的寄托,这首也不例外。罗隐早年就有匡时济世的抱负,“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五代史补》),故十试不第。但他仍不肯趋炎附势,苟合于时。“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风尘”,寒梅的傲寒不屈,不争春献媚的高尚品格,正是诗人感情、品格的寄托,也是这首咏梅诗的主旨所在。 “寄欲所思无好信,为君惆怅又黄昏。”这二句是说,想把我的感受告之给那些殊途之人,遗憾的是没有信使传递,在为“飘歌席”的担忧之中渡过了又一个黄昏。“惆怅”与五、六的“愁怜”相对应,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情形的担忧。在这种担忧之中,也暗示出诗人自己品行的坚定。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以独特的构思,将所见所感挥挥洒洒,次第叙来。在衬托、拟人笔法的运用和形象的描绘之中,展现了梅的雄姿和品格,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梅花来鹄
唐人以梅入诗者比比皆是。有人歌咏梅花凌寒早开的风姿:“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张谓《早梅》);有人歌咏它傲雪吐香的神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齐己《早梅》);也有的借梅花所处的凄苦环境和遭遇寄托身世之感,来鹄的这首诗就是如此。 “枝枝倚栏照池冰”,诗一开头便点出梅花所处的环境:它生长在栏边冰旁,正值“万木冻欲折”(齐己《早梅》)的酷寒之时,因此冰雪之寒威它是在劫难逃。所以下面紧接着诗人便写道:“粉薄香残恨不胜。”明白交待出梅花所遭的厄运:它的枝头上花瓣不停地飘落,艳粉也被北风吹散,只剩下薄薄的一点。浓郁的香气经过风雪的摧残之后,只剩下微微的余香了。此时的梅花静立北风之中,抱恨无穷! 那么,梅花的不胜之恨主要是什么呢?诗便自然转出以下两句:“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稜。”梅花本为报春之使、在寒凝大地,千里冰封之时,它却冲寒先开,笑对霜雪,给人间带来春的消息。可是它占得早芳之位,率先芬芳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反倒给那冷酷无情的霜雪帮了倒忙!让它们随意凌辱、虐杀,借以呈强施威。这是梅花最为不平,也是最难忍受的待遇! 来鹄笔下寒梅这种不幸命运实际上是他自已身世的真实写照。他才华超卓,早就有很大的诗名。虽生当晚唐末世,但他素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志。“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题庐山双剑峰》)。“秋水莲花三四枝,我来慷慨步迟迟。不决浮云斩邪佞,直成龙去欲何为?”(《古剑池》)。但当时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唯有碧天无一事”(《山中避难作》)。他四处奔走,但却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又屡次举进士,想从科举上找出路,又连遭黜落。军阀混战,腐败的朝政,黑暗的科场硬是把他那如花的美梦打破了,最后客死维扬(今扬州)。其坎坷抑郁的一生确实有似生不逢时的寒梅,在不幸的际遇中寂寞地“凋谢”了。 来鹄之前,李商隐有一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寓意与此诗相近,可以作一简单的比较。其诗曰:“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素娥帷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梅花虽亭亭直立,娇艳非常,无奈开在路旁,实在不是地裛裛,花气袭人,但过早地在十一月即开,实在不合适宜。素娥(月里嫦娥)只把清光赞助月亮,而不助梅花;青女(司霜之女神)不仅不赞助,反倒用霜冻来摧残,毫不宽恕。要折一枝赠友,但仕途坎坷,故交日疏,又有何用? 何况由此引出思亲念别之情,更可断肠。因此,问道:“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呢? 李商隐文名早著,受李党之人王茂元知赏,以女妻之,从此触怒牛党,屡受排斥打击,终生郁郁不得志,同那不合时宜的梅花一样不幸。 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很相近,都是托物言志,借描写梅花的“不幸际遇”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隐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不同的是李诗更为委曲一些,表现的情感也更深沉。来鹄之诗则略显平直,情感的表达也不如李诗深沉。同时在状物上李诗更为精当传神。如开头两句中的“亭亭艳”与“裛寰香”,维妙维肖。而来鹄之诗则略显死板,不如李诗那样富有生气,这是两人艺术功力深浅不同所致。 梅花吕诚 怪得荒寒野水滨,疏花冷蕊看横陈。 歌翻 《玉树》 多嫌俗,梦唤梨雪却久真。 半点不烦春刻画,一分犹仗雪精神。 腊团新萼虽同出,未免韩公议小醇。 这首诗是元代昆山隐士吕诚所创作的《双清诗》之一。吕诚隐居昆山东仓,畜鹤种梅,有“来鹤亭”与”梅雪斋”,颇有宋初隐士林逋之风。他对梅花爱多,感慨亦多。他于寒涯幽谷发现无主的梅花,与松竹争奇并茂,有类于高人逸士的高风雅志,因而作此诗。 诗的开端写他于荒寒水滨得梅的惊异之情。“怪得荒寒野水滨,疏花冷蕊看横陈。”在荒寒野水之滨有野梅的生长,本不足怪。但作者却说怪得。其含义是出人意料,于无意中得之。有惊喜之情。因为梅花于百花寂寞之后,在穷冬盛雪之际,报春怒放,在梅枝上绽开的花朵虽然疏落地杂陈着,但其花蕊的颜色却鲜艳耀眼,使人们心理产生了审美的愉悦感。这两句开门见山点出野梅的生长环境、开花季节、疏落冷艳杂陈的状态。惊喜之情,伫立观赏之态,无不力透纸背。三、四两句铺叙自己梦寐以求爱梅之心情。耳听歌妓演唱的《玉树后庭花》曲,多嫌其俗滥,而梦中所追求已久的却是如梨花白雪一样的梅花,而现在却真的看到梅花开放了。这两句诗表明作者的审美情趣,不在于歌舞饮宴,而在于清逸赏梅。同时也暗寓其隐逸求真淳的意志。五、六两句一转,由前四句写梅花外在形象,而透其内在的质地和精神,即写其神。梅花是与穷冬盛雪抗衡,毫无媚态,迎着雪花而开放。它不同于其它百花需春风妩媚抚育而争艳。因此赞美梅花的独立的品格,半点也不要春天的化育。