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源忆故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源忆故人

桃源忆故人

词牌名。又名《虞美人影》。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此调与《胡捣练》相似,唯上下阕起句一押韵,一不押韵。

☚ 朝中措   三字令 ☛
桃源忆故人

桃源忆故人

又名《胡捣练》、《转声虞美人》、《醉桃园》、《虞美人影》、《桃园忆故人》、《杏花风》。见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前此,有张先《转声虞美人》,有晏殊《胡捣练》,格律均与此调同。欧阳修所作二首或因词意而另立此调名,而后人多沿用。《词律》卷五列王之道所作。《词谱》卷七以欧阳修所作(梅梢弄粉香犹嫩)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又列别体一种。

☚ 桃园忆故人   索酒 ☛

桃源忆故人

野桥晚泊

轻帆落处斜阳快,夹岸柳条都败。雪厚板桥压坏,村酒停灯卖。寒星苦月长湖外,负却孤眠愁债。此夜寂寥情派,料得双鸥解。

这首词写景抒怀。上片为雪晚泊舟所见。起二句“轻帆落处斜阳快,夹岸柳条都败”,言冬日昼短,残阳迅速西沉,船儿也落下风帆靠岸了。只见夹岸柳树的枝条都在寒风中凋残、枯秃,它们瑟瑟发抖、飕飕有声。以下二句“雪厚板桥压坏,村酒停灯卖”,语极俗俚却反得其巧,雪景如绘,霁光映人。板桥压坏,明写雪下得大,积雪极厚;停灯卖酒,暗写雪夜天寒,村酒店便生意兴隆起来。体物入微,令读者如入其境。

下片转写主观感受。换头二句“寒星苦月长湖外,负却孤眠愁债”,言孤愁中好在有星月相伴,取得主观与客观的相对平衡。苦寒彻骨,不能入眠,小舟摇荡,似无依傍。此时此境,作者自然联想起自己的飘泊生涯,心窝苦味如潮涌。向小舱外眺望,词境陡然扩大。作者本想借寒夜景色排遣苦闷的,却见到湖水浩渺的远方,寒星在颤抖,苦月正射着冷光。物我相加,两者融汇,倍感孤独凄清,令人伤心惨目。结二句“此夜寂寥情派,料得双鸥解”,词人慰藉自己,今夜虽然寂寞、孤单、酸甜苦辣纷至沓来,但还有另一面,即自问无愧,乐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作逍遥游,想来追求自由的鸥鸟是会理解的。不借助人,而求助于鸥,实在是心境悲苦的又一曲折的宣泄。

