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校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校雠jiào chóu校对文字。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 校雠jiào chóu校对文字,纠正错误。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 校雠指核对书籍,纠正其误,一人独校曰校,二人对校为雠,现为“校对”。汉刘向《管子序》:“所校 (jiao) 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唐韩愈《昌黎集》二一《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 校雠见“校勘”。 校雠 校雠同“校勘”条。 ☚ 校勘 校订 ☛ 校雠jiào chóu核对,校核。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天禄阁。” 校雠校讎jiào chóu“校”与“雠”为同义字。校对文字,纠正讹误。《古本康平伤寒论·陆渊雷序》:“医家又往往不通文学。文学且不能通,况于目录版本校雠之学乎。” 校雠❶学科名称。特指对同一古籍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相互核对,考订其中文字内容的异同,以审辨、订正其在传抄刻印中因种种缘故造成的错误并还其原貌。校雠最早称为“校”,见于《国语·鲁语下》,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但真正大力发展和初步成为一种正式的工作与一门学科,则是从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亲自并领导多人大规模校订官藏群书开始的,时称校雠或雠校,亦称校。刘向第一个运用“校雠”这一概念(见其《管子序》)并规定了它的涵义。他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原载《别录》,书佚。文见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北宋《太平御览》亦引)。其后历代学者一直都未曾间断此项工作,但长时间内都基本遵从刘向之意,沿用其法,理论上发展不大。只是唐以后有人嫌用“雠”字而改用校对、校勘之名。不过“校雠”一名并未因此废止,还一直沿用至今。今则通称校勘。宋清两代学者在校订古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清代中叶以后的学者,成就伟然。他们校订的古籍数量既非常之大,内容也大多十分精审。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没人予以总结。第一位归纳总结校雠的理论和方法并建立其体系、使之成为一门科学的是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他在《元典章校补释例·校法四例》中将校法分为对校、他校、本校和理校的同时,深入阐述了各法的涵义,不仅给今人以重大影响,而且至今被奉为校书的不二法门。其后数十年来,校雠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理论上也在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校雠(勘)之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