以雪花来反衬自己的精神,尽管它是一分,但它是以显示梅不畏严寒霜雪的劲节和傲骨。这正是梅花使古今人们倾服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梅花的真正价值所在。从诗情发展上看是深化梦唤的感情,并揭示爱梅的原因,这样,就把梅的形神都刻画到了。结尾两句收束全诗,前句再美化梅花形象,“腊团新萼虽同出”,花萼同出,互相偎依,点缀梅枝,着实可人。“未免韩公议小醇。”韩公似指唐代散文大家韩愈,他写有《春雪间早梅诗》:“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荧煌初乱眼,浩荡忽迷神。未许琼华比,从将玉树亲。先期迎献岁,更伴占兹晨。愿得长辉映,轻微敢自珍。”韩愈赞美梅花芳香与精神,以雪相衬,相得益彰。吕诚写此梅花诗显然是受韩诗的影响,但其描写角度与刻画手法又不尽相同。结尾诗句是借韩公之大才高名评议小小梅花及其醇香特征,以诗讴歌之,顿使梅花声价百倍。以议论总收全诗,寄寓着爱梅与颂梅的深情。 这是首五言律诗,通篇咏梅,于叙写、议论中寄寓理想与志向。诗情起转,逐层深入,推向高潮。歌颂梅花的品格,暗寓着他对人生的探视,对高人逸士的高风雅志的赞美与追求。 梅花惠端方
古往今来,人们就乐于用美人比喻梅花,在《龙城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优美的传说:隋代开皇年间,赵师雄迁到罗浮这个地方。一个寒冷的傍晚,他在松竹林间看见一位淡妆素服的美女出来游玩。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赵师雄和她谈话,言极清丽,芳香袭人。他们便一道到酒家饮酒,师雄喝醉了,但觉风寒袭人。过了一段时间,东方已发白了,赵起来一看,原来在梅花树下,上有翠鸟,啁啾鸣叫。这里的美女,肯定就是梅花了。至于以美女喻梅花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比如王安石《独山梅花》中的“美人零落依草木”,何迎龙《见梅》中的“忽忆空谷有美人”,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词中的“行方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等等。但多是有句无篇。唯独惠端方的这首《梅花》,通篇以美人作喻,歌咏了梅花的贞洁,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高士胸怀。 “美人在空谷,抱志苦贞洁”。开篇一句,主人公“美人”便出现在荒寂无人的山谷中,接下来,诗人便介绍说,这位美人是个立志坚守贞洁的人。这第二句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美人在空谷”,源自杜甫《佳人》诗中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从“素衣飘白云”,到“皓齿何莹彻”,诗人依次介绍了“美人”的衣着、脸色、笑貌与牙齿,她的素衣飘动起来,宛如天上的白云在流动,她的面容洁白得使白雪相形见绌。当她临风微笑的时候,便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那是多么的晶莹透剔啊。在这四句描写中,有动有静,形象地刻画出“美人”的形神色貌。这里面用“白云”、“春雪”、“皓齿”,集中烘托出梅花的洁白,同时用“临风一笑粲”,暗写出风吹梅花摇动的美丽姿态。“破镜忽上天,寒影浸瑶阙”。“破镜”,比喻夫妻分离,“瑶阙”指月宫,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是把梅花比作嫦娥了。正当读者陶醉在美人的冰清玉洁,嫣然一笑之中的时候,这位美人忽然飞动起来,直奔明月,使偌大的月宫也完全沉浸在一片皎洁清寒的影子里了。从这里,你似乎可以领略到梅花离开枝干,扶摇直上和与明月争辉的动人情景,这最后两句,诚可谓笔锋骤转,曳然而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梅花李中
李中的这首咏梅诗侧重对梅花“开花长在先”的歌咏上。 这首小诗从语言到内容,并没什么深奥奇警之处,只不过写了在冰封雪地里,梅花最先开放这一平常的自然现象。可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在意境上却别有一番风味。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梅花耐寒的秉性。把群木和梅花相对比,其独到的是把群木与梅花拟人化,不做形态上的对比,而是从二者对“雪”的心理反映上进行对比。正当群木为寒冷所侵袭,冻得受不了而怨恨诅咒着冰天雪地之时,梅花却在皑皑白雪中笑脸先开,“昂首怒放”了,“方憎雪”是传神之笔,反衬出梅花傲寒斗雪的品格。 三、四句写梅花与“流莺”、“舞蝶”、“不见许因缘”。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赞誉梅的“开花长在先”。因为只有“待到山花烂漫时”,才有“流莺与舞蝶”,可到那时,梅花“已在丛中笑”了。这里把“流莺”、“舞蝶”暗喻成世俗,反衬梅花的与众不同,表现梅花超凡脱俗的性格,可谓立意新颖。 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梅花。但梅花的冷俊素艳,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形象却树在我们面前,诗人创造了一个高远的境界,赞誉梅花,隐匿着自己的影子。这也是作为咏物诗的成功之处。李中,字有中,陇西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他还有一首咏红花诗写得也颇有意味:“红花颜色掩千花,伍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诚奢华。”同这首咏梅诗可相参照。 梅花高启
