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染色体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染色体rǎn sè tǐ存在于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体。1918年《植物学大辞典》:“染色体: 植物之增殖,赖细胞分裂之作用,通常细胞多不能直行分裂,必俟其中所含之核分裂后,始从而分裂之,所谓间接分裂法是也。其核之外,被以核膜,中含一个或数个之仁,又有丝状物质相合而为网状,此丝名曰线质丝,网之各处有着色性之颗粒,谓之染色质粒。当核分裂时,网状体着色颇著,且生错综之丝条,谓之核丝。后核丝变为一定数之大线条,谓之染色体。”◇染体、染色物、色素体。 染色体细胞核内一些着色较深的长条状物质,主要成份是核蛋白,具有特殊功能、特殊个性和特殊结构的小体。它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见染色体的形态。人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成对存在,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精细胞中有的是x染色体,有的是Y染色体。卵细胞都是X染色体。当卵子受精后称为合子,染色体又恢复为23对。故子代的半数染色体来自父亲,另半数来自母亲。 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出现的被硷性染料染色较深的核蛋白构造。主要成分是核酸,其中脱氧核糖核酸 (DNA) 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认为染色体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人类染色体共有46条,可配成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男女共有。一对为性染色体,男女相异。女性为一对相同的染色体,即含两条X染色体,男性为一对异型的染色体,即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人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按一定方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核型。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是相当稳定的,但又是可变的,如果一个人染色体的数目或形状发生了明确的变化,就会发生染色体病,包括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的疾病。 染色体chromosome核中具有特殊结构、载有遗传物质、能准确自我复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线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细胞中可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体。最重要的遗传器官。每条染色体载有一个基因连锁群,含有一系列的遗传信息。真核生物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有自主再复制的能力。复制后随细胞分裂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并将遗传信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具有以下特性: 染色体细胞核中细胞有丝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线状物。染色体长度0.5~30μm,直径0.2~0.3 μm。真核生物染色体主要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等多种物质组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66%和6%。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既含有DNA,也含有RNA。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不同。例如,人的体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水稻有24条(12对)染色体,果蝇体细胞有8条(4对)染色体。 染色体 染色体ranseti在有丝分裂细胞中,由核内染色质高度螺旋化集结而成的线状或棒状小体,它是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间期细胞中染色体复原成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凝缩和松展有着周期性变化,中期染色体则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每个中期染色体都有一个狭窄区域,称为主缢痕。在主缢痕处,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以着丝粒结构互相联系在一起;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为着丝点,它与纺锤丝微管相接触。位于着丝点两侧的染色体片段称为染色体臂。有的染色体臂上还有副缢痕,某些特定染色体的副缢痕是核仁组织区所在部位。还有的染色体在副缢痕的外端连接一小段染色体称为随体。根据着丝点的位置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端着丝点染色体四类。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通常以2n表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n表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例如,人类2n=46,n=23;玉米2n=20,n=10。恒定的染色体数和结构特点是物种的遗传特征之一。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往往有很大差异,如一种马蛔虫变种2n=2,而一类蝴蝶(Lysandra)2n=382;一种菊科植物(Haplopappus gracillis)2n=4,而蕨纲瓶尔小草属的一些物种2n=1020。