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桂学答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桂学答问 教学著作。一卷。清末康有为撰。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刊为木刻本,前有康氏自序。(撰者事迹参见“《新学伪经考》”条) 是年,康有为因著书讲学遭议,便应弟子龙泽厚之请,游于广西,后以桂林风洞山桂山书院为讲学之所,问学者“踵履相接,口舌有不给”,于是著是书,以述读书之次第及方法。是书刊出后,康氏虑及学者疑其繁博,便嘱梁启超抽绎其条,以为“新学知道之助”,梁启超便撰《学要十五则》,作为是书之纲要。 《序》阐述了读书及掌握读书方法的必要性,他说:“经学之书汗牛充栋,有穷老涉学而不得其门者……,如过沙漠而无向导,怅怅然迷道而返,固也。然以迷道之故,遂舍孔子而不学,可乎?”在正文部分,他把所读之书分为五部分;一、经书;二、史书;三、子书;四、理学;五、西学。主张为学之始: “先以一二月求通孔子之大义为主”,学者首先读《春秋公羊传》何休注本、《孟子》、《荀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五本书,他认为:“《春秋》所以宜独尊者。为孔子改制之迹在也;《公羊》、《繁露》所以宜专信者,为孔子改制之说在也。”其次,廿四史当全读,先要读《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儒林传》,认为“三史读,余史皆易读。”对于子书,认为先读《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显学篇》等,再读《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列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对于理学书,认为要熟读《宋儒学案》,梁启超则更为具体,认为先读《象山学案》,次读《上蔡学案》,次《东林学案》等。对于西学,认为要读《谈天》、《地学浅识》、《西国近事记编》、《格致释器》、《格致汇编》、《万国史纪》等等,其中《格致汇编》最佳,农桑百学皆有。至于考订学,目录学,兵书,律学,政俗,词章学等也要涉猎。这样,期年有小成,三年则诸学毕贯。 他也提出了读书方法,如读史当知史例,当读编年及纪事以贯串之,当读掌故。另外,读书须求师友,师不易得,求友最要;读书当分专精;每会课,当公推优长者为会长,性情严正者为监督等等。 是书叙述康氏研究学问及教育后进的事实,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顾颉刚将它付印,作为“三百年来思想史”的课本。 是书版本有:清光绪年上海大同译书局版,民国十八年铅印版(其中错讹较多),今有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本。 桂学答问书名。康有为著。撰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约万言。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是年秋、冬之间,康有为应门人龙泽厚之邀,到广西桂林讲学。不久, “来问学者,踵履相接,口舌有不给”,故撰此书,实系录其讲学时的答问。主张先读《春秋公羊传》、何休《注》、 《孟子》、 《荀子》、《春秋繁露》、 《白虎通》五部分,其次史部、子部、目录、小学诸书,也应涉猎。还列举了西学书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