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永《望海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永《望海潮》《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②云树绕堤沙。③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⑤ 重湖叠巘清嘉。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⑦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⑧千骑拥高牙。⑨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⑩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11) 【注释】 ①形胜:形势要冲之地。三吴:据《水经·浙江水注》,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其地为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钱塘:今杭州市。旧属吴郡。②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帷幕。参差:楼阁高低不齐的样子。③云树:高耸入云之树。④霜雪:形容浪涛雪白。天堑(qian欠):天险。形容钱塘江江面的宽阔,足以阻敌。堑,壕沟。⑤珠玑:泛指珍贵的珠宝。玑,不圆的珠子。盈:充满。⑥重湖:西湖以白堤为界分外湖、里湖,故称。叠巘(yan眼):重叠的峰峦。清嘉:清秀嘉美。⑦三秋:农历九月。桂子,桂花。⑧羌管:羌笛。菱歌:采菱曲。钓叟:垂钓的老翁。莲娃:采莲姑娘。⑨千骑(ji计):众多的骑马随员。高牙:高大的牙旗。这里指高官的仪仗。⑩烟霞:山水风光。(11)异日:他日,日后。图将:画出来。凤池:凤凰池,中书省的美称。这里指朝廷。 【译文】 东南形胜地,三吴旧时都会,钱塘自古以来都那样繁华。烟雾中的杨柳,雕饰绘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参差不齐的楼阁,这里住着十万人家。耸入云端的高树,环绕着江堤石沙。怒涛卷起霜雪般的浪花,钱塘江是天然壕堑广阔无涯。市面上陈列着珍宝珠玑,家家户户满盈罗绮,似乎在争竞着豪富奢华。外湖里湖相重,远山近山相叠,山光水色清美秀嘉。更有三秋飘香的桂子,连绵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吹奏羌笛,清夜舟行,时时飘来菱歌,愉悦的是垂钓的翁叟,嬉笑的是采莲的女娃。游湖的高官有如云的随从拥簇着牙旗。不妨趁着醉酒,吟哦赞赏山水烟霞。日后画幅钱塘好景图,回归朝廷好矜夸。 【集评】 宋·杨湜:“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词曰(下略)”(《古今词话》)。 宋·罗大经:“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中略)。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因和其诗云:‘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辇,意忘烟柳汴宫愁。’”(《鹤林玉露》丙编卷一)。 宋·吴自牧:“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前语也。自高庙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梦梁录》卷十九) 【总案】 前人传说金主完颜亮闻此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固不可信,但此词流传极广,以至远播北疆,当是事实。罗大经生丁南宋末年,感时伤事,是其可取处;而以为士大夫佚乐而忘中原,遂罪及湖山,株连柳词,则失之偏颇。词人以其大手笔歌咏了杭州城的繁盛、钱塘潮的壮观及西湖山色的秀美,铺张扬厉,重笔濡染,曲尽形容,全景观地再现出北宋初年杭州的承平气象,艺术魅力历尽千年不衰。写怒涛如雪,境界雄浑;写桂子荷花,词清句丽。至于画桥翠幕,则是静景;羌笛菱歌,钓叟莲娃垂钓泛夜,画面流动。词人将这一切都巧妙地组织在一首词中,前无古人,后鲜来者。它无疑是歌咏都会词的上乘佳品。柳词号称俚俗,然而此词景观的铺写,声情的谐和,结构的完美,皆臻上品,在北宋词坛上能达到这样高水准的雅词实亦不多见。 柳永《望海潮》《望海潮》·柳永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嶰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在当时颇负盛名。形胜,地理形势优越的地方。三吴,指吴兴(在今浙江省)、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天堑,指钱塘江。重湖,西湖分外湖、里湖,故称重湖。叠嶰(yan),重叠的山峰。钓叟莲娃,钓鱼老翁和采莲女子。高牙,长官的仪仗。异日,他日,日后。图将,描绘。凤池,凤凰池,代指朝廷。词人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观、西湖的清景和杭州的繁荣景象,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词作工于铺叙,写景的画面一幅接一幅,安排得极为巧妙。有时从大到小,集中突出重点;有时先点后染,推展开来,打破了时空界限。此词词调是作者所创的新声,在柳词中别具神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赞柳词云: “音律谐婉,语言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用此评论这首词则恰如其分。 柳永《望海潮》柳永《望海潮》柳 永
柳 永 东南形胜①,江吴都会②,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③,参差十万人家④。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⑤,天堑无涯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⑦。 有三秋桂子⑧,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⑨,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⑩。千骑拥高牙(11)。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12)。异日图将好景(13),归去凤池夸(14)。 观潮图 【清】 谢寅 注释 ①形胜:地势重要、交通便利的地区。②江吴:钱塘(今浙江杭州)位置在钱塘江北岸,旧属吴国。江吴,一作“三吴”。③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色的帷幕。④参差(cēncī):这里形容房屋高低不齐。⑤霜雪:形容白色的浪花。⑥天堑(qiàn):天然的壕沟。堑,隔断交通的沟。⑦重湖:北宋时西湖已有外湖、里湖之别,故称重湖。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⑧三秋: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⑨羌(qiāng)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出自羌地。羌,古代少数民族。⑩莲娃:采莲女。