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柴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柴胡chái hú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供药用,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功效:二爷但知~是升提之品,为吐衄所忌,岂知用鳖血拌炒,非~不足宣少阳甲胆之气。(八三·1076)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茈胡 > 柴胡
柴胡  cháihú

同“茈胡”。

柴胡radix bupleuri

辛凉解表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名地熏、山菜、茹草。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 B.scorzonerifolium Willd. 等的根或全草。生用、酒炒或醋炒用。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等地。苦, 微寒。入肝、胆经。功能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提阳气。主治: ❶外感风寒, 寒郁化热, 配葛根、甘草、黄芩、白芍药、羌活、白芷等, 如柴葛解肌散。
❷外感半表半里证, 常与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等配伍, 如小柴胡汤。
❸肝气郁滞, 胸胁疼痛, 同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甘草配伍, 如逍遥散。
❹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等, 常与黄芪、党参、升麻、白术等同用, 如补中益气汤。
❺肝经风热, 目赤肿痛, 配当归、大黄、决明子、泽泻、黄芩等, 如柴胡疏肝散(《千金方》)。牛、马15~45克; 猪、羊3~10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对气逆不降, 阴虚火旺者忌用。北柴胡根含挥发油、柴胡醇(bupleurumol)、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茎、叶含云香甙(rutin); 果实含油11.2%,其中有洋芫荽子酸(petrosel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狭叶柴胡根含皂甙、侧金盏花醇、α-菠菜甾醇及挥发油等。煎剂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柴胡甙对实验动物具解热、镇静、镇痛、止咳及抗炎作用, 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北柴胡对动物某些实验性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北柴胡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 柴胡甙对狗有短暂的降压及减慢心率的作用。金黄柴胡浸剂对动物有利胆作用。临证实验证明, 本品退热作用平稳可靠, 且退热后不再回升。特别对弛张热、寒热往来有较好的效果。

柴胡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等的根。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苦,辛、微寒。入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升阳。治上呼吸道感染,疟疾,寒热往来,胸满胁痛,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煎服:3~9g。北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b、c、d (Saikosaponin a、b、c、d),芸香苷,侧金盏花醇(Adonitol),α-菠菜甾醇及挥发油等。挥发油内有戊酸、己酸、γ-庚内酯、2-甲基环酮、柠檬烯、香荆芥酮、葎草烯等。还含多糖。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侧金盏花醇、α-菠菜甾醇及挥发油等。挥发油内有β-松油烯、柠檬烯、异龙脑、香柏酮、喇叭茶醇等。煎剂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柴胡皂苷对实验动物具解热、镇静、镇痛、止咳及抗炎作用,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北柴胡对动物某些实验性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北柴胡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柴胡皂苷对狗有短暂的降压及减慢心率作用。柴胡皂苷d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明显抑制,并可延长动物生命。皂苷可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胆固醇。皂苷可溶血,能兴奋离体肠平滑肌。柴胡多糖可提高免疫力,并抗辐射。皂苷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等。皂苷口服吸收差。皂苷和挥发油中毒均为中枢抑制。

柴胡Chinese thorowax

Bupleurum chinense DC.,又称北柴胡。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省区。生于较干燥的山坡上。植物主根粗硬。茎多丛生,实心,上部多分枝,且稍呈左右弯曲。基生叶早枯,中部的叶倒披针形或窄椭圆形,有7~9条平行叶脉。复伞形花序;总苞片缺或有2~3片,小苞片5片;花黄色,双悬果呈椭圆形,棱窄翅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但能耐寒。栽培条件宜选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种子繁殖,培育2年后,可采挖。其根为解热药和镇痛剂。

柴胡

别名狭叶柴胡。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圆锥形,茎多分枝,叶互生,花小黄色,果长卵形棕黄色。全疆有分布。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能。药用根。主治感冒、怕冷发热、眩晕头痛、胸肋痛、急性胆囊炎、胃下垂、子宫下垂、副鼻窦炎、月经不调等病症。

柴胡buplcurum root

系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北柴胡及同属其他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内含有皂甙、脂肪油、柴胡醇、芦丁、多种植物甾醇等。本品有解热、镇痛、镇静、镇咳、抗炎、抗疟、抑菌、降血脂、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感冒发热、肝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下垂、脱肛、治疗疟疾等。用时常与其他药配伍,用量3~9g;柴胡针可肌注,1日1~2次,1次2ml;午时茶,可开水冲茶饮。

柴胡

柴胡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少阳证。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多与黄芩相配。
❷感冒发热。单味或制成注射液,或配黄芩、石膏等煎汤服,均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❸肝气郁滞。对肝气郁滞,两胁胀痛,月经不调,可与当归、川芎、白芍相配。
❹中气下陷。本品兼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作用,对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相配。

