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栈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栈道zhàn dào在险绝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卢纶《送何召下第后归蜀》:褒斜行客过,栈道响危空。 栈道zhàndào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打桩、铺设木板搭成的通道 栈道zhàndào〈名〉古代在今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境内的悬崖峭壁凿孔架木桩,并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木梁橋 > 棧道 棧道 zhàndào 亦稱“閣道”、“棧閣”。古代於險絶處傍山架木而建之橋。《戰國策·秦策三》:“棧道千里於蜀漢。”《史記·高祖本紀》:“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人蝕中。去輒燒絶棧道,以備諸侯盗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司馬貞索隱引崔浩曰:“險絶之處,傍鑿山巖,而施梁爲閣。”《後漢書·隗囂傳》:“白水險阻,棧閣絶敗。”李賢注:“棧閣者,山路懸險,棧木爲閣道。”戰國褒斜棧道,秦金牛道,漢𤏡道閣道,三國馬閣棧道、劍閣棧道,南朝陳雀鼠谷棧道,均爲歷史上較著名者。 栈道zhàn dào〖名词〗 栈道在悬崖绝壁上用木材架起的路。《史记·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示天下无还心。”也指连接楼阁的复道。《淮南子·本经》:“延楼~。”(延楼:高楼。)又指小桥。《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三》:“又随引水木而东过一~,观水所出处。” 栈道 栈道阁(阁道;阁路) 栈(栈径;栈路;栈阁) 复道 隥道 另见:桥 山崖 陡峻 难行 ☚ 僻径 通道、路线 ☛ 栈道zhàn dào❶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史记·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栈道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以凿石架桥连阁方式形成的道路,当时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设施。又称栈阁、阁道、复道、桥阁。战国时即已修建 (一说开创于3000年前)。《战国策·秦策三》说: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分木栈、石栈、土栈3种结构。木栈俗称 “偏桥”、“阁道”、“栈阁”、“栈桥” 等,由栈、阁、栏、道、桥5部分组成,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于水中,为使用最广的标准式栈道。石栈俗称 “碥路”,大约分标准式、台阶式、凹槽式3种,就山崖本身开凿而成。土栈则在潮湿泥泞地或沼泽地中以林木土石铺就而成。著名栈道有川、陕间的石牛道,陕南的褒斜道,川、甘间的阴平道、景谷道,川西的西山道等。古人所称的 “蜀道”,有时又特指四川与中原间的栈道。 栈道 栈道古代傍山崖峭壁建成的道路。或在崖壁上凿孔,穿以木,其上再搭木石; 或凿隧道、半隧道。《战国策·秦策三》: “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此为由秦通蜀路上的栈道。古代自秦通蜀的*褒斜道、*陈仓道、*故道、*子午道等,因翻越秦岭,均多栈道。《史记·留侯世家》载,汉王接受张良建议,“烧绝所过栈道”,即褒斜道上的栈道。唐赵氏(杜羔妻)《杂言寄杜羔》:“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又称栈阁。《后汉书·隗嚣传》: “白水险阻,栈阁绝败。”唐李贤等注: “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甘肃宕昌县有相传为三国时邓艾入蜀时所建栈道。 ☚ 敦煌壁画中的车 梁桥 ☛ 栈道 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战国时即已修筑。是蜀民在长期生活中开山凿石修筑道路的创举,是西方所不多见的。其结构与造型根据山势而定,主要有木栈、石栈、土栈三种形式。其中以木栈较为省工,使用广泛。木栈由栈、阁、桥、栏、道组成。栈是主体,由梁、柱、檩、板、斜撑木构成。在悬崖峭壁的地方,于傍壁凿孔、上下两排,上孔横插木为梁,下孔斜插木为柱,又于梁木上铺成木板即成路面。在河峪地带的木栈,则立柱于水中,依坡架梁,铺板为道。石栈是在峭壁陡急,木栈无可施力的地方,或开凿石梯,攀缘而上,或凿槽为道。土栈是在茂密森林的山地中,伐木铺路,杂以土石,固定路基,筑成路面。栈道的施工的主要方法是:凿削壁石洞用手锤和錾、凿等简单工具,有时还用火攻、以酸激裂;木柱和木梁插于石洞,两木之端用铁件或竹件绑托;两木梁上木板平行纵铺、填土铺板。在构筑形式上,属空中走廊型,梁柱结合,阁、栏防护设施,考虑得十分周全。 四川峨眉山栈道 ☚ 子午道 五尺道 ☛ 栈道又称“栈阁”。战国时期在今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境内险绝陡壁架设桥梁而成的道路。为西南地区交通要冲。 栈道❶古代在山区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或凿孔、架木、铺板)构成的一种道路。因在山岩上架木为路称栈,故名。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的山区,古代修建的栈道较多,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后来军队在这些地区作战也构筑过。如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攻曹魏时,曾在陕西西南褒水大石门一带的陡峻的山岭地区,成功地构筑过栈道。所以它又是中国古代军用道路的一种。 栈道zhan daoa plank roadway built along perpendicular rockfaces by means of wooden brackets fixed into the cliff 栈道(narrow)plank road 栈道plank road build along the face of a cliff 栈道又名“阁道”或“复道”,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设施名。多设于绝险之处峭岩陡壁之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四川通志》载:“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有木栈和石栈之分。木栈施于森林茂密之山地,系斩伐原始森林,铺木为路,或杂以土石。石栈则旋于悬岸绝壁,无径可通之处,或缘岸凿孔,插木为桥;或傍凿山岩,施板梁为阁。或沿山开路,使之成坦道,仰见悬壁参天,俯则堕崖深渊,俗称“偏路。” 栈道亦称“栈阁”、“桥阁”、“阁道”。在山区陡峭之处,凿山腰石为方洞,按一定距离逐一排开,然后嵌进巨型方木,其上铺板,成悬空的板阁之路。始筑于战国。秦统一中国前后,为开发四川,修筑了连接川陕的栈道千里。《史记·范睢秦泽列传》:“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西汉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谠骆道、子午道四条通蜀的栈道。其中,汉武帝时修筑的褒斜道,从秦岭的褒水和斜水经今陕西眉县境越过太白山到达今陕南褒城境内,全长五百余里,路面宽三至五米不等,动用劳力数万人,成为入蜀的主要通道。其后屡经修整,以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的工程最大,“作桥格六百三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鄐君开褒斜道摩崖刻石》)。施工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其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华阳国志》中“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是诸多栈道形式中的又一类型。 栈道在山崖绝壁上凿洞支架木桩,铺上木板修成的窄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