(11)“千骑(jì)”句:指太守随从有千骑之多。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12)烟霞:指山水风景。(13)图:描绘。(14)凤池:凤凰池。唐杜佑《通典《职官三》“中书令”条:“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固其位,谓之凤凰池焉。”唐宋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这里用来指朝廷。 鉴赏 这首词为柳永流寓杭州时所作。作者以多彩的画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杭州)的地理形势、山川风物和繁华景象,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乐的社会风貌。全词运用了铺叙、点染等艺术手法,上阕写杭州都会的繁荣、钱江潮的壮观以及上层社会的豪奢生活,下阕写西湖的风光景物以及权贵们的排场风度,语词壮丽,意象饱满,极具艺术魅力。作者以清新之笔墨,铺陈之手法,从不同角度把杭州景象描绘得富丽堂皇、引人入胜。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都一一呈现在词人的笔下。起首三句,从地理形势和历史渊源方面总括杭州的繁华。接下来,作者又从不同角度展开详述。“烟柳”三句,写居民区的繁华: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三句,用特写手法,突出了钱塘潮的雄伟壮丽。“市列”三句,写人民富有,社会财富丰盛,民众生活豪奢。通过“列”“盈”“竞”等字,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全词铺排而不空泛,将“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至时人范镇不禁叹赏道:“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馀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 善于点染,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点染本是国画技法,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先点明中心、题旨,再进行具体描写和渲染。整首词有点有面,有总有分,显得层次分明,再加上一点一染,更是曲尽其致。上阕先概括点出“钱塘自古繁华”这个主题,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对“繁华”二字进行详细描绘和渲染。“烟柳画桥”等句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鲜明地展现了杭州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这正是对“繁华”的渲染。渲染手法也不尽相同,有直接点明,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有借景物烘托,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整体而言,下阕也是对“繁华”的渲染,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重湖叠巘清嘉”渲染了西湖的山色之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渲染了西湖的湖荷之胜,“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渲染了杭州的人文风貌之佳。 语言摇曳生姿,壮丽形象,也使该词呈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竞豪奢”的一个“竞”字体现出各家各户争相夸富的动态特征,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杭州物产丰饶的社会情景。“云树绕堤沙”,云树、堤沙都是静景,而一个“绕”字,运用烘托、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赋予其动态,写得活泼通脱。云树环绕在堤沙周围,迂回曲折,而这一幅静态的画面,又与下一句“怒涛卷霜雪”所构成的雄浑、壮阔的动态画面相结合,一动一静,既写出了钱塘风光之清丽,又写出了钱塘大潮之雄浑。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大量景物堆砌,“柳”“桥”“帘”“幕”“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等词,烘托氛围,使文章更有意味,突出了钱塘美景清幽而又不失壮丽的特点。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堪称千古丽句,一句而牵出了诸多意象,恍惚之间,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迎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同时也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联想到了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的中秋落桂,联想到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灵隐寺》)和“山寺月中寻桂子”(唐白居易《忆江南》)的诗句。美丽的传说和诗句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秦观《鹊桥仙》),在无形中也给作者笔下的西湖平添了几许神秘空灵的色彩,“胜却人间无数”了。(李飞跃) 集评 宋《罗大经:“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词略)。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鹤林玉露》卷一) 宋《杨湜:“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古今词话》) 链接 《望海潮》词牌。《望海潮》首见于柳永的词作,词调名当取意于钱塘观潮。双调,一百零七字,上片十一句五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 风俗画在宋代独立成科。风俗画是以社会风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表现社会生活的画作虽古已有之,然宋以前数量甚少,其创作思想与题材亦多局限于贵族阶层的审美和生活范畴。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以绘画形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表现其思想情感的要求亦日趋强烈,风俗画遂跻身画坛,成为独立的一科。宋代风俗画兴起于北宋晚期,南宋时尤盛。不但创作数量颇多,而且题材亦十分广泛,所绘者有货郎、婴戏、民女、车马、舟楫、市井、城郭、耕织、牧放、村医、村学、游艺演剧、岁时节令等,涉及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的各个方面。当时的许多著名画家,如北宋张择端,南宋李唐、苏汉臣、李嵩等,皆有不少风俗画创作,有些人还成为风俗画的专门家。