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桑寄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蔦 > 桑寄生
桑寄生  sāngjìshēng

亦稱“桑上寄生”、“寄生草”、“蔦木”。即蔦。南朝宋·雷斅《雷公炮炙論·桑寄生》:“陰乾用,勿見火。”明·蘭茂《滇南本草·寄生草》:“别名:桑上寄生。治筋骨疼痛,走筋絡。生槐樹上者,主治大腸下血,腸風便血,痔漏。”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桑上寄生》:“此物寄生於它木之上,如鳥立於木上,故稱蔦木。”

桑寄生【同义】总目录


桑寄生寄生草

桑寄生herba taxilli

祛风止痛药。出《雷公炮炙论》。见《抱犊集》。又名桑上寄生、寄生草。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润透, 切厚片, 干燥、生用。主产广东、广西。苦、甘, 平。入肝、肾经。功能祛风湿, 强筋骨, 补肝肾, 养血安胎。主治: ❶牛拐脚筋骨胀, 与独活、杜仲、秦艽、牛膝、续断、当归等配伍, 如独活寄生汤。
❷胎动不安, 与全当归、陈艾叶、阿胶等配伍。牛、马30~60克: 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本品主含萹蓄甙(avicularin)、槲皮甙。提取物对麻醉狗、猫灌服或静脉注射,均有降压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扩张作用,能增加动物冠脉血流量;对实验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的血管有扩张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桑寄生甙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伤寒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桑寄生loranthus

在木本阔叶树林枝梢上营半寄生生活的种子植物。属桑寄生科(Loranthusa-ceae)。有叶片和叶绿素,无独立的根系。全世界约500种,中国有35种。
分布和为害 桑寄生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桑寄生寄主范围很广,包括针叶、阔叶等数十科植物,主要寄生在山茶科和山毛榉科。桑寄生种子萌发后产生胚根与寄主接触,形成盘状的吸盘,分泌粘液,附着树皮上,吸盘产生轴生吸根,并分泌对树皮有消解作用的酶,以机械力从伤口、芽部或幼嫩树皮钻入,到达木质部,与寄主的导管组织相连,从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而以自身的绿叶制造所需有机物,桑寄生大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根出条,它是无性繁殖器官,在寄主体表延伸,与寄主接触处形成新的吸根,再钻入树皮定植,并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新植株。桑寄生的种子主要依靠鸟类传播。桑寄生是为害林木最严重的病原物之一。受桑寄生为害的林木,一般表现为落叶早,次年放叶迟,被寄生处肿胀,木质部纹理紊乱,出现裂缝或空心,严重时枝条枯死或全株枯死。山西省辽宁栎曾遭受欧洲桑寄生为害,被害株率高达90%,被害枯死者达50%以上,广西百色地区的油桐、油茶受害后,平均减产四分之一以上。在鸟类活动频繁的树林、灌木林和村庄附近的树木,受害往往较重。
形态和分类 常绿寄生性小灌木,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幼株尖常有绒毛覆被,多具根出条,花被4~6枚,雄蕊着生于裂片上、子房下位,一室,浆果、种胚和胚乳是裸生,包在木质化的内果皮中,内果皮外有一层吸水性很强的白色粘液,内含槲斗寄生碱,对种子有保护作用,不易被鸟类消化。
桑寄生在中国有30余种,主要有两种,即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a)和毛叶桑寄生(L.yadoriki),后者又称樟寄生,二者的特征和区别如下: 桑寄生只在幼叶上有星状短绒毛,成长叶片的两面是光滑的,花淡红色,浆果成熟后呈红色,主要寄生在蔷薇科、山茶科、木兰科,多寄生于寄主的侧枝中部与上部。毛叶桑寄生的叶片背向密皱有红棕色的星状短毛,花淡红色,浆果成熟后黄色,主要寄主是樟、山茶科、山毛榉科植物,多寄生于寄主的主干或侧枝的基部与中部。桑寄生属植物大多于秋、冬季节形成鲜艳的浆果招引各种鸟类啄食,种子随粪便排出,到处传播繁殖,在适宜的温、湿度下三天左右即可萌发,长出胚根,自种子萌发至胚根钻入树皮,一般约需半个多月。枝叶可入药,有消暑利尿的功效,成品称桑寄生茶。
防治 人工砍除,坚持连年彻底砍除病枝,是卓有成效的防治措施。在砍除时,除将长有寄生物枝丛的病枝全部砍去外,还必须将外部根出条、内部吸根延伸所及部分,一并除去,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冬季,寄主植物多已落叶,寄生物枝丛易于发现,是砍除的较好季节。化学防治,可用硫酸铜、氯化苯、氨基醋酸和2,4-D等进行防除。生物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桑寄生

