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果流胶病stone fruits gummosis由葡萄座腔菌或生理因素引起枝干或果实溢出胶质导致皮层腐烂、树势衰弱的一种重要病害。又称“干腐病”。以桃树流胶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中国1982年首次报道。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核果栽培区均有报道,中国长江流域的桃树、杏树、青梅、新疆的杏树、桃树发生普遍而严重,引起枝干枯死,影响树势和产量。 流胶病多发生在树龄较大的主干或大枝上,重病果园当年生小枝亦可发生流胶病。发病初期,病部皮层微肿胀,暗褐色,表面湿润,皮层下有黄色粘稠的胶液,后病部变黑褐色,逐渐凹陷开裂,溢出大量黄白色胶液,潮湿多雨条件下,胶液沿枝干皮层下流,颜色变黄褐或黑褐; 干燥条件下,胶液积累凝结成硬球,黄褐色,表面光滑发亮。发病后期,病部表面长出大量梭形或近圆形小黑点(病菌子座),是与核果生理性流胶病症状的主要区别。 病因 过去认为是生理性病害,现证明大多由真菌引起,其病原物为贝氏葡萄座腔菌(Botrysphaerialerengeriana de Nod.)属子囊菌,座囊菌目。无性态为一种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属半知菌,球壳孢目(见仁果干腐病)。树势生长衰弱,管理粗放有利病害发生。除病原真菌侵染引起流胶外,桃树本身生理失调、乙烯积累过多、冻害、各种损伤和土质粘重等也可引起流胶。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翌年4月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萌发后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潜育期6~30天,6月份为发病盛期。 病害控制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结合药剂保护和病疤刮治。防治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树体抗病力; 冬季做好清园,病死枝干集中烧毁,并喷石灰硫磺合剂进行消毒; 生长期及时刮除病斑,并用药剂消毒和伤口保护,可选用抗菌剂402,福美砷、波尔多浆及843康复剂等; 搞好枝干害虫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