高启这首咏梅花的诗,是一组九首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歌咏梅花高雅品质的诗。 琼,瑶,都是美玉,主色是白。梅花,冰雪,主色也都是白。瑶台,是美丽的仙子所居之处,是纤尘不染的神话世界;高洁秀雅的梅花,只应在那里生长,是谁把她栽遍江南人间大地呢?这一问,暗含着宋人林逋的故事。林逋一生不娶,隐居不仕,在杭州植梅养鹤,人们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作者没有责备林逋的意思,而是把梅花从天上降落到凡尘的根由,一下子与一位高人雅士联到了一起。《宋史》卷457记载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可以说,林逋的品格,就是梅花的品格。 “雪满”二句,进一步歌咏梅的高雅。当大雪封山之际,迎风傲雪的梅花好似安卧在这冰莹世界中的高士。当月光泻进树林的夜晚,梅花又似娟好的女子在清流中飘然而至。其实,这两句又连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化用了东汉袁安卧雪的故事。不过,袁安卧雪并不是在山中,作者化用时稍有改易,《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后一句则直用了赵师雄夜遇梅仙的故事。据《尚友录》记,隋时,赵师雄于开皇中过罗浮山,天寒日暮,憩车于松林间,见林间有酒肆,旁有茅舍,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迎。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芳香袭人。固与扣酒家门,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师雄醉寝。久之,东方已白,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𠹗相湏。 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袁安耻于干谒,安贫乐道,宁受冻馁,不求嗟来之食;梅仙淡妆素服,芳香袭人,雅洁高贵,不涉神交之外。一个是阳刚之美,一个是阴柔之美。同为高雅而刚柔相济,阴阳相生,这在我们中华文化中便达到了和谐的极至。同时应当注意,在这个故事中,“月明林下”不是梅林,而是松林,这就为下句预留地步,在咏“梅”中带出了“松”。 “寒依”二句,化用了林逋《山园小梅》诗中传颂不歇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暗香”的“暗”字改成了“残”字,并把梅与竹结合在一起,承上句完成了松竹与梅“岁寒三友”的联合形象。如果我们进而知道林逋这两句原也是改南唐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佳香浮动月黄昏”而来的,对高启的构思理解就会更深了——“竹”本来就是这句诗的“主人”嘛。这两句的句意较为费解,因为它们是倒装句。我们应当准确地还原:沙沙作响的翠竹在寒风中与梅花横干斜枝的疏影依偎在一起;茂密的苍苔在春阳中生长,掩过了飘落在它们之中的梅花的残香。至此,写到了梅在春天到来时的香消玉殒。不幸的是,这一句竟成了作者后来因《上梁文》而冤死的“诗谶”! “自去”二句,何郎即何逊,是南朝梁人,他是继鲍照之后,较早发现梅的品格的文学家。鲍照念梅“霜中能作华,露中能作实”,不似桃李之属“摇荡春风媚春日”,“徒有霜华无霜质”;何逊颂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不仅如此,何逊爱梅成癖,其程度也不亚于后来的林逋。他在扬州时,曾吟咏于盛开的梅花之中;后徙洛阳,因思梅如渴竟请求迁调扬州。所以,高启不无夸张地说,自从何逊之后,就没有歌咏梅花的好诗了。这句诗当然失实有偏,可是如果我们联系下句为高启作一辩解:作者并不真是在讨论诗史上的评价问题,而是说历史上对耿介清高之士从来很少有人赏识,看法又自会不同了。确实,正因为从何逊之后真正爱梅、敬梅、护梅之人几稀,所以梅在东风里愁寂地难得有几回好好开放。 梅花张道洽
历代的咏梅诗,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或歌其色,或咏其香,或绘其形,或借梅抒情,或以梅言志。而张道洽的这首《梅花》诗,是专写梅花的精神,并借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深切热爱的。 诗从寻梅写起,诗人沿着野树林中的一条长满苍苔的小路走去,快到尽头的时候,发现在竹枝深处正开着几枝梅花。通过这种场景的渲染,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清高疏野。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未写梅的颜色,也没写梅的姿影,而是全力挖掘了梅花的精神。“绝知南雪羞相并”,“南雪”,是指朝阳处易于溶化的雪。尽管梅花与雪关系密切,但都不屑与云为伍,因为梅花尽管生长在冰天雪地之中,却不易凋零而南雪却易溶化,这句主要写梅的坚贞。“欲嫁东风耻自媒”,梅花开于冬春之际,虽然也想委身春风,但又耻于象桃杏那样,自炫自媒,本句源于张先《一丛花令》中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主要写梅花的清高。“无主野桥随月管”,是说有的梅花长在野桥旁,没人管领,仿佛月亮是它的主人。“有根寒谷也春回”,是说生长在寒谷里的梅花,只要有根在,就会抽枝吐蕊,这里的春,应指开花。因为梅花在冬天里也一样开放。这两句主要写梅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自生自长,即使在寒冬这样的恶劣环境里,只要有根在,依然可以发花吐香。这里的野桥明月,烘托出梅花高洁的境界,而寒谷春回,则反衬出其蓬勃的生机。也许正因梅花有如此不同流俗的高尚风格,才引起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切热爱。当然这种爱是通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即:醉后也不睡在庭前的梅花树下,因为担心风吹花落,怕梅花被玷污了。这种写法,与唐人张籍《梅花》诗中的“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全诗,首联写实,颔联写虚,颈联实写,尾联虚写,一实一虚,相得益彰。从竹梢深处的梅,写到野桥边寒谷里的梅,最后又写到庭前的梅,每字每句,都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闪动着诗人的身影,特别是颔联中“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两句,完全是诗人主观的移情入梅,借梅抒情。但这种移情,决不是牵强附会的,因为它毕竟没有脱离开梅的本身特点,诚可谓“物物而不物于物”。正是在对梅花的一片赞誉声中,塑造和讴歌了诗人的“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自我。 历史上,因宋代是载培梅花的鼎盛时期,所以宋代文人歌咏梅花的诗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与历代相比。而张道洽又恰恰是宋代咏梅诗作最多的一位,一生共创造了三百多首作品。同时,从本诗看来,他也是一位咏梅的好手。有的诗既使与林逋、苏轼、陆游等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 梅花王公炜