染色体数目的多少并不反映物种的进化程度,但对鉴别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不同生物间的染色体形态差别也很大。 ☚ 染色单体 多线染色体 ☛ 染色体chromosome系细胞核内的特殊成分,实为DNA和组蛋白的复合体。在细胞分裂间期转变为大小不等的颗粒,此时叫染色质。染色质分布于细胞核中,比较集中在核膜的内表面,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逐渐螺旋卷曲成染色体。不同种的生物,其染色体数目和形状不同;同样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则是相对恒定的。如猪的染色体为38条(19对),人体细胞染色体46条(23对)。故染色体有种特异性。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可自我复制,将其上面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故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但染色体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染色体亦可发生变化。染色体变化情况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增多或减少、缺失或倒位等。任何染色体改变都可使遗传发生变异,人类培育新型生物种、型就是改变其染色体的某些方面。同时染色体的改变又是无数种先天畸型与遗传性疾病的基本原因。故染色体的研究工作繁杂而重要。 染色体在分裂期的细胞核中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染色线高度螺旋化的结构。每条染色体具两个端粒和一个着丝粒;某些染色体还具一个核仁形成区。细菌和病毒仅是DNA或RNA,不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 染色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细胞核内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故得名。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状和大小。体细胞的染色体通常是双倍体,有两组染色体。精子和卵子是单倍体,只有1组染色体。在雌雄异体的个体中,染色体分为两类:有关决定性别的叫性染色体,其余称为常染色体。如人的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是常染色体,2个是性染色体。男性有一个X和一个Y性染色体,女性有两个X性染色体。 ☚ 细胞核 基因 ☛ 染色体chromosome在细胞分裂时期,染色质经过螺旋化及有规则的折叠,形成棒状结构,对碱性染料着色力强,所以称染色体。其主要化学成分为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DNA带有遗传信息,所以染色体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 染色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体细胞通常是双倍体,有二组染色体。精子和卵子是单倍体,只有一组染色体。在雌雄异体的个体中,染色体分为两类: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如人体细胞共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是常染色体,2个是性染色体。男性有一个X和一个Y性染色体,女性有两个X性染色体。 ☚ 中性突变进化学说 遗传密码 ☛ 染色体 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期紧缩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是Waldeyer 1888年命名的。Sutton 1902年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Morgan 1910年又提出基因学说,认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Watson和Crick 1953年提出DNA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的密码学说。从门德尔1865年提出的遗传因子学说起,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才阐明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图1 染色体形态 1.初缢痕(着丝点) 2.次缢痕(核仁形成区) 3.随体 图2 正常的中期染色体(男性) 图3 染色体种类上行为示意图,下行为染色体的摄影图 A.末端着丝染色体 B.近端着丝染色体 C.亚中央着丝染色体 D.中央着丝染色体 染色体在分裂中期是由一对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点结合。除初缢痕外,有的染色体有次缢痕,在染色体上它有一定数目和位置,作为识别染色体的标记,其中一部分是核仁组织中心(NOR)所在。在次缢痕的游离端的染色体称为随体。 电子显微镜下的切片标本不能分辨出染色体的微细结构,均为深染的团块。它究竟是如何由分裂间期核内的染色质紧缩成的,组成染色质的DNA分子在体内如何排列的? DNA由于同组蛋白结合而螺旋盘绕成为核体,单位核体藉H1组蛋白又螺旋盘绕成直径20~30nm的染色质。组蛋白在DNA紧缩中起重要的作用。将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组蛋白提取后,在电镜下见到染色体中心是由非组蛋白蛋白分子构成的支架,DNA分子呈襻状在周围铺开(图4)。每襻长约25μm,两端附着在支架上。 图4 脱去组蛋白的染色体片断 以多负电荷硫酸葡聚糖夺去染色质纤维中的组蛋白分子。染色体中心由非组蛋白蛋白分子构成支架,脱去组蛋白的DNA呈襻状,两端起始于支架,延伸长达25μm 人的染色体共46个,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是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在男性为XY而女性为XX。