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蚕抗病性遗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蚕抗病性遗传the inheritane of resistance to mulberry silkworm disease桑蚕的遗传现象之一。桑蚕的抗病性是对其病原物具有的防卫反应的能力,可以减少发病或不发病。各品种间对各种蚕病的抗性的差异,是由蚕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一个品种只对某一蚕病有抗性,也有对几种蚕病兼有抗性的。调查抗性的大小一般以发病率或半致死剂量为测定标准。刘仕贤等(1984)测试了33个蚕品种对核型多角体病(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浓核病病毒(DNV)、微粒子病、卒倒病等的抗性,在供试品种间,对NPV抗性的极端差异约为875倍,对CPV的差异约为2,000倍,抗DNV的差异也极明显,但对卒倒病的差异不大,对微粒子病的抗性一般均较弱,仅白皮淡品种抗性强。市冈正道和丸山长治(1970)调查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保存的446个品种对FV的抗病性,强弱顺序是: 日中欧>中欧>欧>中>日中>日欧>日。抗病性的大小因蚕的发育阶段不同有差异。一般说蚁蚕最小,随发育而渐增,大蚕最大。船田敏夫(1968)用经口传染方法对中国种、日本种各3个品种接种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做几种杂交方式调查生存率,指出FV抵抗性对感受性为隐性遗传,可能是单对基因,即使涉及两对以上基因,也只有一对是强力控制这抗性表现的主效基因。又通过抗性系统的选择,F3后便有效果,说明隐性纯合体较易选出,未发现FV抗性的杂种优势。据古田要二 (1971) 对浓核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也是抗性对感受性为隐性遗传,由单对主效基因控制。高一陵、易文仲(1962)、易文仲(1963)用生态型差异的两品种杂交,研究对NPV经口传染性遗传,发现抗病性受父本影响较大。孟智启(1982)证明有偏父遗传现象,认为受一对主效显性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但荒武义信(1973)研究结果认为这种抗病性受母本影响较大。对这种病的抗性有较强的杂交优势,则中、日学者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