这首咏梅诗,是从赞颂梅花精神的角度来立意的。 待寒霜遍地,千林叶落,一片萧索之时,梅花才在江头展放出美丽的花蕊,向人们昭示着春的讯息。百花竞妍时,看不到梅花争俏的身姿;众芳摇落,万木霜天,梅花则为世间带来了美。 梅花的品格是高洁孤峭的。“瘦影”一联,正是通过梅花形态的描写,来表现梅花的品格。“瘦影”虽是写梅花的形貌,而梅花的高逸绝俗于其中得到了表现。“孤根”句,写梅花的孤峭,不同流俗,故云“无尘”。在这两句中,形与神是高度统一的。 诗的颈联,引申开去,用“羁客”与“隐士”来比喻梅花。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大致在今贵州西北、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等地区。常为被贬之人流放之地。李白即因永王李璘案而被肃宗长流夜郎。谷口,即寒门,故地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汉代隐士郑子真曾耕于谷口。夜郎与谷口都是当时极为僻远之地,“岁晚”、“寒云”,都是形容其荒寒。诗人由梅花联想到长流夜郎的羁客与躬耕谷口的隐士。他们独处荒远,自甘寒苦,与梅花的境遇颇有类似之处。通过这样两个比喻,就把士大夫与梅花的精神联系揭示出来。 可贵者在于梅花之精神。她象征着高洁孤峭,不随流俗,因此备受诗人们的称赏。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发出了“绝是精神吟不尽”的赞叹,揭出了诗的题旨所在。“好枝和月”一句,则又以景结情,创造了一个朦胧清美、余韵无尽的艺术境界,在清冷而皎洁的月光之下,梅花的枝条和花朵是何等安详。她宁馨的微笑泛溢在朦胧的月华之中,好象萦绕着纱巾。诗人把他的深情,都注入这种境界之中。 这首诗着意刻写梅花的精神气韵,诗中的摹写,都围绕于这个主题展开。写梅花的瘦影、孤根,都旨在表现梅花的高洁与幽独。然而又能于笔墨间见出梅花的个性特征。皮毛落尽,精神独存,用以评价此诗也是很恰当的。而洁尾处所创造的审美境界,使全诗得到了升华。 梅花韩偓
咏梅诗词中,多有托物言志的优秀作品。人们借吟咏梅的贞姿劲质、雪魄冰魂以陶情励操,表达自己的高洁和忠贞。本诗作者韩偓是一个为人正直、有气节操守的人。他生活在动乱的唐代末年,曾甚得唐昭宗的信任,几欲拜相,后因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贬逐。这首诗当作在遭贬之后。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和抒情融为一体,意象鲜明,寓意隽永。 开头即不同凡响:“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梅花有了主观意志,它不愿依附于明媚的春光,却自己选择寒冬开放。这里的梅花、春光、深冬、艳阳显然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始终摆脱不了不愿人身依附和不得不依附这一对矛盾。联系诗人的经历,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这里通过咏赞梅花表达了其追求独立人格的意愿。 颔联两句乍一看似乎离题了。“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龙笛,笛名,笛声似水中龙鸣。胡,古称北方少数民族。燕钗,燕形之钗。在唐诗中,“汉宫”与“胡地”相对出现时,必指王昭君事无疑。如僧皎然《王昭君诗》云:“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不同的是,一般咏王昭君诗总充满了悲剧气氛,而本诗却毫无悲戚之感。这里王昭君也是不愿“傍春光”而志愿出塞的。如从单纯咏物的角度。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对梅花的一种拟人化描写:出句指风吹梅枝声,对句指花枝如燕钗形。因此从形、神两个方面看,这两句都紧扣了诗题。 颈联赞美了梅花的耐寒和多情。凛冽的寒风虽然强暴,纷飞的大雪也想侵犯欺凌,却只能给梅花增添香气和情思。梅与风雪素有不解之缘,大概没有咏梅诗词不写到风雪的,正是那雪虐风饕、百花凋零之时,方显出梅花的坚韧耐寒、孤标独树的高格。 尾联笔锋一转,“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妖桃艳李,不耐风寒,零落早衰,只能窃取和煦的暖气称艳于春天。因此,梅花对它投之轻蔑的一笑。其实,草木本是无情物,好恶妍媸系于人,历代赞美桃李的诗词也不少。不过在这里,诗人以桃李与梅相对,实际上象征了两种不同的人格。赞美梅花,贬斥桃李,其实质是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怀和坚贞操守的赞美和对奴颜婢膝、品质卑劣者的贬斥。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据惠洪《冷斋夜话》记王安石此诗的写作原由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这话的可靠性如何,难以遽断;王安石的诗文向无编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实可考、足以断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数无法确断其具体年限,从而也无法从写作年代来考索其行事、交往和作诗的情况,所以只能就诗论诗。 诗的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对梅花极表赞赏。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诗人所欣慕的就是这种崛犟的风骨。这不仅从字面可以看出,而且“有诗为证”。诗人另有《红梅》一绝,首两句说:“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奈”、“耐”字古通,“不奈”即“不耐”,不堪忍受之意。总之,诗人对红梅之惧寒而迟发,是并不恭维的。对比之下,此诗的“凌寒独自开”,其倾倒之意自见。因此,“凌寒”一句,应是这首咏梅诗的主心骨。 因梅花的洁白,因开在百卉俱谢的严寒季节,自古的咏梅诗都联系到雪。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何逊《咏早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阴铿《咏雪里梅》:“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唐宋以后,更举不胜举。