以现存画迹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唐《村医图》《牧牛图》、苏汉臣《货郎图》《五瑞图》、李嵩《货郎图》《服田图》等,均堪称一代名作。此外,一些佚名画家之作,如《百子嬉春图》《重午婴戏图》《扑枣图》《戏鸟图》《耕织图》《观灯图》《乞巧图》《杂剧人物图》《大傩图》等,亦极出色。宋代许多墓室壁画,多描绘墓主生前日常生活的情景,故也属风俗画。宋代风俗画的艺术风格,一般较为写实,所绘形象兼重形、神,用笔严谨工致,富有生活气息。 在中国画史上,宋代风俗画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绘画对象从神佛道释、明君贤臣到民间士庶的进步,标志着传统绘画在宋代所取得的新成就,并对后世的插图画和年画有着直接影响。而风俗画所描绘的民间生活又极其丰富、生动,许多方面非文字记载所能替代,故亦是研究宋代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 柳永《望海潮》《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柳永《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此词礼赞花团锦簇、风光迷人的杭州西湖景色。相传是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起三行总叙形势与历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处于祖国东南地理位置特别好的地方,形势险要,又是 《水经注》所称“三吴”即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富庶之地的大都会。它“自古繁华”,唐代为商业中心,五代十国时为吴越国首都,至宋朝则为对外港口,因此一直是祖国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三行气势磅礴,笼盖全篇,十分概括,饱含赞美之情。词之“起句好难得,收拾全借出场……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艺概》) 此处得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行写人口众多,生活讲究,自然景色极佳。前两行对仗工稳,前者为宏观,说城外是江南水乡,河上有桥,桥上绘有彩色图纹,河边一行行垂柳,柳丝轻颺如烟似梦,令人欲醉欲痴。后者为微观,说城内住户家家窗上悬着挡风的竹帘,室前挂着遮羞的翠色幕幔,皆以绿色为基调,柔和、幽雅而富于生命活力,足见词人观察之细密。第三行纵笔放开,登高远望,只见无数住宅中起伏着楼台亭阁,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绵延不断,总该有十万人家吧! 此行之妙在放得开,避免于前两行步步相连,拘紧呆滞。下面写钱塘江的气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江堤边沙地上,贴堤环绕着防护林,宛转延伸,通向远方,烟云笼罩,葱郁凄迷,令人神往。江中怒涛相互追逐,拍打着堤岸,发出轰天雷鸣,飞起雪白的浪花。这天然的巨大濠堑,横无际涯,雄伟壮观,催人目接神驰,叹为观止。前两行亦为对句,一静一动,一绿一白,一无声一咆哮,有声有色有感,再以“天堑无涯”的慨叹收束,将奔流不息的钱塘江写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显示出词人状景摹物的艺术功力。同时,这也是对首行“形胜”的呼应与发挥。词人接着将镜头再摇向街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行呼应首句的繁华并加敷衍。杭州街上陈列着珍珠宝贝,商家店户摆满绫罗绸缎,以一当十,描写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富商巨贾摆阔气,比豪华,一时形成风尚。上片由总至分,从外到内,写杭州形胜、人众、富裕、风气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色。末以“列”、“盈”、“竞”过渡,振起下片的“重”、“叠”,自然成章而又引出下曲。 下片换头三行:“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片结句让读者沉浸在繁华的氛围中,此处又以“重湖叠巘”把我们引到一个更美丽的境界。过片保持了曲意,词人下了一番功夫。这三行说西湖有里湖、外湖,皆美不胜收; 环湖还有层叠的峰峦,远近高低,风采纷呈,赏心悦目。山山水水皆清秀迷人,令人流连忘返。深秋九月,山中桂花吐蕊,幽香袭人; 仲夏时分,湖上荷花盛开,香飘水面。这对句虽浅显近俚,却因捕捉住西湖的典型风物而成为千古佳句。接三行写湖上之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游湖者白天则羌管悠悠,笛声飞向蓝天; 月夜则见采菱人泛舟歌唱,歌声浮在湖上。钓鱼的老翁因有所得而欢笑,采莲的少女因爱热闹而相互戏谑。总之人们兴高采烈,笑逐颜开。三行虽有粉饰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上升期西湖边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以上六行为一层,写西湖风光,清丽无匹,人民生活,怡然自乐。二层转写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朝转运使号称漕司,实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从二品秩,所以孙何出游时,大批马队簇拥,高大的牙旗威风凛凛地在前面开路,只五字便写尽其显赫声势。孙何在公余乘着醉意来听听乐曲,欣赏湖光山色,兴头来了也写诗吟赞旖旎的风光,显得温文儒雅。“烟霞”即指山水风景。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刘永济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 或拍合; 或宕开; 或醒明本旨; 或转出别意; 或就眼前指点; 或于题外借形。”(《词论》) 此首属点明本旨。《词林纪事》据《钱塘遗事》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词人劝孙何将杭州美景画下来,祝愿他调京任凤凰池即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后,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以“图将好景”回应全词作结,让读者对风采照人、湖水潋滟的杭州城留下一完整的印象。从这个意义看,此结句又为题外借形,宕开又有力收束,“如众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张砥中《古今词论》) 这首词是献给孙何的,作者却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西湖的美丽风光,抒发了歌颂太平盛世的感情。刘熙载《艺概》说:“词贵得本地风光。”词人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还是值得称道的。 全词从古及今,由外到内,自景达人,显得极有章法。既歌颂杭州,又祝愿友人,既有鸟瞰图,又有特写镜头、细节描写,确是大手笔。词从小令短调发展为长篇慢词,从只写男女之恋、离情别绪扩大为表现社会自然的广阔领域,柳永都起了推动作用,尽管他只是一位过渡人物,功不可没。善于使用白描、对偶、摹状、示现、夸张等手段,也值得称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