研究人的染色体可用淋巴细胞或表皮细胞在体外培养,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促使细胞分裂,再用秋水仙碱使分裂停止在中期,在低渗液中细胞破裂释出分散的染色体,可进行染色体摄影。将所摄染色体的图象,依其大小形态分类列出成图,叫做染色体组型(图5)。 图5 人的染色体组型依1971年巴黎会议原则分区命名 染色体经染色后显示出染色不同的带,由此可进一步识别和分析它的形态细节。染色法有多种,如以奎纳克林(Quinacrine)衍化的荧光染料所显示的带名Q带。以Giemsa染色法染出的带称G带,此外还有其它显示染色体特殊部位的染色法。根据带的分布,将染色体两臂分为若干区,1971年在巴黎会议上规定了各区的命名原则。人单倍染色体在分裂中期共有320带,但在初期和中期的前期则可达1256带。按照正常人染色体组型的分带,可发现染色体的畸变。迄今已发现30种染色体畸变导致的疾患和与几种恶性肿瘤有关的染色体缺失。最常见的如Turner综合征,是丢失了一个X染色体(XO);Klinefelter综合征则多了一个性染色体(XXY);Down综合征有三个21号染色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9号与22号染色体等长易位有关;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13号染色体长臂中部分缺失。 ☚ 细胞核 线粒体 ☛ 染色体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里的线形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能被碱性染料着色,并载有直线排列、能自我复制的基因,因而有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以及控制细胞分化发育的作用。1882年由Flemming首先描述。1888年由Wal-deyer定名为染色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数目、形状和大小。体细胞通常是二倍体,有两组染色体;精子和卵子是单倍体,只有一组染色体。染色体分为两类;决定性别的为性染色体,余为常染色体。1956年Tjio和Levan用人胚肺组织培养细胞进行观察,确证人体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6条,开辟了染色体研究的新纪元。二十多年来的研究不仅揭示了300余种染色体病,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应用了显带技术、分子杂交、电子显微镜等新方法、新技术,使之对染色体结构的了解接近分子水平。 图1 几种染色体类型图 染色质 是构成染色体的物质,也是间期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存在形式。在光学显微镜下呈丝状、颗粒状或块状,可被碱性染料染色。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碱性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性染色体蛋白质(NHCP)所形成的复合体。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表明,染色质由多数重复的亚单位所构成,这些亚单位称为核小体。每一个核体的核心部分可能是由四种组蛋白分子(H2A、H2B、H3、H4各二个分子)所组成的八聚体,表面围以13/4圈DNA双螺旋,长约140个碱基对,螺旋的间距为28A。核小体的直径约为100,两个核小体之间经一段裸露的DNA双螺旋相连,长约60个碱基对,称为连接区。在这个部位可能连接一个组蛋白分子(H1)。一个个核小体经连接区序贯相接而成纤维状结构,相当于基本染色质丝,其直径约100。 间期核中还有一部分直径300A的细丝,这是由多数核小体形成的螺旋形结构,这里,H1的存在对螺旋结构的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每6个核小体绕成一个螺旋,在H1的作用下,一个个螺旋紧密相集就形成管状结构,称为螺线管,外径约300A,内径约100A,二相邻螺旋间相距110。 在细胞分裂前期中,可看到螺线管再螺旋化,形成直径0.4μm的圆筒,称为超螺线管,这相当于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能看到的直径约0.4μm的细线——染色线。超螺线管再进一步螺旋化和折叠,就形成了染色体。由于染色质DNA的多级螺旋化,使几厘米长的DNA形成几微米长的染色体,其长度约为原来的万分之一(图2)。这种有效的包装方式使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能够把携带遗传信息的DNA以染色体形式平均分配给子细胞。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不同存在形式。关于NHCP和RNA怎样参加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构成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此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染色线有一螺旋化周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开始呈现为不规则的波状细线,随后,这些细线变成螺旋,随着螺旋化程度增加,染色体的直径增加,变短变粗,终于形成高度螺旋化的中 图2 染色体的各级结构图解 期染色体。后期,螺旋的结构无改变。末期时,螺旋松开而逐渐解旋。间期时,染色体呈伸展的解旋状态,这种状态是染色体DNA能转录出RNA的前提。(图3)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从化学组成来看,染色体含等量的DNA和组蛋白,NHCP的含量是可变的,RNA的含量很少。此外,也曾报告含有一些脂类、多糖类和金属离子。染色体DNA形成染色体的骨架,每条染色单体含有一条DNA双螺旋,与染色体蛋白质相连,组成核小体,并反复螺旋化而缩短。在染色体中,重复性DNA和非重复性DNA有顺序地相间排列。当染色体DNA变性以后,再连接的速度并不一致:一部分以很低速度再连接,这相当于非重复性DNA;一部分以中等速度再连接;另一部分则迅速再连接,这后两部分相当于重复性DNA。重复性DNA是核苷酸顺序反复重复的DNA。其中,高度重复的DNA的核苷酸顺序只有4、6、8或十几个碱基对长,但是,可重复106次,常常集中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基本上无遗传信息,不进行转录。