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试改革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即用现代考试测量、教育统计的理论,以及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是一种系统、严密、科学的考试制度。首先推行于高考中。其特点是命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评分标准化、计分标准化、考务标准化。可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利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其明显不足是无法考察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1985年在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广东省首次在数学、英语中引入了标准化考试,根据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的要求,1992年,各学科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两张试卷,选择题用光电阅读机评卷。1995年各学科颁布《考试说明》,明确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要求,确定各学科恰当的题型及比例,建立相对稳定的命题队伍,改进和规范考务管理工作,对分数进行转换处理。目前高考的标准化考试改革仍在继续完善之中。在高考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取得成效之后,其他各类国家级考试也逐步采用了标准化考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