但此诗并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是在意象上以梅拟雪。虽然繁花似雪,但诗人“为有暗香来”,已“遥知不是雪”。提出雪,是为了逗出梅花的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词显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南宋人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论此诗时道:“《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偶同”未必,李壁或以为说“偶同”,即能为王安石开脱剿袭之嫌,其实王安石反用前人之意,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首《古乐府》不过是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不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则以“凌寒”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故其中有所寄托。这样,诗人自己就进入了诗,所咏的是“有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纯客观的描写了。 王安石是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的。如前面所举的《红梅》后两句:“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也是翻用晏殊的《红梅》诗“若更迟开三两月,北人应作杏花看”的句意,不过后者是正用,前者是反用而已。诗的好坏原不在前人是否曾道过,贵在虽用前人诗句却能别开生面,推陈出新,铸造自己独特的意境。能做到这样,即使不是无意的“偶同”,而是有意的袭用,又有什么不好呢? 梅花盛贞一
这首七言律诗作者盛贞一,《元诗纪事》说她是“马彦奇妻,早寡。”《元诗癸集》说:“有三男一女,家甚贫,以指取渍麻水作点划教其子。自述诗有云:‘一经教子丹心苦,半世纫箴白发新。’又为梅花诗,多以自况,至正间,避乱居华岩。”这首以梅花诗寄托自己心志七律,可能是其中一首。 “古枝点点类璚瑰,不假天工为翦裁”是写古枝开花奇异天然,好象美玉一样点缀其上。接着下面一联“月夜孤标怜晚景,冰溪瘦骨绝尘埃”是描写梅花所处环境及处于这一环境中梅花的形象。在明月映照之夜,冰冷的溪水仍然透着阵阵寒意。此时此地的梅花孤独向晚,自临寒溪。瘦劲峭拔的骨干傲然挺立。这种意境当然不同于宋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优雅、宁静、和谐的氛围。“孤标”、“瘦骨”形成凄楚氛围,流露了作者丝丝悲苦心意。孤、瘦、冰、绝,这些字眼给人造成的意象当然与影、清、香、浮所造成的意象不同。如果说这一联还仅仅是梅花所处环境渲染烘托,多从外在着笔的话,那么“寒香泣雨魂难还,贞节凌霜志莫回”一联,则是明显地将笔触深入到梅花的内在精神品格上了。因是临“冰溪”,当然是“寒香”,“泣雨”又正同上联所描述的“孤标”相照应。“贞节凌霜”一句是梅花傲霜斗雪的写实,同时又是作者早寡而守节的自喻。以写实而论,写出了梅花不惧严寒的自然属性,在历代文人咏叹之中,又由这一自然属性联系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强暴、矢志不移的坚贞品格操守。不肯向权势低头的孤高之士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寄托自己的心志,如陆游等人咏梅之作。盛贞一作为早寡之人所说贞节当然是指从一而终的志向不肯改梅。就诗来说,比喻也确实得体恰当。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贞节的背后,隐藏着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妇女作出的巨大的牺牲。作了牺牲而不知,反而津津乐道于此,读至此处真是令人难免忧从中来。结句说“桃李未曾争艳冶,半窗疏影自徘徊”自言不曾与桃李争艳,独自徘徊于窗前,是写月光移动,梅花疏影也在随之徘徊。从诗结句看倒是很有余味的。因为使读者联想到似乎是作者自己在月下徘徊,种种心思也尽在徘徊中。总之这首诗从描绘梅花的形神两方面看都是很有特色的,尤其出自早寡妇人之手,,关合自家身世,托物言志,令人想见其冰清玉洁,孤标瘦骨的风神。可见她艺术修养之高。以贞节自守自得是其特点又是其弱点,这也难免、时代使然。同时的万氏《咏枕上绣梅》说:“洒潇英标别一奇,岁寒心事有谁知?妾心正欲同贞白,枕上殷勤绣一枝。”可看作是盛贞一的《梅花》诗同调。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李璧举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谓“荆公略转换,或偶同也”。不管偶同也好,转换也好,王安石这首咏梅是后出转精的。 梅不同于百花,不仅不畏严寒,而且越寒冷越开得繁盛。踏雪寻梅,是一种极富情趣的境界。古乐府一起言寒天见白梅,初未觉花开,是从人的角度写出。而王诗特标“凌寒独自开”,则是从梅的角度写出。这就造成一种境界,一种象征,赋予梅花一种品格。 梅花与雪花,二物同中有异。《千家诗》载宋人卢梅坡诗云:“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为宋调佳句。两诗主角皆是梅,强调在“雪却输梅一段香”。不过古乐府是顺叙中作转折,精彩在末句;王诗是因果倒装,两句精彩,“遥知”云云,令人神往。 本篇大约是王安石退居钟山后所作,罢相之后,当然不象往日那样轰轰烈烈,而有点象墙角之梅,不免冷清;但他仍然坚持个人操守,恬然自安,这又象梅花孤芳自赏,芳香不浓,然自有一种淡淡的幽香。深有寄托,所以就不照搬古乐府。 梅花陈与义