☚ 菊花   石膏 ☛
柴胡

柴胡

中药材名称。别名硬苗柴胡、竹叶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茎直立,高40~90厘米,上部弯曲多分枝。果实为长圆形的双悬果,具棱脊,熟后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根直立,有不规则的侧根,外皮红褐色。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野生于较干燥的山坡、林中空隙地、草丛、路边、沟边等地。耐寒性强,抗干旱,怕水浸。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透表泄热之功,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的治疗。天水市柴胡主要分布在清水县西部的贾川、金集及秦安县的云山,张家川县的张家川镇,麦积区林缘区的党川、利桥、东岔、三岔,秦州区的秦岭、关子等乡镇,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

☚ 半夏   板蓝根 ☛

柴胡cháihú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Willd. 等的根。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苦, 微寒。入肝、胆经。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治感冒发热、疟疾、寒热往来、胸满胁痛、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煎服: 3 ~ 9克。北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 以及侧金盏花醇及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皂苷、挥发油等。柴胡总皂苷对实验动物具解热、镇静、镇痛、止咳及抗炎作用, 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北柴胡对动物某些实验性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 其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柴胡

柴胡

柴胡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作茈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及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晒干。
北柴胡的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平直或弯曲,常有分枝,长6~15cm,直径3~8mm。表面淡棕色或黑褐色,近根头部有横皱纹,渐至下部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细小的支根痕和皮孔。根头部膨大成块状,有残留的茎基及数个纤维状的叶基,下部有根数条。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主产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等省。此外,内蒙古、山西、甘肃亦产。
狭叶柴胡的根药材习称“南柴胡”。呈长圆锥形,常弯曲,少分枝或不分枝,长5~14cm,直径3~6mm。有深皱纹,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近根头部有多数明显的环纹及皮孔。根头部稍膨大,残留有叶基朽蚀后的束状毛须。质较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淡棕色,不显纤维性,中间有油点,木部黄白色,裂片状。气微香,有油腻味。主产东北各地及陕西、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等省。
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肝、胆、心包络、三焦经。功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热病、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满、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及脱肛等证。柴胡质轻升散,故治疗外感热病,无论风寒,温热,都可应用。用于风寒表证,每与羌活、防风等辛温解表药配伍,方如《小儿药证直诀》之败毒散及《证因脉治》之柴胡羌活汤。若外感温邪,表证未解,里有郁热者,则可与葛根、黄芩、知母等解肌清热药同用,方如《医学心悟》之柴葛解肌汤。由于本品主入少阳经,故尤为治疗伤寒少阳病之要药。《伤寒论》治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的主方小柴胡汤,即用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配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相须为用,使表解里和而寒热得止。本品治寒热往来等证,又不独用于伤寒少阳病,如妇女经期感冒,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见有上述症状者,都可随宜应用。如妇女热病,经水适来,热入血室,里有瘀热者,可与凉血活血之生地、桃仁、丹皮同用。疟疾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可在截疟药中加入本品,如《济生方》之清脾饮,即柴胡、黄芩与草果、厚朴等配用;《丹溪心法》之截疟方,亦用柴胡配常山、槟榔、草果、知母等。临床实践表明,柴胡注射液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疟疾等,都有较好的退热效果。本品除治外感发热外,还可用于内伤引起的劳热。如《脾胃论》之升阳散火汤,用本品与补气之人参、炙甘草及升散之升麻、葛根、防风等合用,能升发清阳,宣散郁热,以治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郁而生火,而见发热倦怠等证。