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塔亚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塔亚那1863—1952Santayana George美国哲学家、文学家。原籍西班牙,1872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两年,回国后曾在哈佛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美感》、《理性生活》、《怀疑论和动物的信念》等。桑塔亚那是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哲学是头脑和心灵的学科,其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应该联系世界来形成道德观念。主张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学,认为一切理想都起源于自然。从意志情感的角度,把道德区分为“前合理的”、“合理的”和“后合理的”三种。“前合理的”道德是建立在原始冲动的没有反省的生活基础上的;“合理的”道德则已摆脱了对感官快乐的简单追求;“后合理的”道德本质上是以宗教为其普遍准则的道德。他高度肯定伦理哲学和宗教,认为它们是人类幸福的最大源泉。 桑塔亚那1863—1952George Santayana美国美学家。现代西方快乐派和自然主义美学代表。认为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它只存在于人的快乐的感知中,是“快乐的对象化”。审美判断实质上是积极的价值判断或情感判断。著有《美感》。参见“自然主义美学”。 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1952Santayana,George美国哲学家,对自然主义哲学有重要影响。又是文学家、诗人。出生于西班牙的马德里,1872年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8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哈佛大学直至1912年。晚年先后居住于英国、法国、意大利。桑塔亚那早期提出了一套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虽然承认美是主观愉快的一种形式,但更为强调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不能同被知觉的客体分离的,而同知觉器官和身体功能却没有关系。桑塔亚那后期提出了存在的四个领域:本质领域、物质领域、真理领域、精神领域。其中实存的只有物质和精神,精神的存在又依赖于物质。但他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实现,人的认识是以符号为中介的信仰。最终他把宗教当作道德的准则、哲学和艺术的根源,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的生活》(1905—1906)、《怀疑论与动物的信仰》(1923)、《存在的诸领域》(四卷,1927—1940)。 ☚ 自然主义 塞拉斯 ☛ 桑塔亚那1863—1952George Santayana乔治·桑塔亚那。哲学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生于西班牙马德里。9岁时随母移居美国。1886年哈佛大学毕业,后获该校博士学位。1889年起在哈佛从事教学和写作。1907年为教授。1912年辞去教职,旋移居欧洲。认为哲学是建构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与知觉符号的表现,深入探讨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轨迹,透彻地分析人类在伦理、社会、宗教、艺术诸多领域的体验。将自然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等各种哲学主题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人称“哲学上的蒙娜丽莎”。194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巴特勒金质奖章。主要哲学著作有《理性生活》(5卷)、《怀疑主义和有生气的信仰》、《存在领域》(4卷);美学著作有《美感》;评论性著作有《诗和宗教的说明》、《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和歌德》;小说有《最后的清教徒》,另有自传3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