诗人在这首咏花诗中,用明快抒情的语言赞誉了梅花的那种欺冰傲雪,专在穷腊岁首开放的品格,同时也对桃李有意争春却又晚开的失意表示惋惜。 诗的前二句:“高花玉质照穷腊,破雪数枝春已多”,是对梅花高雅圣洁的赞美。“高”,是说梅花的品格高。她不屈于寒势,不落于流俗;“玉质”,说明她芳艳圣洁。她欺冰傲雪,专在腊尽春回时开放,因此她是众花之先魁。 正因为梅花能破雪而开,有时虽然仅仅是数枝,但却带来了很多的春意了。唐代诗人齐已《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一枝”,仅仅是一枝梅花,数量是很少的,但她却是在“深雪里”开放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梅花欺冰傲雪的品格,一方面也说明了梅花一开春就快回到人间了。据《唐才子传》说,齐已在《早梅》诗中原来也是写成了“昨夜数枝开”的。后来他拿了这首诗去向郑谷请教,郑谷说“未若一枝为佳。”齐已很佩服郑谷的诗见,便认他为一字之师,于是便将“数枝”,改成了“一枝”。陈与义在这首诗里化“深雪”为“破雪”,并把“一枝”返原为“数枝”。一下子就有数枝梅花破雪而开,正是为了给下面的“春已多”做铺垫。不是么,只有数枝、多枝梅花骤而开,才能把更多的春意带到人间来。所以此处用“数枝”又比“一枝”更较合理。 破雪迎春,是梅花所独具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这种性格也是中华民族节操的象征,所以古人也曾以梅花做为中国的国花。故而诗人才称她为”高花玉质”。王逸在《九思》中也有“委玉质兮泥途”之句。“玉质”,就是称赞其本质的圣洁。 后二句:“一时倾倒东风意,桃李争春奈晚何。”是说梅花由于开得早、走在了东风之前,竟然使送春的东风都为之倾倒了。然而梅花尽管开得早,但她却与桃李不同,她不是争春的尤物。毛泽东同志在《卜算子·咏梅》中称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极为中肯地道出了梅花高尚的品格。苏东坡在和秦少游的《梅》诗中有:“化工未议苏群槁,先向寒梅一倾倒。”“一时倾倒东风意”,就是化此句而来的。本来“东风”才是春的先行者,花草树木只有凭借东风之力才能复苏,才能萌生,只有东风才是春之信使,才是报春的先锋,然而诗人却说东风在梅花面前却一时为之“倾倒”了,自觉来迟了,真是妙语妙境。 黄山谷在《赠李村叟》诗中有“紫冠黄钿网丝窠,蝶粉蜂围奈晚何?”之句。陈诗在这里直接点明为“桃李争春奈晚何?”作者认为桃李不仅娇艳,而且又极善于争春、但与梅花相比,最值得惋惜的是在时间上来得太晚太迟了! 此诗语言明快,态度明朗,作者通过种种对比极赞梅花而力贬桃李。其实做为春这一盛大的时节,她是需要万紫千红浓淡疏密各种色彩来打扮的。至于花期的或早或迟或先或后,正是春之不可一日骤去的需要,又何必一定要喜先而厌迟呢? 梅花江朝宗
在咏梅词中,诗人们往往竹梅并写,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宋人江朝宗的这首咏梅七绝正是这样做的。 “小小人家短短篱,冷香湿雪两三枝。”这两句诗,首先写出了梅花所处的环境。普通的人家,短短的竹篱,接着便开始正面写梅:在这竹篱边,长着几枝梅花,雪白的花朵正洋溢着清冷的幽香。以冷香形容梅香,以湿雪代指白梅,这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姜夔在《暗香》词中,就有这样的词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而陈与义的《梅》诗则说:“一阵东风湿残雪。” 古人写诗讲究起启转合。这第三句“寂寥竹外无穷思,”就是起转的作用的,寂寥竹外,上承开头的“小小篱”,与“两三枝”。而无穷思,则下启“正倚江天日暮时”,这两句诗,连续化用了苏轼、杜甫诗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在诗人的笔下,冷香湿雪的梅花,仿佛是一位寄身竹外的绝代佳人,面对着寥廓的江天与西沉的太阳,不禁发出了悠远无尽的情思,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集》中说“白玉为骨冰为魂,耽耽独与参黄昏。其国色天香,云之佳人,幽趣何如?”这与本诗创造的意境基本一致。 综观全诗,作者由近及远形色具佳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天日暮,小篱疏梅”的画图。这幅画,仿佛也散发着一阵阵清冷的幽香,使我们不仅可以玩味到梅花的清高孤傲,朴素淡雅,也可以领略到作者幽冷凄清的心情。 梅花左纬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曰咏梅花,但未对梅花作精美刻画。把笔墨集中在对审美主体的探梅活动的叙述,以情衬梅,别开生面。 开端两句总述探梅行动。多次探寻春的信息,从早到晚,伴随归巢的暮鸦而归家,但都失望了。这两句诗写出时间、地点,从寻春信可知春即将来临,或值腊末。从暮鸦一词又了解是在山野间。几度表现诗人的希望与热情,空归,刻画出多次失望之情。几度与空归相联结,多次探寻,多次空归;希望与失望,多次反复。但仍怀信心,不断地去探寻。什么物征能代表春信呢!人们熟知只有梅雪迎春。梅花性耐寒,在腊月开放,迎来了春的到来。梅是春信的代表,寻春信就是寻梅的开花。暗扣诗题,托出爱梅之情;表现诗人在严冬封锁之中,对美好春天的渴望与追求。 三、四两句分写白日探梅活动。每次都是立在梅树下仔细观察,静候梅苞破蕊,直到落日乌鸦归巢。悻悻归来,梦中犹记。因此每次试探地摇动梅枝上雪挂,恐怕有的是夜间开花,未及见到。从这个细节中透示出诗人探梅寻春的急切之情,观察之细致。试摇与恐有,刻画精细,谨慎小心,恐有遗漏,希望交织着失望,纠缠难结。如思恋人,悬挂于心。 五、六两句再写月下探梅。由白昼至月夜探梅,诗意深入,剖情逾细。月光洒满人间,穿深坞(山窈),迎寒风,站立在山汐岸边的浅白沙上。静静地观察着梅蕊的含苞欲放。从穿深坞到立浅沙,山路崎岖,高低不平,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从望月与迎风,寄希望于月与风,送来梅花怒放。人物形象的动态与静态的描写,刻画出其寻春信,探梅花的急切之情,甚而废寝忘餐。昼夜思恋,静候树下,急如星火。 上面六句写尽探梅之情。虽未及言梅花怒放,但已在不言之中。结尾转笔写感慨,陡转急收。梅花如同桃、李一齐开花,那还有谁到山村农家来访野梅呢! 梅花可贵之处在于它抗霜雪,冰清玉洁,清香宜人。开在百花之先而又不同百花争春。因此它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桃李花仲春开放,花色艳丽,但无清香。人们虽也观赏桃李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但又有与梅花比较,其品格则差肩,有桃李媚人的浮华感慨。诗人就是基于此种审美观点,含蓄地批评世俗之人,只爱桃李的浮艳,而不就山家的梅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钟爱梅花,不为世俗的审美见解所囿。以自己审美观点作结,揭示主题,升华诗境,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这首咏梅诗的独特审美性,在于别僻蹊径,不落俗套。剖示观梅者主体的心态变化,步步推进,层层转深,结尾以审美观点作结。从而衬托出审美客体梅花的美的诱力,暗示出诗人的美好心境,美的人性,对美好事物与理想的追求。 梅花王安石
