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突防系统hewuqi tufang xitongnuclear weapon penetration system
使核武器能突破敌方各种防御的一切设施的总称。
核武器突防按其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旨在防止或推迟被敌方发现,称为反侦察突防;另一种旨在受到敌方攻击后能避其锋芒或加强自身的抗力,称为反拦截突防。
反侦察突防的技术有四种:
❶超低空进入目标区技术。使核武器的载体,如飞机、弹道导弹的弹头或巡航导弹等贴近地面飞行进入目标区,以推迟被敌方雷达发现,但这需要特殊的飞行技术或制导系统;
❷隐身技术。方法之一是使核武器的载体表面能有效吸收无线电波或能对无线电波作相干反射,即可大幅度降低雷达反射截面,从而推迟被发现,但这需要特殊材料或特殊构形的表面;方法之二是爆炸先遣核弹,使大气中空气分子电离形成对无线电波的屏障,但这将增加核弹的耗费且先遣核弹亦有被拦截失效的可能;
❸施放金属诱饵或真假弹技术。这种技术的目的是欺骗敌方雷达,使之跟踪诱饵或假弹,从而使真弹免遭攻击,但轻质诱饵往往易被识别而大量假弹作为掩护又需花费较大的代价;
❹电子干扰技术。利用主动发射的无线电波干扰敌方雷达的工作,但这通常都会遭到敌方反干扰措施的对抗。
反拦截突防的技术有两种:
❶躲避敌方拦截技术。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多弹头的弹道导弹运载核武器。此种导弹弹头母舱可同时或逐次释放其装载的3~10个子弹头,使敌方拦截系统处于“饱和”状态,难以击毁全部子弹头,从而使载有核战斗部的剩余子弹头得以突防;另一种方法是使核武器载体作机动飞行,即经常变异进入目标区的轨道以有效地降低受到敌方拦截的概率,但机动飞行必须依靠载体中的制导系统;
❷核武器及其载体的加固技术。这应视拦截武器的性能而采取对策。核武器的主要类型是弹道核导弹,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曾部署了反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如苏联的“橡皮套鞋(Ga-losh)”和美国的“斯帕坦(Spartan)”,它们都装有核战斗部。为对付这种以核反核,需要对核武器及其载体进行抗核加固,其中包含下列技术:a.防X射线的热激波破坏,需要在核弹外壳上加一防护层以有效吸收X射线,成为壳体内部核战斗部的人工屏障;b.核弹内电子系统采用对核爆γ射线的回避技术,以免核爆瞬时的强γ剂量破坏工作中的电子系统,这可通过程序安排来实现;c.对核装置和电子系统采用抗中子和γ射线的加固技术,这需在核装置的原理设计和材料选用方面予以考虑,对电子系统则从器件和电路上进行加固;d.对电子系统还需采取抗电磁脉冲的措施,如接入浪涌保护器件,以防核爆电磁脉冲,特别是内电磁脉冲的伤害。
1983年美国按R·里根总统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曾进行以定向能武器包括强激光武器在内的全球防御系统作为对导弹核武器的拦截手段。十年之后这一计划虽被宣布停止执行,但这种新式拦截武器的探索给核武器突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