总的说来,此词是作者生活道路坎坷、政治上遭到打击、心情凄凉的产物,诉说了封建社会文人的痛苦、忧愁、愤懑和不平,当然也流露了不得志者的几分清高。词的章法很妙,上片点染情中之景,下片乃景中之情。起句不泛泛写景,以“柳条都败”见所咏之意,振起下文,笼罩全阕。上下片不断意脉,过拍言“停灯卖”,则换头说“寒星苦月”,说“孤眠愁债”,既有呼应,又起新意,转写情感体验,有蛇灰蚓绳之妙,符合况周颐《蕙风词话》“须结束上段”、“带起下意”的要求,也与张砥中所云“住而不住”相合(见《古今词论》)。结句宕开,扩大旨趣,以动荡取胜,如沈义父《乐府指迷》所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古代爱情诗词《》桃源忆故人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桃源忆故人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即和衣拥。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本词描写一个贵族少妇锦衾孤栖时寂寞与惆怅的情怀,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恋之情。
 词的上片写这位贵妇长夜孤处寂寞难耐的情景。“玉楼深锁薄情种”一句属于记事,引出词中的主人公与典型环境。“薄情种”指丈夫,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称谓中女子对自己丈夫的称呼,明贬实褒。“玉楼深锁”描状这位贵妇深闺独处的情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严酷的封建礼教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女子所受的更为酷烈。“男女授受不亲”,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已婚的女子尤其不能轻易离开深闺,而当她丈夫不在的时候更是如此。本词中的贵妇可能便是其丈夫外出未归,所以她才产生了被“深锁”的感觉。同时这句话也很婉转地传达出这位女子对其丈夫忠贞如一的感情。“深锁”含有深深陷入即被感情所束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她被对丈夫的思恋之情所困扰着而难以自拔,故称“深锁”。下句则把这种心情具体化了。“清夜”写她的感觉,正因丈夫不在,无人与语,才觉夜清,才觉更长。“悠悠”二字描状对长夜漫漫的感受,“谁共”二字以反问语气表现其孤苦伶仃的凄楚情怀。她正在寂寞怅惘之时,又看到了枕头、锦被上的鸳鸯与凤凰的图形,这更加深了她的惆怅。鸳鸯偶居俪处,凤凰双飞骈翔,这两对多情多义的鸟尚知相亲相爱,形影不分,而自己却连它们都不如,偏要在这冷清的长夜中孤栖独眠,怎能不令人倍觉伤感呢? 为此这位女子才不敢正视这两对幸福的情鸟。“羞见”二字极为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贵妇的心理奥秘。最后一句“闷即和衣拥”,造语极为平淡俚俗,如同说家常话一般,但意义很深,在整首词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结上片而启下片,是转折之句。上片的整个意蕴用一个“闷”字便可做结,闷了就拥衾和衣小睡,这才渐渐进入梦境,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片。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写这位贵妇刚刚睡着进入香甜的梦境,却被远处城楼上响起的画角声惊醒了,她的“一番新梦”被“惊破”了。“无端”是凭白无故的意思,二字表现了贵妇对“画角声”的怨艾情绪以及对梦境被惊破的惋惜,这种怨艾与惋惜的情绪恰恰含蓄地传达出“新梦”的内容,或是她的丈夫回归家门,或是她随丈夫而去,总之必是一种幸福温馨的团圆美梦。“新梦”的内容没有点破而用曲笔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显得更加委婉蕴藉。另外,远处画角的声音便使她惊醒,也可看出这位贵妇的睡眠并不深熟,说明她的神经很脆弱,不堪忍受一点声响的刺激。而这种情形不也正是极度相思才造成的吗? 所以此句寓意深刻,须仔细体会方可领悟。贵妇在深夜中被惊醒,她再也难以成眠。末句宕开,以外面的景语作结,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进一步刻画她的相思。
 闺中的情形是贵妇拥衾独坐,蛾眉紧蹙,愁情难耐,时光难挨,百无聊赖。当她把目光转向窗外的时候,外面也是一派清冷幽寂的景象,怎不令人更增愁肠? 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四外冷冷清清,那晶滢的白霜又悄悄地复盖在万物之上,在月色中粼粼闪光。这是多么凄清阴冷的景象啊! 这种情景更加深了贵妇的孤独感、冷清感,正是贵妇心理的真实写照。心灵上的孤寂冷清与外在景物的幽冷妙合为一。《梅花弄》是一种哀怨的乐曲,是汉横吹曲名,因其三叠,故也称为《梅花三弄》。“听彻”是听完之意,如此哀怨的乐曲引起了主人公的强烈共鸣,所以她才侧耳倾听,直到这三叠的长曲听完为止。凄冷的环境、哀怨的乐曲与相思贵妇的心灵上的颤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情深味永,感人至深。
 秦观的词成就很高,主要风格是典雅工丽。此词则在典雅之中又有俚俗,确是首雅俗共赏的好词。在抒情方面则缠绵悱恻,很有感染力量。明代的李攀龙评此词说: “形容冬夜景色恼人,梦寐不成。其忆故人之情,亦辗转反侧矣。”(《草堂诗全集》卷四)这是深中肯綮的。

桃源忆故人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桃源忆故人

 

陆 游


 一弹指顷浮生过,堕甑元知当破。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 残年还我从来我,万里江湖烟舸。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元来大。

