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永《安公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永《安公子》《安公子》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①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②停画桡、两两舟人语。③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④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⑤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⑥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⑦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⑧ 【注释】 ①拾翠: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唐、杜甫《秋兴》诗:“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汀洲:水中小洲。②隐映:依稀不明貌。南朝梁·刘孝威《登覆舟山望湖北》诗:“堂皇更隐映,松萝杂交加。”浦:水滨。③画桡(rao饶):绘有彩饰的船桨。唐·方千《采莲曲》:“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浦根月。” ④去程:前路。唐·张祜《宫词》:“空楼一曲琵琶声,满眼云山是去程。” ⑤游宦:见《迷神引》注⑤。短樯:矮矮的船桅杆。凝伫:出神,发怔。⑥乡关:指故乡。唐·崔灏《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⑦风亭月榭:泛指乘凉、赏月的娱乐处所。⑧刚:正。杜宇:杜鹃鸟,其鸣声谐音“不如归去”。 【译文】 绵绵不绝的春雨,终于停了下来,远岸的景色渐渐明晰。蛰居孤舟的我,举目远眺,方觉江天已暮霭低垂,平明充满了嬉游少女欢笑声的汀洲,此刻却寂静空旷,只剩那鸥鹭,成双结对地伫立水边。春夜岑寂,几点渔火在苍茫的蒹葭丛中隐映闪烁。只听得舟人停下手中划着的桨,相互说着:今晚的去程安排,便是那前方烟树迷茫的村庄。长年异乡为宦,远离故里,乡愁凝聚心头,难以排遣。孤舟独处,我怔怔地靠着矮矮的桅杆,吟哦着怀乡之曲。夜幕下的万水千山,远近迷离,啊!时刻萦绕在我心中的故乡呀,又在何方?自那年别后,纵遇风亭月榭的良辰美景,也孤身寡欢。思故乡,寸肠断,离情苦。偏这时又听得杜宇声声,似在催促游子:不如归去。 【集评】 清·邓廷桢:“‘远岸收残雨’一阙,亦通体清旷,涤尽铅华。昔东坡读孟郊诗作诗云:‘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吾于屯田词亦云。”(《双砚斋词话》) 清·周济:“后阕音节态度,绝类《拜新月慢》。清真‘夜色催更’一阕,全从此脱化出来,特较更跌宕耳。”(《宋四家词选》) 现代·沈祖棻:“这首词是游宦他乡,暮春怀归之作。笔下的春景,不以绚烂浓丽见长,这和他长年过着落魄江湖的生活、怀着名场失意的心怀是有关的。”(《宋词赏析》) 【总案】 陈振孙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柳永写羁旅之思,极喜用秋景、薄暮作背景,这样,有意无意地产生了悲秋的感情色彩。这首《安公子》虽也描写羁旅行役,但时间背景则是春天,同样是铅华尽洗,呈现出寥廓冷落的凄清色彩;同样表露出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宋玉《九辩》)的悲秋感情色彩。究其原因,还是柳永是名场的失意者和生活的不幸者。词中“游宦成羁旅”、“不如归去”,即是明证。 柳永《安公子》《安公子》·柳永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蒲。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这首诗是游宦他乡、春暮怀归之作。词人对于萧疏淡远的自然景物,似有偏爱,所以最工于描写秋景,而他笔下的春景,有的时候,也不以绚烂秾丽见长,如此篇即是。这当然和他长年过着落魄江湖的生活、怀着名场失意的心情是有关的。 上片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拾翠”字用杜甫《秋兴》: “佳人拾翠春相间。”拾翠佳人,即在水边采摘香草的少女。“望几点”句,写由傍晚而转入夜间。“停画桡”句,则是己身所在,近处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则是虚写。这两句把船家对行程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约隐现的前村,都勾画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炼,而又生动、真切。 过片由今夜的去程而念及长年行役之苦。“短樯”七字,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万水”两句,从“凝伫”来,因眺望已久,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风亭”七字,追忆过去,慨叹现在。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刚断肠”以下,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杜宇无知之物,而能劝归,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则有情终似无情。用意层层深入,情意深婉而笔力健拔。 柳永《安公子》柳永《安公子》柳 永