据惠洪《冷斋夜话》记王安石此诗的写作原由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这话的可靠性如何,难以遽断;王安石的诗文向无编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实可考、足以断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数无法确断其具体年限,从而也无法从写作年代来考索其行事、交往和作诗的情况,所以只能就诗论诗。 诗的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对梅花极表赞赏。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诗人所欣慕的就是这种崛强的风骨。这不仅从字面可以看出,而且“有诗为证”。诗人另有《红梅》一绝,首两句说:“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奈”、“耐”字古通,“不奈”即“不耐”,不堪忍受之意。总之,诗人对红梅之惧寒而迟发,是并不恭维的。对比之下,此诗的“凌寒独自开”,其倾倒之意自见。因此,“凌寒”一句,应是这首咏梅诗的主心骨。 因梅花的洁白,因开在百卉俱谢的严寒季节,自古的咏梅诗都联系到雪。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何逊《咏早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阴铿《咏雪里梅》:“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唐宋以后,更举不胜举。但此诗并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是在意象上以梅拟雪。虽然繁花似雪,但诗人“为有暗香来”,已“遥知不是雪”。提出雪,是为了逗出梅花的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词显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南宋人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论此诗时道:“《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偶同”未必,李壁或以为说“偶同”,即能为王安石开脱剿袭之嫌,其实王安石反用前人之意,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首《古乐府》不过是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不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则以“凌寒”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故其中有所寄托。这样,诗人自己就进入了诗所咏的是“有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纯客观的描写了。 王安石是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的。如前面所举的《红梅》后两句:“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也是翻用晏殊的《红梅》诗“若更迟开两三月,北人应作杏花看”的句意,不过后者是正用,前者是反用而已。诗的好坏原不在前人是否曾道过,贵在虽用前人诗句却能别开生面,推陈出新,铸造自己独特的意境。能做到这样,即使不是无意的“偶同”,而是有意的袭用,又有什么不好呢? 梅花崔道融
自古以梅花入诗者,有的咏梅的风姿,有的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主要侧重于写梅的孤标气韵,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她素雅高洁,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在古人的笔下,梅与雪有着不解之缘。宋代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诗句。是疑梅为雪,因有暗香袭来,方知是梅而非雪。唐代诗人张谓有《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也是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销的白雪。崔道融同样以雪喻梅,赞美梅不畏严寒,独开于百花之先的风骨,并突出歌咏梅的孤标与神韵。唐代诗人齐已在《早梅》诗里写道:“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也是赞美早梅。与崔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 后四句重在抒情。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惜花惆怅之情。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悱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梅之意千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容易”这里作轻易讲。“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惜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梅花陈亮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词人,他胸怀大志,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和他的挚友辛弃疾一样,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很少作诗,集中仅存这首咏梅花的五律。历来评选宋诗者,也很少注意,但这首诗是咏梅的佳作,也确能代表作者的气质和性格,和《龙川词》中几首咏梅词相比,显得更有特色。 