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目录学论著。清章学诚(生平见《文史通义》条)撰。 《校雠通义》初成于乾隆44年(1779),原题《续通志校雠略》,系替三通馆代拟之稿。乾隆五十三年(1788)修改定稿。因其反对目录学专名而标举校雠学,故以“校雠”名书。全书仿郑樵《通志校雠略》例,分章节立标题编写。原稿四卷。后第四卷遗失,存三卷凡十八章。第一卷九章,从文化典籍的发展观点系统阐述目录学方法、理论。首章“原道”是全书绪论,意即“著录先明大道”,“道”指图书资料的历史发展规律。“宗刘”主张宗法刘歆《七略》。“互著”、“别裁”二章分别为这两种著录方法立论。“辨嫌名”专论书名著录法。“补郑”由补充郑樵《校雠略》而提出辑佚新法。“校雠条理”阐述校雠新法。“著录残逸”提出为历代艺文志著录补遗,“藏书”讲书藏名山可“补中秘之所不逮”。第二卷凡三章,“补校汉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竑误校汉志”;第三卷凡六章,“汉志六艺”、“汉志诸子”、“汉志诗赋”、“汉志兵书”、“汉志术数”、“汉志方技”,皆就《汉书艺文志》内容,具体阐述分类、著录等问题。 《校雠通义》在继承刘向、刘歆和郑樵等目录学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指导思想,规定目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揭示图书思想内容及作者学术渊源,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发展,使图书著录、分类、解说都与学术史、科技史联系起来而成为它们的助手。《校雠通义》首先揭出“原道”的重要意义,运用“道”、“器”的观念解释学术与图书的关系,依据社会进化和图书发展的观点系统阐述目录学发展规律,指出“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其势判若霄壤”,提倡目录应通古今之变,学以致用,具有现实批判的积极意义。《校雠通义》对“互著”、“别裁”方法的系统总结和理论阐述,标志着分类法的进一步提高,并有助于专科目录的编制。关于“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的观点,以及辑佚书、编索引的意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校雠通义》集中反映了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理论体系,是我国古典目录学专著中最重要的一部,对于近百年来目录学方法、理论一直发生着很大的影响。 道光二十三年(1833)由学诚次子华绂刊印行世。后有1922年吴兴刘承干嘉业堂据王宗炎校订本刊入《章氏遗书》。《遗书》本除《内篇》三卷外,还有《外篇》一卷,辑入章氏论文二十一篇。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章氏遗书》本标点印行。又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删去《外篇》,另代以附录一卷,附录《章学诚目录论文选》、《章学诚大事年表》二种。 ☚ 元史艺文志 郑堂读书记 ☛ 校雠通义书名。清章学诚著。三卷。总结了刘向以来目录学的理论与经验,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互著”、“别裁”等著名思想。主张编制专科目录和索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影响深远。 校雠通义内篇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𢽾,字实斋,号少岩,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系在其自著《和州志》、《艺文志序例》基础上,仿宋人郑樵(1104—1162)《通志·校雠略》而成。原题《续通志·校雠略》,后手稿被盗,又重定为三卷。卷一含原道、宗刘、互著、别裁、辨嫌名、补郑、校雠修理、著录残逸、藏书等九篇,阐述目录学之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性原则以及“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重要方法。卷二为补校《汉书·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竑误校《汉志》等三篇,主要是训核郑、焦二氏之误谬。卷三为 《汉书·艺文志》 自六艺至方技六篇,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二十一篇,在目录编制方面创立“互著”、“别裁”二法,主张图书分类应该与学术发展相互适应,不愧是集我国古代校雠学大成的严谨著述。另外章氏还强调编制专科目录的重要性,要求改革传统目录学体系,树立目录应该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为主的观点。有清光绪三年(1877)章氏贵阳刊本,《章氏遗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嘉业堂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