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桐城文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桐城文派 《桐城文派》何天杰著。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书共分九章,前有“导言”,后有“余论”,最后附有“桐城文派年表”。在“导言”里,作者介绍了桐城文派得名的原因,概述了这一文派的几个重要人物,并论述了现在研究桐城文派的意义。第一章主要是历史的回顾,论述了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理论的发展,主要内容有:散文理论的艰难起步、尚用观念下汉人的创作与理论、六朝唯美的创作与形式主义文论、复古的唐宋文论、形式主义再次高扬的明代文论。第二、三两章专论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作者首先论述了方苞提出的“义法”论,概括了这种理论的本质特征,并指出方苞将“义法”视为文章写法的同义词,并由此阐述了他对作文的经验体会和对散文的要求,继而分析和研究了方苞的散文作品。作者以《“叛逆者”的开拓之功》为第四章的标题,论述了刘大櫆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创作,作者的论述是从以下线索展开的:不合标准的接班人对桐城家法的形式主义改造、神气与“活法”、在古代诗论与文论交叉点上产生的“因声求气”说,以诗论说文的先行者之误。第五章专论姚鼐,其标题为《道与艺合 天与人一》,作者论述了姚鼐的理论建树,指出他的文学观点与时代的关系,进而论述了姚鼐折衷文道的“道与艺合”论以及出儒入庄的“天与人一”论,指出姚鼐的一个贡献是发现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本质区别并在前辈文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神韵”观。第六章,论述了桐城派“全盛时代及其危机”,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姚门弟子,如方东树、梅曾亮、管同、刘开等人,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情况,特别指出了切磋竞争之风带来的创作的兴盛。第七、八两章,主要介绍曾国藩及其弟子,作者论述了曾国藩的纪实散文,指出他此类散文具有深识高见和爽直明快的特点,并常常表现出一种诙诡之趣。对曾国藩的弟子如薛福成、吴汝伦、黎庶昌等人的文学观点和创作情况也作了介绍和论述。第九章为《桐城派的末路人——林纾》,作者先概述了桐城派的萎缩及其原因,继而介绍了林纾的生平,并从“儿女真情的大胆描写、含蓄缠绵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林纾的散文创作,指出林纾散文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笔端饱含感情,这种感情往往喷薄而出,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余论”主要论述了这样几个内容:晚辈学人对桐城文派的缅怀、桐城文人的努力规定了现代文学散文的发展方面、历史与借鉴。作者特别指出:桐城文人对文学散文的自觉性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散文的种种表现手法,因此,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对以后的散文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 桐城古文学派小史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