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果缩叶病stone fruits leaf curl外囊菌侵染核果引起叶片肿胀皱缩,后变黑干枯的真菌病害。包括桃缩叶病,梅、杏叶肿病等。19世纪初欧洲首先报道,中国最早在19世纪末有记载。 分布和为害 桃缩叶病为世界性病害,中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时病叶早期干枯脱落,影响当年产量和次年的花芽形成。1983年云南昆明、楚雄等地此病大流行,病株率100%,病叶率高达80%以上,大部分桃园基本失产。梅、杏叶肿病较常见,但危害较轻。李袋果病表现果实囊肿而叶片正常,亦由外囊菌引起。分布较广,只在局部地区为害。 病菌主要侵染寄主幼嫩组织,桃、梅、杏以嫩叶为主,嫩梢、花和幼果亦可被害。春季叶芽伸展时即可受侵,展叶后,病叶变红,皱缩或凹凸不平,叶肉明显肿胀增厚,不久病部表面出现白粉状物(病菌子囊层),至6、7月气温高时,病叶变黑干枯掉落,严重时未变黑便脱落,枝梢枯死。嫩梢受害,节间缩短,嫩梢自顶向下肿胀呈棒状。李袋果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畸形,中空,呈囊袋状,暗绿色,稍皱缩,表面生白粉状物,提前脱落。 病因 桃缩叶病的病原物是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梅、杏叶肿病的病原物是梅外囊菌(T.mume Nishik.),李袋果病的病原物为李外囊菌〔T.pruni(Fuckel) Tul.〕,均属子囊菌,外囊菌目。子囊裸生于病部表面,无包被,紧密排列成子囊层,子囊圆筒形,基部有脚胞与寄主表皮细胞相连,顶部平截,无色,内含4~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近圆形,无色单胞,成熟后可在子囊内外芽殖,产生薄壁和厚壁的两类芽孢子。桃缩叶病菌除为害桃外,还侵染油桃、扁桃、蟠桃; 梅、杏叶肿病菌只侵染梅与杏; 李袋果病菌只侵染李。桃的品种间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毛桃”比一般良种桃发病重。病害发生与春季气温回升快慢及降雨多少有密切关系。春季低温多雨,特别是倒春寒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管理粗放,不修剪,不清园消毒的桃园发病重。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三种病害基本一致。以桃缩叶病为例: 病菌主要以厚壁的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枝干的皮部或裂缝内越夏越冬,次年春季桃芽萌动时,芽孢子萌发,直接侵入表皮或从气孔侵入正在伸展的嫩叶,展叶不久长出白粉状的子囊层,病菌侵染适温为10~16℃,超过21℃时病害停止扩展且病菌孢子萌发后只能侵染幼嫩叶片或其他幼嫩组织。一般不引起再侵染,如外界条件特别适宜而发生再侵染,症状很轻。 病害控制 早春树萌动期,当花瓣露红(或露白)而未展开前,及时喷波美3度石灰硫磺合剂、波尔多液或多菌灵等;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