这部分DNA变性后迅速再连接。另外,其所含的G+C或A+T的数量比非重复性DNA者多。由于G+C比A+T重,所以当其所含G+C较非重复性DNA者多时则较重,而A+T含量较非重复性DNA多时则较轻。因此,在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离心中将形成特殊的区带,称为卫星DNA。中度重复DNA的核苷酸顺序长约300碱基对左右,重复102~104次,分布于副缢痕区和非重复性DNA之间的区域,主要转录rRNA、tRNA。非重复性DNA是核苷酸顺序不重复的DNA,只有单一的拷贝,占DNA的大部分,与重复性DNA间隔分布,代表着结构基因,可为蛋白质编码。凡是不含重复性DNA的染色体区都具有正常的螺旋化周期和正常的染色特性,称为常染色质。常染色质中不含重复性DNA,其DNA和组蛋白的比例与异染色质者相同,只是其NHCP含量比异染色质者高3~4倍。常染色质有正常螺旋化周期,在间期细胞核中,常染色质区的DNA呈分散状态,有遗传活性。异染色质则与此相反,其螺旋化有周期异常,染色特性也异常。在间期中,异染色质区的DNA都螺旋化而形成致密的结构,可被碱性染料深染,称为染色中心,这种现象叫正异固缩;在细胞周期的另一些时期,异染色质区又可表现为螺旋化程度低而浅染,称为负异固缩。此外,异染色质区的DNA复制较晚,叫迟复制。异染色质区由于DNA的螺旋化而失去转录活性。异染色质又可分为专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专性异染色质指在所有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都形成的永久性异染色质,它由重复性DNA构成,例如着丝粒区、副缢痕区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在女性间期核的一条X染色体出现。某一类型细胞的特定发育阶段,某条染色体节段可出现异固缩,这代表常染色质的一个失活的、致密的节段。例如Y染色体长臂上就有这样的节段。 图3 染色体的螺旋周期(自De Robertis等) 染色体蛋白质包括碱性的组蛋白和NHCP两类。组蛋白可分为H1,H2A,H2B,H3,H4五部分,H1和H2B富含赖氨酸,H3和H4富含精氨酸,H2A属于中间型。组蛋白与DNA结合后,可抑制DNA的转录作用。在各种生物中,其组蛋白类型和含量都无明显的差异。NHCP在细胞核中的含量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种、不同组织中,其性质也有些差异。NHCP磷酸化后,可与组蛋白相互结合而解除后者对DNA转录的抑制,从而使后者开始转录。 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包括合成染色体结构的全部成分,其主要内容为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在染色体DNA上以串联形式存在的一个个复制单位进行的。在复制单位的中心——原点,亲代DNA双股开始分离形成单股并形成Y形的复制叉,子代DNA单股在两条亲代DNA单股上从两个相反的方向,从5′端向3′端的方向加长。当两个相邻的复制单位的子代DNA单股都复制完成,即相连在一起。这里,进行着以亲代DNA单股为模板的半保留复制(见“DNA复制”)。 染色体组 在真核生物中,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称为基本数目(用n表示)。凡是染色体数目为基本数目或其倍数的细胞或个体叫整倍体; 凡是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基本数目或其倍数的细胞或个体叫非整倍体。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体细胞中一般都具有两个同源的染色体组,叫二倍体,成熟的生殖细胞中,由于减数分裂而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叫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中的各个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二倍体的细胞中可以看到染色体是成对的。在形状和大小上相同的染色体,其构成成分和所具有的基因位点的顺序也是相同的,称为同源染色体;相反,就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形状和大小有种的特异性。同一种生物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其染色体组是相同的,不同种生物的细胞中则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这种染色体组的特点在一代一代的增殖中,维持着相对的恒定性。例如小鼠的二倍体(2n)为40,而且每一对染色体都有近端着丝粒;人的二倍体(2n)为46,而且分别具有中央、近中或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数目和形状的稳定是靠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倍数的循环来维持。以人为例,体细胞中具有二倍数染色体(2n=46),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仍然都有二倍数的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由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使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各得半数的同源染色体,成为单倍体(n=23)。受精以后,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受精卵,又恢复了二倍数的染色体(图4)。 图4 人类的染色体倍数循环图解 性别决定与染色体 染色体学说认为,性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起主要作用。人的性别是在受精时由精子和卵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X染色体上有决定女性的基因; Y染色体上有睾丸决定因子,是决定男性的基因。每个卵子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精子则分二型:X型和Y型。X型精子与卵子结合将形成XX型受精卵,发育成正常女性;Y型精子参与受精将形成XY型受精卵,发育成正常男性。这样,性染色体决定了受精卵的性别分化的方向,称为性别决定。