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桓灵时童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桓灵时童谣

桓灵时童谣

汉代歌谣名。也称《灵献时人语》、《时人为贡举语》。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词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鸡”一作“龟”)《乐府诗集》辑录其中的前四句,收入卷八七《杂歌谣辞》,并于“题解”中引《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童谣反映的是东汉桓、灵帝时,官吏贪赃受贿、朝廷卖官鬻爵,以至选举、用人名实不符、污滥不堪的政治现实。全篇语调犀利,比喻贴切,讽刺意味鲜明强烈。

☚ 京都谣   古诗十九首 ☛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童谣,用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东汉末年科举中的丑恶、腐败现象,深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察举制度的虚伪。
 桓灵是指汉桓帝和汉灵帝。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桓灵时,指东汉末年时期。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末年的政权日渐腐朽、黑暗,正直、清白之士受到排挤和陷害;同时,察举制度败坏,卖官鬻爵,贿赂成风,上下沆瀣一气,朝廷无良将、贤臣;家庭无孝子、贤妇,社会风气极为败坏。这首民歌就是对当时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举秀才,不知书。”“秀才”本为汉时举士之科目。“有秀异之才,可为秀士者。”凡被举为秀才之人,本应识书达礼,才高八斗,但由于东汉末年社会腐败,结果被举作秀才之士却连字都不认识,这是多么深刻辛辣的讽刺。
 “察孝廉,父别居。”秀才与孝廉,为科举的两种名目。自汉以后,隋唐以前,州举秀才,郡举考廉。孝廉以侍奉双亲,提倡和实施孝道为本。但是,这里被举荐为孝廉之人,却不管父母的饮食起居生活,与父母分居而住,这就违背了孝道,成为不孝之子。
 “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也是汉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凡被举荐为寒素科之士,应为清白廉洁之人,而实际上,却污浊如泥一般。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时的良将,多以将门子孙来应选,就是这些高门大族中选择出来的良将,却胆怯如小鸡一样,这实在令人可笑。
 这首民谣,通过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虚伪性揭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斗争艺术和反抗精神。

《桓灵时童谣》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歌谣。东汉桓、灵帝时代,外戚专政,宦官弄权,朝政黑暗混乱。无论那派得势都贪脏受贿,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甚至连朝廷也公开标价卖官鬻爵,以致在选举、用人方面名实不符,污滥不堪。 “《后汉书》曰,桓帝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沈德潜《古诗源》)指出了这首童谣产生的社会背景。

“举秀才,不知书。”“秀才”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选举科目之一,令郡县推荐才学优异的士人,供朝廷选用。可所举的秀才却是不识字不读书的庸才。 “察孝廉,父别居。”“孝廉”也是武帝所设的选举科目之一,中选者应是孝敬父母、廉洁不贪之人,然而,这所谓的孝廉却竟是与父母分住的不孝之子。再看那些出身寒门、号称清白的文吏,实际污浊如泥;标榜门第高贵的“良将”,原来怯懦得犹如一只小鸡。

歌谣用犀利的语词、幽默的比喻和适度的夸张,把统冶者挂羊头卖狗肉、好听名目下包孕着的肮脏实质,加以无情鞭挞和揭露,因而对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有着鲜明而强烈的讽刺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