药名。出《雷公炮炙论》。又名桑上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 Danser的枝叶。主产广东、广西。苦、甘,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降血压,养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风寒湿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妊娠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煎服:9~15g。枝叶含萹蓄苷及槲皮素。对麻醉狗、猫有降压、利尿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扩张冠脉作用,对实验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煎剂或浸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体外有抑制作用。本品还能抑菌,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活性。

桑寄生mistletoe

Scurrula parasitica L.,又称红色桑寄生。桑寄生科。常绿寄生小灌木,常寄生于山茶科、壳斗科、芸香科等树上。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贵州、四川和云南;越南也有分布。枝无毛。单叶革质,密被锈色星状毛,近对生或互生,卵形至矩圆状卵形。聚伞花序含3~5朵花;花两性;鳞片状苞片,花柄和花被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杯状;花冠窄管状,紫红色,4裂;雄蕊4枚,红黄色;子房下位,1室,浆果梨形,红黄色,具小疣状突起。6~7月采茎、叶药用,祛风除湿,强壮、安胎,消肿催乳,治腰膝神经痛、高血压、血管硬化性四肢麻木,治孕妇腰痛有特效。

桑寄生

桑寄生科半落叶灌木。嫩枝及叶无毛,高达1m。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4cm,宽1~2cm,先端圆,基部楔形。叶柄长3~8mm。穗状花序顶生,长2.5~4cm,具花10~20。花两性,花被片6。果球形,径8mm,橙黄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产辽宁、华北 、西北至西南山地,寄生在栎、榆、桑、李、桦等树上。全株入药。为强壮剂或安胎药。可治高血压、血管硬化、神经痛等。桑寄生科植物世界65属1300种。中国产11属约60种。寄主植物有山茶科、壳斗科、桑科、芸香科、大戟科、蔷薇科、漆树科、桦木科等。许多属种具有医疗价值。

桑寄生

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寄生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带叶茎枝。前者主产于广西、广东,后者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苦、甘,平。归肝、肾经。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养血安胎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风湿痹证,腰膝酸痛。对老年体弱,或痹证日久,肝肾中足之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秦艽、牛膝、杜仲等相配。
❷胎漏下血。多与阿胶、川断、杜仲、菟丝子等相配。此外,本品配夏枯草、白芍、牡丹皮、决明子等,可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四肢麻木等证。单用桑寄生冲剂,每日二次,每次0.5~1包(每包含生药40克),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 秦艽   五加皮 ☛

桑寄生sāng jì shēng

《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桑(16)。药名。
【基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Nakai、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L.)Merr.或毛叶桑寄生Loranthusyadoriki Sieb.等的枝叶。
【别名】茑(《诗经》),寓木、宛童(《尔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经》),寄生树(《尔雅》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茑木(《本草纲目》),冰粉树、蠢心宝(《滇南本草》整理本)。
【性味】苦甘,平。
❶《本经》:“苦,平。”
❷《别录》:“甘,无毒。”
❸《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甘。”
【归经】入肝、肾经。
❶《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❷《本草求真》:“入肝、肾。”
❸《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萎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❶《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❷《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❸《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好漏血不止。”
❹《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❺《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能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❻《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❼《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❽《玉楸药解》:“治痢疾。”
❾《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❿《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⓫《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⓬《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⓭《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⓮《广西药植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法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六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服。

桑寄生sāngjìshēng

中药名。出《雷公炮炙论》。别名桑上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 Kom. ) Nakai或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L. ) Merr. 的枝叶。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广东、广西。苦、甘, 平。入肝、肾经。补肝肾,祛风湿, 养血安胎, 降血压。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 风寒湿痹, 妊娠胎动不安, 胎漏下血, 高血压病。煎服: 9 ~ 15 克。槲寄生的枝叶含齐墩果酸、内消旋肌醇、黄酮苷等。叶含黄槲寄生苷A、B 及高黄槲寄生苷B 等。桑寄生枝叶含萹蓄苷及槲皮素。本品对麻醉狗、猫有降压利尿作用, 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扩张冠脉作用。对离体实验性动脉硬化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煎剂或浸剂能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