诗的头两句“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对梅花的形态,略加描绘。作者以疏枝横玉,写已开的梅花;以小萼缀珠,写未开的梅萼。“瘦”,以见梅花的清姿;“光”,以见梅萼的俊采。用语相当质朴。明代毛晋跋陈亮的《龙川词》说:陈同甫词“不作一妖语媚语。”他的诗文也是这样,在《书作论法后》一文中他曾写道:“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典丽。”他的《咏梅》诗,正是以“意与理胜”见长的。 第三四两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梅花的标格。梅花开放,正当隆冬,百花还在沉睡当中,梅花却最先苏醒。向南的枝条,只要一朵冲寒先放,马上就带动全枝的次第争开。南枝开了,北枝也不甘示弱,不管是水边篱落、雪后园林,全不选择。“梅占百花魁”,它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竞艳。它是一种温馨高洁的花,冷艳幽香,赢得千古诗人的赞赏。第五六两句,写梅花的精神,“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数点梅花天地心”,见到梅花,人们便有春已归来的感觉。她不怕冰风的摧折,不怕寒雪的埋藏,这种傲雪凌霜的精神,正是梅花品格高贵之所在。 结尾两句“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是写梅花的命运。笛曲有“梅花落”,又称“梅花三弄”、“落梅花”。花谢花开自有时,在梅花原不介意,但诗人表示惜花之意,感到玉笛横吹“落梅花”,似乎在催花早谢,所以感叹说:玉笛呵! 你休得吹这三弄的哀曲吧,梅花自有自己的命运,东君正在为梅花作主张呢! “我劝东君多作主,永留清瘦雪霜姿。”这兴许是作者的愿望吧! 此诗令人想到这样的情况:南宋的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都爱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的劲节自比。陈亮词:“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浪淘沙·梅》)以梅花的高洁自比。辛弃疾词:“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临江仙·探梅》)以梅花仪态自比。这些写法,都着重抒情,以情韵胜;而陈亮的这首咏梅诗,则着重说理,以义理胜。 梅花〈隐〉清末以来乐器业指喇叭。 梅花méihuā❶梅树的花。 梅花méi huā❶梅树开的花: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五·98)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梅花 梅花 méihuā 亦稱“梅”。觀賞花木,薔薇科,落葉小喬木。幹褐色,多縱駁紋,葉廣卵形,先端長,緣具細銳鋸齒。花早春先葉開放,淡粉紅或白色。核果近球形,黄或淡黄色。爲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種類繁多,三百有餘,主要品類有: 直脚梅、杏梅、照水梅、龍游梅。果實釀酒,花入藥。宜植庭園,也可製盆景。露地栽培,主要於長江、珠江流域,北至黄淮一帶;野梅分佈於西南山區,滇川尤豐。《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 ”朱熹注:“梅,木名,華白,實似杏而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梅》:“梅,花開于冬而實熟于夏。”《格致鏡原》卷七十:“《格物論》:梅花其始,見于炎帝之經。自是漢見于上林苑,魏見于曹林,晉見于江南,宋見于含章宫,梁見于揚州法曹廨舍,隋見于羅浮松林間,梅花之名始著。”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香粉脂澤部 > 香 > 梅花 梅花 méihuā 香之一種,屬甜香之遺製者。點燃後,其味幽香可人。詳見本類“甜香”。 梅花méi huā旧时乐器业谓喇叭。《切口·乐器业》:“梅花: 喇叭也。” 梅花 斗雪傲霜,洗尽铅华。与松、竹同称为“岁寒三友”。又称“春梅”、“寒梅”、“红梅”、“干枝梅”、“酸梅”、“元梅”等。寓意铁骨冰心,谦逊自处,清友清客。 字数:77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兰花 月季 ☛ 梅花 梅花梅(梅朵;梅英;梅华;梅兄;梅妻;寒梅;腊梅;蜡梅;雪梅;黄梅;黄梅花) 花魁 腊花 酥花冷蕊 疏香 艳魄 冰魂 玲珑 玉奴 玉面 香蜡 香雪 雪霙 九英 久客 寒客 奇友 寒英 黄姑 驿使 木母 一枝春 小黄香 寄春君 黄千叶 罗浮客 百花魁 暗香疏影 疏影暗香 桓伊三弄 冷蕊疏枝 冷蕊疏花 冷蕊暗花 冷香疏蕊 冷蕊疏枝 ☚ 菊花 花的参考用语 ☛ 梅花 梅花象征傲霜斗雪,坚贞不屈。 ☚ 花木象征(中国) 松树 ☛ 梅花mei flowerPrunus mume(Armeniacamume),蔷薇科李属一种观花乔木。别名春梅、干枝梅等,古名朹、枬,中国主产的传统名花。染色体数2n=2x=16,个别品种2n=3x=24。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梅有4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如《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可知古人已用梅作调味品等。1975年在安阳殷墟铜鼎中发现了3200年前的梅核,说明在商代中叶,已采梅食用。又从《诗经》等古书中查悉,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开始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即果梅。汉初从果梅中分出一支观花为主的品种群,即花梅。《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时梅花品种多属江梅、宫粉两型。又在西汉末年,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记载,可见约在2000年之前,梅已在中国用于城市绿化了。 梅花mei huaplum blossom 梅花plum blossom 梅花club suit 梅花plum flower;Chinese mei blosso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