柳 永 梦觉清宵半①。悄然屈指听银箭②。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③。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④。从卧来、展转千馀遍⑤。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⑥。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⑦。及至厌厌独自个⑧,却眼穿肠断⑨。似恁地、深情密意如何拚⑩。虽后约、的有于飞愿(11)。奈片时难过,怎得如今便见。 春睡图 【清】 翟继昌 注释 ①清宵:清静的夜晚。②银箭:指计时的箭漏。③啼红:本指蜡烛之红泪,这里隐喻滴血。④云愁雨恨:比喻夫妻间的情事。⑤展转:即辗转,(身体)翻来覆去。形容忧思不寐,卧不安席。《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⑥怎向:怎奈。⑦不合:不当,不该。⑧厌厌:精神不振,懒倦。⑨眼穿肠断:望眼欲穿,肝肠寸断,形容思念之切。⑩如何拚(pàn):怎能割舍得下。拚,舍弃不顾。(11)于飞:比翼双飞,比喻夫妻和谐。 鉴赏 此词是代言体,通过思妇夜深辗转难眠情景的描写,抒发了与爱人龃龉之后,轻易别离的悔恨之情。 写思妇孤单寂寞的情景,真切生动。女主人公因为小事怄气,于是二人轻易分手。她在夜半醒来,独自面对长夜,不禁追恨自己当初的草率,内心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静。“屈指听银箭”写女主人公听箭漏来判断时间,古代计时器漏壶上有一种银饰的漏箭,箭随漏动,故曰“听”。屈指计算何时天亮,也反映了她在沉沉黑夜中的那种百无聊赖之情。“残泪烛”,既说明了燃烛夜深,烛泪聚积,也象征着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流泪之情。“啼红相伴”,则人烛双及,相向垂泪,情感凄婉感人。“惟有”句化用了唐代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意。接下来,“暗惹起”等数句通过意象反衬来表现情感。“云雨”本是男女欢会的象征,与“云愁雨恨”相对,反衬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从卧来”,本是酣然入梦,神游黑甜乡之时,与“展转千馀遍”相对,反衬了内心的烦恼和懊悔之情。“鸳被”本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与“孤眠”相对,反衬了内心的孤独凄凉。一正一反,一温馨一凄凉,那况味便倍加凄怆了。 下阕写思妇内心独白,心理描写细腻逼真。过片“堪恨还堪叹”奠定了情感基调,接下来分为三个层次抒写内心情感:“当初不合轻分散”,写出了思妇与相爱的人轻易分别的追悔之情;“眼穿肠断”,写出了思妇一个人望眼欲穿,柔肠寸断,对离去的爱人的盼归之情;“似恁地、深情密意”,回忆了二人昔日鹣鲽情深,恩爱缠绵的情景。 “于飞愿”即夫妻和睦、比翼双飞的心愿,此系用典。由于《诗经《邶风《雄雉》中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句,《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句,于是后来人们多用“于飞”来比喻夫妻。由此也可以推断,此词描写的很可能是夫妻之间的感情。结句从想象中的美好愿景回到孤寂现实,发出了“怎得如今便见”的感慨,哀感顽艳,令人唏嘘不已。此阕也把思妇那种又悔又恨,又盼又怨的心思描写得细腻逼真:悔自己当初不该任性行事,恨情郎不该一去不归;盼二人重修旧好,比翼双飞,怨现实难挨,孤单寂寞,无人相伴。语意上层层递进,感情的表达上也一步步升级。 本篇用词口语化,使得情景上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把一个为情追悔的思妇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李飞跃) 链接 《安公子》词牌。《安公子》,本为隋末新翻乐曲,唐代时成为教坊曲子,后用为词调。双调,八十字,仄韵。另有一百零六字体。 唐宋词调的重要来源——教坊曲。唐宋宫廷音乐机关教坊创制和掌管的乐曲,谓之教坊曲。唐代的教坊曲主要包括杂曲、大曲两种形式,唐人崔令钦《教坊记》汇列“曲名”(即杂曲)、“大曲名”二表,共著录初、盛唐以来创制和流行的各类教坊曲名凡324曲,其中杂曲名278个,大曲名46个。另外,该书纪事部分记载的教坊曲名共19个,其中杂曲6个,大曲13个。总计该书著录的唐代教坊曲名凡343个。根据任二北《教坊记笺订》等书的考证,唐代这批流行的教坊曲大多具有民间歌曲渊源,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曲调被用于唐宋词调,可见教坊曲乃是唐宋词乐词调的一个重要来源。(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