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桂陵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前期,齐国“围魏救赵”,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打败魏国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赵、魏两国为争夺卫国发生冲突,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入朝。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现在朝赵当然是魏国所不允许的,于是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甲士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公元前353年,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领兵骚扰魏国东部边境,接着又迫使宋、卫两国联合出兵攻魏国襄陵(今河南雎县西)。10月,魏国攻破赵都邯郸。当邯郸告急时,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精锐在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军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引兵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果然中计,放弃辎重,率轻骑日夜兼程回师自救。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击,仓促应战,魏军大败,庞涓被擒。但魏国势力雄厚,齐国没有迫使魏国放弃邯郸而达到解赵围的目的。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战法誉为“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间一次著名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攻入朝于魏的卫,迫使其入朝赵。魏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包围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田忌采纳军师孙膑建议,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东阳地区战略要地平陵;一路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将庞涓回师自救。孙膑又派轻快战车西趋大梁,“以怒其气”;将队伍分散,“示之寡”,使庞涓震怒而轻敌,轻装冒进。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加以邀击,大胜。此次战役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007 桂陵之战战国时齐魏间的著名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 (前354),赵在齐支持下攻魏属国卫国,迫卫从赵。魏惠王派庞涓统军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南),赵向齐求救。齐仅派少量齐军攻魏襄陵(今河南睢县),既牵制魏军不使速胜,又可坚定赵抗魏决心,俟赵、魏精疲力竭时,再以主力与魏决战。次年10月;魏破邯郸。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兵8万救赵。田忌采纳孙膑攻其必救的建议,进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果率军兼程回救,进至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突遭齐军截击,疲惫之魏军惨败。此即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批亢捣虚”、“攻其必救”、“诱敌就范”的“围魏救赵”之战。 ☚ 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战争。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位于赵魏之间的卫国进攻。魏为与赵争夺对卫国的控制权,派将军庞涓率8万军队进攻赵都邯郸,赵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夫段干朋认为不救赵不义且不利,力主救赵,并建议先以部分兵力进攻襄陵,使魏军陷于两面作战,同时以此举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待魏赵俱伤时再出兵救赵。齐威王采纳段干朋建议,待机而动。公元前353年,齐威王认为时机成熟,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本拟引兵直趋邯郸,孙膑主张趁魏军主力集于邯郸城下,国内空虚之机,直捣魏都大梁,迫使围赵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孙膑这一围魏救赵的建议与段干朋主旨一致,不过不以襄陵为目标,而以大梁为目标。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首先派齐军进攻明知难以攻取的魏军事重镇平陵,以给庞涓造成齐将指挥无能和齐军不堪一击的错觉。然后派轻兵锐卒直捣大梁。此时,秦、楚等国趁魏后方空虚之机,也侵蚀魏地。庞涓在国都危急、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亲率魏军回救大梁。田忌、孙膑得知庞涓回师,立即将齐军部署于桂陵 (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在山东菏泽东北)。庞涓大军行至桂陵被齐军夹击,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庞涓被擒。围魏救赵成为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 ☚ 槜李之战 马陵之战 ☛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盟国齐。齐威王命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在赵,国内空虚,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魏将庞涓返回应战,又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袭击。当魏军从邯郸兼程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生擒庞涓。后以“围魏救赵”泛指类似的战法。 桂陵之战战国时齐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的战役。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兵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孙膑乘魏内部空虚,率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兼程回兵救援,齐军设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是历史上运用“避实击虚”战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例。 桂陵之战亦称“围魏救赵之战”。战国时期,赵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的一次作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8万进攻赵国,围困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达一年多。赵向齐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起兵8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攻打围攻邯郸的魏军。孙膑说,魏国的精锐主力都攻赵去了,如乘虚向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兵,庞涓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即可以解救赵国,又可以乘隙打击魏军。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庞涓果然从赵都撤军,抛弃辎重,回师救魏。魏军途经桂陵时,又中了齐军的埋伏,魏军惨败,庞涓被擒。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次大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将庞涓领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求救于齐国。第二年,齐遣田忌和孙膑率兵8万救援。齐军采用孙膑 “围魏救赵” 的计策,用一部分兵力南下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的襄陵(今河南睢阳),主力奔袭大梁东部的魏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为引诱和骄纵魏军,齐军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庞涓果然上当,率师从邯郸轻装兼程回救。路过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地的齐军的突然袭击。魏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被以逸待劳的齐军杀得大败。邯郸之围遂得解除。此战为著名的截击战。 桂陵之战gui ling zhi zhan【历史】Battle of Guiling,352 BC,in which the army of Qi defeated that of Wei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围魏救赵的战役。齐威王三年(前354),赵、魏为争夺卫国发生冲突,魏派将军庞涓率甲士八万进攻赵都邯郸(河北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援,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国精锐在赵、国内空虚,乃引兵直捣魏都大梁(河南开封),诱使庞涓放弃辎重、兼程回师自救。孙膑在桂陵(河南长垣西)设伏袭击,获得大胜,生擒庞涓。赵围得解。后将此类作战方针叫“围魏救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