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外追肥foliar fertilization通过果树地上部分器官补给营养元素的技术措施。主要形式是在生长季节于叶片喷肥, 故又称叶面施肥。果园应用根外追肥, 已有200多年历史, 最初仅作为补给锌、锰等微量元素, 自从1940年发现叶面喷布尿素可以补给氮肥以来, 生产上有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用肥量少, 发挥作用快, 而不受植株各时期的养分分配, 或土壤理化性状的干扰。 根外追肥主要用于: ❶提高果树年周期中关键时期的某种主要元素的营养水平。如苹果、梨等果树,落花后旺盛生长, 会使果实氮素营养水平下降, 而造成落果, 及时喷布尿素, 有助于缓和内部营养竞争的矛盾,从而减少落果; ❷矫治果树的多数缺素症(见果树营养障碍); ❸弥补弱树因根系生长不良,吸收机能差的不足。 叶面吸收机理 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且叶片较叶背厚。角质层为蜡质, 不易透水,但长时间浸润时,水可以透过, 油溶剂也可透过。角质层在叶片成长过程中,常有裂缝,有时渗入亚表皮, 或夹杂有果胶质, 此外, 还有表皮细胞伸到角质层的胞间连系, 未成熟叶片的角质层, 因发育不完善, 常留有孔隙。这些都是营养元素溶液, 能够渗入叶肉细胞的通道。营养元素渗入叶片表皮层后, 再经过表皮细胞的侧壁, 进入叶细脉末端和维管束的细胞壁。因此, 根外追肥对嫩叶及叶背的作用大于老叶及叶面。 追肥时期与方法 宜在果树生长期内, 营养不足前喷布,每间隔7~10天连喷2~3次。为克服营养障碍,应在缺素症状发生之前进行; 如因缺锌引起葡萄花期落粒, 应在花前喷锌。根外追肥以气温18~25℃时最利于吸收。一天之内, 则以早晨或傍晚最好。此时气孔开张, 同时空气湿度较大, 叶面蒸腾较少, 叶片的吸肥量最多。阴天也有类似效应。喷布时应以叶背为主,为了增加营养液的特效,可加展着剂或湿润剂。休眠期开始或萌芽前, 嫩枝的皮目也可吸收, 但宜喷布较高的浓度, 如用硫酸锌防治小叶病, 可在发芽前喷布5%的浓度。 根外追肥多以常量元素为主, 而且可以根据果树需要, 以1种或2~3种混合施用。总浓度以不超过0.5%为宜。过磷酸钙的溶解度很低,可喷2~3%的过磷酸钙的浸出液。为增加氮素, 以施用尿素最佳, 尿素为中性有机氮化合物, 分子量小, 扩散性强, 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而且有吸湿性, 喷布后, 可使叶片较长保持湿润状态。同时, 进入叶片后, 能直接参与有机合成。 影响因素 叶片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强度、速率与叶龄、肥料种类、浓度、喷布时期和气候条件有关。幼叶生理机能旺盛,气孔密度较大,吸收较快。阴离子种类可影响叶片对阳离子的吸收, 叶片对钾吸收效率大小的顺序为KC1>KNO3>KH2PO4。在酸性介质中,吸收阴离子较好, 在碱性介质中吸收阳离子较好。在适宜浓度范围内, 浓度愈高,叶片吸收的速度也愈快。此外, 喷布时, 湿度大也有助于吸收。 根外追肥喷布微量元素时, 进入树体的营养数量较少, 只能在树体对某种营养元素轻度(或潜在)缺乏时应用, 而且, 喷肥效果, 只在当年或生长季节中的某一时期内有效, 因此, 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 根外追肥foliar spray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又称叶面施肥。将水溶性肥料或生物活性物质的低浓度溶液喷洒在生长中的作物叶上的一种施肥方法。可溶性物质通过叶片角质膜经外质连丝到达表皮细胞原生质膜而进入植物体内,用以补充作物生育期中对某些营养元素的特殊需要或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根外追肥的特点是: ❶作物生长后期,当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时或难以进行土壤追肥时,根外追肥能及时补充植物养分; ❷根外追肥能避免肥料土施后土壤对某些养分(如某些微量元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时矫正作物缺素症; ❸在作物生育盛期当体内代谢过程增强时,根外追肥能提高作物的总体机能。根外追肥可以与病虫害防治或化学除草相结合,药、肥混用,但混合后不致产生沉淀时才可混用,否则会影响肥效或药效。施用效果取决于多种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风速和溶液持留在叶面的时间。因此,根外追肥应在天气晴朗、无风的下午或傍晚。 根外追肥 ☚ 施肥 浇水 ☛ 0000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