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标签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标签理论当代西方异常行为社会学和犯罪社会学的一种理论,产生于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兰姆尔特(E.Lemert)和贝克尔(H.Becker)等人。强调异常行为、犯罪的相对性,即一个人或一种行为只有在它被其他人成功地贴上“异常”或“犯罪”的标签时才成为异常行为者或罪犯。异常行为可以分为初级异常行为即未被他人注意的不自觉的异常行为,和次级异常行为即为他人所发觉并在公开场合被贴上异常行为标签的行为。一旦被贴上标签,异常行为者无论从事何种行为都被他人视为异常行为。这不利于他们的改造,而只能加重他们的异常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为什么某些人或某些行为被贴上异常行为的标签,而另外一些人或行为却不被贴上此标签,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权贴标签的人与被贴标签的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异常行为的标签很少贴到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导致环境污染的大公司经理身上。他们的行为比那些偷自行车的人有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但却不被视为犯罪、异常行为。标签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异常行为、犯罪现象的阶级本质,但却建立在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完全抹煞异常与正常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否定对违法犯罪者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标签理论又称“标定理论”或“贴标签理论”。属犯罪社会心理学派,美国犯罪学家爱利克森1962年首先提出,认为一个人在其行为被某些有权威的社会集团贴上“离轨”标签后会改变他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从而被迫走上犯罪道路。强调由社会加于个体行为的标记和名称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而引起继发性违法行为,不注重犯罪的初始原因,是该理论与其他西方犯罪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