若用于血虚、阴虚之劳热,宜与补血、养阴清热药配伍,则不致有伤阴之弊,且能共同发挥其清解阴分虚热的作用,方如《卫生宝鉴》之秦艽鳖甲散,即柴胡与当归、鳖甲、知母、地骨皮、秦艽等配伍。疏肝解郁,也是本品主要功能之一。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肝气郁结,则气机流行失畅,从而引起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证。柴胡常与香附、枳壳、当归、白芍、延胡索等理气止痛、养血柔肝药同用,方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等。如郁甚化火,胁痛而见烦热、口干者,兼配黄芩或丹皮、山栀以泄热清肝。肝气郁结,又易致气滞血瘀,故又每与和血、通络、祛瘀药配用,方如《医学发明》之复元活血汤,即本品配当归、红花、桃仁等,以治胁下痛久,络脉瘀滞之证。现亦用治肝炎、胆囊炎之肝区疼痛和肋间神经痛。在妇科疾病中,肝郁气滞血瘀,尤为多见,常表现为月经不调,经期紊乱,以及行经过程中见精神抑郁,烦躁,乳房胀痛,小腹不舒等证,柴胡除配理气药外,又须配当归、川芎、芍药等活血调经之品。或在《局方》逍遥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本品升举阳气的功能,可用于脾胃中气不足,脾气不升,清阳下陷所引起的病证。如妇女子宫脱垂,腰腹坠胀及久泻脱肛等证,柴胡常协同升麻、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方如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举下陷之清阳,以达到“陷者举之”的目的。此外,柴胡亦可用于眼科及疡科疾病。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治 “目昏、赤痛、障翳”的记载。以其能散风热、清肝胆,故多用于风热及肝胆火旺所致的目疾,常与祛风清热或清肝泻火药同用。如《秘传眼科纂要》以本品配黄芩、山栀、羌活、防风以治火眼暴发赤肿;《东医宝鉴》以柴胡与连翘、赤芍、龙胆等配伍,治肝火炽盛之目赤肿痛。用于疡科疾病,李东垣谓其能“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如《外科正宗》治瘰疬、痰核之散肿溃坚汤,取本品配用于连翘、龙胆、昆布、三棱等清肝、解毒、软坚药中,以发挥其散火解郁的作用。入药时应随证所宜,作不同的炮制,如肝郁者,可醋炒用; 阴虚者,鳖血拌炒用。煎服,3~10g。下元亏损,虚火内盛,肝阳上亢或虚阳上越者,慎用。
实验研究: 柴胡根主含柴胡皂甙a、b、c、d,还含α-菠菜甾醇、豆甾醇、侧金盏花醇和少量挥发油。近年从北柴胡根的水蒸气蒸馏所得油状液体中,分离出有抗炎作用的部位和解热作用的部位。前一部位中有戊酸、己酸、庚酸、α-庚烯酸、辛酸、α-辛烯酸、壬酸和α-壬烯酸;后一部位中有苯酚、邻甲氧基苯酚、γ-庚酸内酯、γ-辛酸内酯、γ-癸酸内酯、丁香油酚和γ-十一烷酸内酯以及甲苯酚、乙苯酚、百里香酚、香荚兰醛乙酸酯、玛索伊内酯。地上部分主含黄酮类。
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的皂甙、茎叶中的挥发油及其制剂有退热作用。粗皂甙及其某些皂甙元有镇静、安定作用,皂甙口服在动物试验中有镇痛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似; 但挥发油则无。粗皂甙对实验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并能抗渗出,抗肉芽肿增生; 其抗炎作用系通过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所致,其有效成分为柴胡皂甙a.d。根、果壳的水溶性成分对狗有利胆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黄酮。柴胡制剂对化学性(四氯化碳、半乳糖胺)、细菌性等所致的动物实验性肝脏损害有明显的抗损伤作用,甘(草)、柴合剂效果似更明显。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轻。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使血清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 并有使肝硬变减少,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吸收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否为黄酮尚有争论。皂甙a、c、d混合物,有促进肝细胞核的核糖核酸合成和促进蛋白质合成作用。柴胡皂甙对多种实验性消化道溃疡有轻度的预防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少溃疡系数; 所含山萘甙的黄酮提出物,则对离体肠肌有解痉作用。柴胡皂甙a、d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此可能与增加胆固醇和它的代谢物从胆汁与粪便中排泄有关。动物实验表明,北柴胡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某些增强作用; 此外还有镇咳作用。柴胡皂甙有较强的溶血与局部刺激作用。大叶柴胡粉末毒性大,不能入药。

☚ 葛根   升麻 ☛

柴胡

柴胡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
本品呈圆锥形,分枝,长6~15cm,直径0.3~0.8cm。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顶部有茎残。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劈破纤维性,黄白色,中间显红色曲纹。气微香,味微苦辛。
本品为少阳人药。功能发散解表,退热、和理。主要用于少阳人伤寒腹痛、暑泄或大便三日不通者、以及少阳人寒热往来、汗出短气、谵语、咽干、目眩等证。《东医四象新编》柴胡四苓散,用本品配泽泻、猪苓、赤茯苓、黄连、瓜蒌仁、滑石、车前子各4g,以发散解表,降阴清热,治少阳人伤寒腹痛、暑泄、大便三日不通者。《东医四象新编》柴胡瓜蒌汤,用本品配生地16g、木通、瓜蒌仁、山茱萸、覆盆子、黄连、前胡、苦参、独活各4g以滋阴清热,行水泻火,治少阳人寒热往来、汗出短气、谵语、咽干、目眩。常用量10~20g。

☚ 山茱萸   知母 ☛

柴胡chai hu

❶Chinese thorowax
❷【医学】 the root of Chinese thorowax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