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桐城文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桐城文庙

 位于桐城县城关镇,是古代文人尊孔祭孔之地。始建于元延佑初年(1314—1320年),原址在城关东门外桐溪桥东,元末毁于兵火。桐城知县瞿那海重建于今址,后屡建屡废,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文庙旧观基本保存至今。除大门拆除外,其它建筑如泮池、状元桥、大成门、东西廊庑、大成殿等依然完好如初。气势恢弘的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其殿为歇山重檐顶,平面长方形,分15间,内有木板平顶天花,8根金柱高架,呈柱网式布局,隔间较宽,颇为突出的是以大成殿45度斜拱挑檐飞角,乃辽金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在清代建筑上的延续生辉。两边红墙上“宫墙万仞”为慈禧手笔。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散文〕 桐城县文庙是中国南方修缮和保存最好的祭孔建筑群之一,与明清桐城派古文一样,闻名于世。文庙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风吸引看海内外游人。
 文庙位于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桐城繁华街区和平路。从广场看去,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文庙,绿树环抱,鲜花簇拥,游客熙熙攘攘,文庙四周的宫墙呈紫红色,正面宫墙上四个斗大见方的白字“宫墙万仞”,据介绍为慈禧手笔,整个文庙占地达3200平方米。
 渐近文庙,立于门前,门楼气势辉煌,门楼正中鎏金“文庙”大字映入眼帘,为赵朴初先生所题,门楼上有镂空木雕或浮雕60多处,每组木雕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种特定含义。例如,“鱼樵耕渎图”、“孔子周游六国的故事”、“天宫赐福”、“奎星点斗”、“独占鳌头”等,简洁明快,挥洒自如,再现了一幅幅历史的镜头,浮雕上的人物,维纱维肖,栩栩如生。
 走近大门,只见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大成门为界,分前后两个院落。虽迭有废兴,仍格局堂皇。
 进入文庙的第一道门便是棂星门,棂星门古朴简洁,庄重典雅,为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石坊。经过泮池上的泮桥,泮桥又叫状元桥,据传,古桐城,文风昌盛,许多举人过此桥而金榜题名,成为状元,故得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会有一种“我也曾饮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之感,你会觉得“桐城派”诞生于这座古城,并非偶然,而是确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了。
 经过大成门,就来到文庙的后院,大成殿为桐城县文庙主体建筑,高耸于后院北端,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建筑,其梁架结构富有特色: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扁作草椴,举架高昴。其下檐设斗拱,硕大突出,最具特点:华拱出三跳,一、二跳华拱成象鼻形,三跳出华拱头,直接承托挑檐檩。大殿明间次间,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墀头,砖雕耕渎图及象鼻形。殿内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心设方形藻井,平涂朱色,八根合抱粗金柱漆成朱红色,俊健有力。屋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面悬挂风铎。风来作响,别有幽趣。整个大殿给人以高大、宏伟,壮观的感觉。
 文庙前后院落,布局规整,设置齐全,主次建筑,错落有序。文庙是桐城派及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大成殿的斗拱及梁架结构特殊,在古建筑史中具有典型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走出文庙大门,仿佛从一种古文化氛围中回到现实。愿桐城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杨赟)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烂明珠,烘托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踞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1314年(元延祐初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 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 和县猿人遗址   明教寺 ☛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

位于龙眠路西端。始建于元延祐初,原址在东门外。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于今址。后屡遭战火,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有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及两厢两庑,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宽22.66米,深15米,高17米,重檐歇山顶,为以斗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正脊两端为鳌鱼吻,飞檐翘角,下悬风铎。内有金柱八根,柱梁简洁,举架高昂,呈柱网式布局,具有辽金营造风格。

☚ 4. 桐城市   六尺巷 ☛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

旧称圣庙、学宫,在桐城县中心和平路北端,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江淮地区营造工艺较高、规模较大的祭孔建筑群,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延佑初年,明洪武元年(1368)移建今址。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桐城是清代桐城文派的故里,而文庙则是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备受社会各方重视。1985年至1987年又予以全面维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外观宏伟,布局工整。有泮池、状元桥、大成殿、宗圣祠、文昌祠、东西廊庑等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斗拱及梁架结构简洁、匀称,极具特色。现设县博物馆,藏品有2177件,陈列面积800平方米,陈列桐城名人事迹、名胜古迹介绍、唐宋瓷器、方以智、查士标、邓石如、赵云谱等名家书画。

☚ 中庙   建德文庙大成殿 ☛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

在安徽省桐城县丁字街口。原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亦是桐城派文化昌盛的象征。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几经修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初多为桐城人,故名。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追求文章语言“雅洁”的风格。清代文庙是桐城派文人聚集之地。现文庙大门已拆除,部分建筑仍保存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歇山重檐式。雄伟壮观,继承发展了辽金建筑艺术,为清前期的建筑形式。

☚ 南京城墙   荆州古城 ☛
000050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