桑寄生

桑寄生

桑寄生

桑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桑上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Danser或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等的枝叶。前者春、夏两季采收,除去粗枝,晒干。后者四季可采,以冬、春两季采收质量较佳,除去粗枝,晒干。
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直径0.2~1cm,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小点状皮孔及纵向细皱纹,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薄,红棕色,木部淡红棕色,射线极明显,并可见年轮,中央有小型的髓,暗棕色。单叶对生成近于对生,多己脱落,叶片多皱缩,具短柄,平展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 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全缘、革质。气无,味淡微涩。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药材称广寄生。
槲寄生茎枝呈圆柱形,直径3~8mm,节部膨大。2~5叉状分枝,节间长2~9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纵皱纹。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浅,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明显,粗茎的髓常偏向一侧。叶对生于枝端,多已脱落; 叶片倒披针形,可见5条弧形脉,质稍厚而有光泽,黄棕色。枝梢两叶间可见单生或数朵簇生的小花或果实,果实椭圆形,黄棕色或暗红色。气微,味微苦,遇水后粘滑。主产于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河南等省区,药材称北寄生。
本品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主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头目昏眩、胎漏、血崩等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酸疼痛,筋骨痿软,足膝无力,常与续断、杜仲、狗脊之类同用,以加强补肝肾、强筋骨的效果。《本经逢源》谓其有“祛风逐湿,通调血脉”之功,故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者每用之。对于痹证经久,兼见肝肾不足或气血虚衰,筋脉失养的证候,用之更为适宜。临床多与独活、防风、地黄、当归、杜仲、牛膝等同用,使气血足而风湿可除,肝肾充则痿痹自愈,如独活寄生汤。若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而见头目昏眩,耳鸣心悸,腰酸脚软等证者,常与何首乌、地黄等配伍; 如风阳偏盛,则配夏枯草、杭菊花、豨莶草等。近年用本品治轻度高血压病头痛头晕,有一定疗效。桑寄生的安胎作用,也与其补肾益血有关,用于肾气虚衰引起的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腹痛腰酸,可配川断以补肾固气,配阿胶以养血止血,也可配艾叶以暖宫止血,又可用以治疗冲任不固引起的崩中下血。此外,用桑寄生可治血虚血滞所致的皮肤干燥,甚至如鱼鳞状者。桑寄生与淫羊藿同煎服,治小儿麻痹症急性期及其后遗症亦有一定疗效。煎服,10~20g。
实验研究: 桑寄生带叶茎枝含萹蓄甙、槲皮素。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内消旋肌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黄槲寄生甙A和B、高黄槲寄生甙B、肉豆蔻酸。
桑寄生口服或静注对麻醉狗和猫均有降压和利尿作用,萹蓄甙静脉注射对麻醉犬亦有降压作用,但持续很短,且易产生急速耐受性。
萹蓄甙对大鼠和犬均可产生利尿作用。桑寄生对胆固醇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舒张冠状血管的作用,曾用于治疗心绞痛。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并能延迟戊四氮惊厥引起的小鼠死亡。煎剂对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
槲寄生鲜叶的乙醇浸出液对麻醉犬、兔均有降压作用。

☚ 秦艽   徐长卿 ☛

桑寄生

桑寄生

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parasiticus(L.)Merr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本品茎枝呈细长圆柱形,长30cm左右,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有无数细小斑点。嫩枝有棕色细毛。质坚而有弹性,断面不整齐,有红棕色边,中部色较浅,显粉性,有髓。叶互生或对生,有柄,卵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黄褐色,有光泽,被细毛,质似草而脆无臭,味涩。
桑寄生为太阴人药。功能为祛风湿,安胎。主要用于太阴人风湿邪所引起的腰麻痛、关节疼痛,也用于胎动。本品的祛风湿之功,常与《东医寿世保元》热多寒少汤加减应用,增强清热,祛风湿之功。本品的安胎之功,常与《东医四象新编》千金文武汤,加减应用治疗胎动。常用量5~15g。

☚ 沙参   淫羊藿 ☛
000213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