 
 陆游这一首词是按照欧阳修的“梅梢弄粉香犹嫩”的正调谱写而成。这是陆游东归以后,在他的家乡山阴所作。时间约在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之间。自从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川,至淳熙五年东归,前后留川九年。孝宗考虑到他在外日久,于是趣召东归。是年冬,赴建安任。六年冬,到抚州任。七年十一月,被命诣行在所,后得旨,许免入奏,仍除外官。陆行至桐庐,才泛江再度东归。不久被权臣给事中赵汝愚所劾,遂奉祠家居。当年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翌年春,起至严州,始离开家乡。在陆游被劾奉祠家居五年的日子里,一共用十五个词牌写了约三十三首词,有名的《洞庭春色》:“壮岁文章,暮年勋业,自昔误人”和《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以及《破阵子》: “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等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假如说,在上一首 《鹧鸪天·葭萌驿作》 中,陆游的道教观念还不够浓的话,那么,在这一首词里,则是比较浓的。开始句的“一弹指顷浮生过”,就带有浓重的说教宣道的口吻。所谓 “一弹指”,是出家人常有的概念,比喻时间的短暂。宋释法云 《翻译名义集·时分》有云: “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吕氏春秋》也说: “二十瞬为一弹指。” 苏东坡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云:“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显然,这是陆游对他一生抗金复国事业无成的反感。“堕甑元知当破”句,很蕴藉,很有思致。“堕甑”也称 “荷甑”,事出 《后汉书 ·郭泰传》: “ (孟敏) 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异之。”后人称之为 “堕甑不顾”。这一故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用为 “破甑”。据载: “邓竟陵免官后,遇见大司马桓公。公问之曰:卿何以更瘦?邓曰:有愧于叔达,不能不恨于破甑。”这个叔达就是孟敏。苏东坡对此曾有诗曰: “功名一破甑,弃之何用顾?” 陆游遭主和派所劾奉祠家居以后,同东坡一样,产生视功名如破甑的思想,是很自然的。在这个思想基础上,陆游表现出 “去去醉吟高卧”的行状,就是顺理成章了。他在 《腾腾》一诗中,也有过 “万事皆堕甑” 的感叹。这里所说的 “醉吟”也是有所本的。据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说:“醉吟先生者,忘其姓氏、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因自吟《咏怀》诗云: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吟罢自哂,揭瓮拨醅。又引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这个醉吟先生的遭遇、咏怀及其醉吟的状况,拿来同当时的陆游相比,是颇为切近的。他正是 “宦游三十载,将老”; 正是 “退居”乡间; 也正是感到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因此陆游“去去醉吟高卧”,是符合他当时的心态的。“高卧”则是以陶渊明自况之意。据《晋书 ·陶潜传》载:“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这个羲皇上人就是太古之人。正因为陆游是这样的清高自恃、抱幽傲独,所以他作出了 “独唱何须和” 的表白。这也是很有韵致的。杜牧 《沈下贤》诗就说过: “斯人清唱何人和?” 东坡《馈岁》诗则说:“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既然是 “无人和”,不如 “独唱”为好,又何须求人和呢!?看来陆游当时的心情是相当凝重和幽瑟的,他也是处处撷取东坡的诗句来入词的,从而增添了许多韵味。
 在下段,陆游通过酣畅流丽的笔触,运用浅近通俗的文字,使词章注入了哲理的因素,呈现出宗教色彩的一定的明见度。“残年还我从来我” 中的 “残年”,似是从韩愈诗“本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借意而来。实际上他自己也作过 “欲分茅舍度残年”吟咏。但这一句的着重点在于 “还我从来我”。这个“我”,既有小我,又似有大我。这个小我并不是要复我名利之份,而是要归我自然之身,这也就是道家倡导的纯抽象的“自然”之体。而这个大我,则是要还我锦绣河山之愿。从这个意义上说,陆游这一首词并不是颓唐之吟,也并不都是牢愁之叹,而是有着若干可取的地方的。“万里江湖烟舸”,其中所说的 “江湖”,原指隐者,语出《史记》: “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是指浪迹四方的意思。陆游在川陕长江一带宦游,奔波了三十多年,感到江湖万里穹阔,经历了许多烽烟舸䑽,饱受了河山破碎生民流离之苦。为了“大我”的国事牵缠,他这个小我是不能自由自在的,他已不是从前的我了。可是现在不同了。他已是被劾在家,可以“脱尽利名缰锁”了。“缰锁”本是系马具,亦作为人事相牵的比喻。语出《汉书》:“系名声之缰锁。”《北史·卢景裕传》载:“景裕系晋阳狱,诵观世音,枷锁自脱。”现在陆游可以不系这个利名之“狱”,可以还我自由之身,立地成佛了。柳永在《夏云峰》词中也说:“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看来陆游这个小我观念是相当重的。末句的“世界元来大。”是全阕词的的主题思想所在,是陆游道教思想的艺术性的体现。“世界”一词,据《楞严经》四的说法是:“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这个“世界”原来是非常大的,可是有些人就是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为“利名缰锁”所羁绊,变成了利禄熏心,目光短浅如鼠,仿佛眼前有一道人事的屏障,把这个大千世界遮隔起来了。现在陆游已把这些“利名缰锁”都“脱尽”了,就恍然大悟,看到“世界元来大”了!苏东坡曾有诗曰:“一来辇毂下,愁闷惟欲卧。今朝从公猎,稍觉天宇大。”似乎陆游又从东坡的诗句摘其精义而入词了。
 这一首词措词含蓄,蕴藉幽深,通过灵动活脱的形象思维,使人看到了好些发人深省的警言隐喻,觉察到某些宣道说教的劝世做人的哲理。这是陆游当时在特定的政治生活中的思想的反映。虽然从词的表象来看好象没有多少积极的东西,但从他的生动形象的艺术笔触之中细细寻觅,总不难找到其针贬时弊、启迪人生的值得称道的可取的因素。这就是陆游运用词的艺术功能的表现。另外,在选用词牌和运用格律方面,也很有艺术性。词牌一般是不包含什么思想内容的,但是,有时词人也通过恰当词牌的选用,映衬他的某种思致。陆游现在用的《桃源忆故人》就有这个意思。陆游现在回到了他的老家山阴,就像回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样,是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许多忆想的。上面说过,他是怀念着在王炎的幕僚中所过的那段谋划抗金复国的政治生活的。现在用了这个词牌,不就正好寄托他的这种心思吗?在押韵方面,他通过“箇”、“苛”韵的运用,令人感到音韵镗鞳,律动凝重,从而油然产生一种高旷、幽深的艺术效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