这种决定性别的系统称为XX-XY系统。在XX-XY系统的性别决定中,具有XX型性染色体者称为同配性别,只能形成一种含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具有XY型性染色体者称为异配性别,将形成含X染色体 图5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关系图 和含Y染色体的两类生殖细胞。受精后,就将形成同等数量的、含有XX或XY的受精卵,将来分别发育成女性和男性(图5)。XX-XY系统是哺乳类中性别决定的普遍方式。在鸟类中,性别也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但是,存在着WZ-ZZ系统。有ZZ者发育成雄鸟,有WZ者发育成雌鸟。这里雌鸟为异配性别,将形成含W和含Z的两类卵子;雄鸟为同配性别,只形成一种含Z的精子。受精后,也将形成数量基本相等的雌鸟和雄鸟。 X染色质和Y染色质 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性染色体的组成上,也表现在间期细胞核的结构上。女性的体细胞中含有XX,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第16天),这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地形成兼性异染色质状态,发生遗传学失活,即不进行转录,但仍能复制。失活的X染色体可以是来自父亲的,也可以是来自母亲的,据报道,有易位的X染色体易于失活。一旦发生失活,这种失活X染色体的特征保留在由分裂而产生的细胞中。这样,在含有XX的细胞和XY的细胞中,其X连锁的基因产物数量就基本相等,称为剂量补偿。上述概念就是失活X假说或Lyon假说的中心内容。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核内呈异固缩状态,核膜内侧缘形成一个直径约1μm的、馒头形、球形或圆锥形的Feulgen反应阳性的小体,称为X小体、X染色质、性染色质或巴氏小体(Barr body)。由于检查的组织不同,技术因素的影响,在女性细胞中X染色质的阳性率可为20~96%;在男性细胞中则基本不存在。男性细胞中有Y染色体,用荧光染料(如二盐酸喹吖因)染色,在Y染色体长臂的远侧端可见到一强荧光节段,在间期的男性细胞核甚至精子头部,用荧光染料染色,也可看到一个直径约0.3μm的强荧光小体,代表Y染色体的相应节段,称为Y小体、Y染色质或荧光小体。由于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的方法不同,男性细胞中的Y染色质阳性率可为20~90%,女性细胞则基本无Y染色质。上述X染色质和Y染色质的性别差异叫核性别。在女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多形核上,可见一种特殊的鼓槌状突起,其头部直径约1.5μm,经一线状的柄连于核小叶,叫鼓槌,鼓槌与其他细胞的X染色质不同,它是从胞核伸出的,而且只在一小部分细胞中才能看到,其形成机理目前不清楚。正常女性的中性粒细胞中,鼓槌的阳性率高于2%;正常男性则低于1%。 ☚ 减数分裂 核型 ☛ 染色体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的重要结构,在有丝分裂期才能看到。它载有遗传信息,作为遗传信息单位的基因就是编码在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对生物的发育、遗传和变异都起着重要作用。 图1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模式图 图2 着丝点与着丝粒和纺锤体微管的关系 根据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及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型是着丝粒的位置在染色体中部或近中部,染色体的长短两臂几乎是相等的长度。亚中着丝粒型是着丝粒的位置偏于一端,染色体的两臂长短有明显的差别。近端着丝粒型是着丝粒的位置几乎位于染色体顶端,染色体的短臂极小,有的几乎不易观察(图3)。 图3 染色体类型 每一种真核生物都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不同生物物种染色体数目不同。这表明生物物种的特性。体细胞中有来自双亲的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用2n表示。性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用n表示(表1)。 表
人类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可配成23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则来自父亲。22对染色体在男性或女性中都是一样的,称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有二种类型: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相同的,为XX。男性的则不同,为XY。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女性只产生一种带X染色体的卵,而男性可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带X染色体精子及一种带Y染色体精子。含X染色体精子与卵受精后发育为女性(44+XX)或(46,XX)。含Y染色体精子与卵受精后发育为男性(44+XY)或(46,XY)。 根据染色质的结构与性质,一般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间期核中,染色体处于高度伸展状态,仅有局部螺旋盘绕。完全伸展部分是超微细丝,经过染色在光镜下看不到,叫常染色质。螺旋盘曲部分染色后在光镜下呈深染的网状结构,叫异染色质(见“染色质”条)。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分布在端粒、着丝粒、核仁形成区以及染色体上的带区。异染色质的一般特点是DNA复制较晚,处于不活动状态。可以3H标记的胸腺核苷放射自显影来证明。异染色质可分为二种类型: 功能性异染色质和结构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是指一对染色体,其中一个染色体的全部转变为异染色质。如人类女性的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条在一定条件下失去活性成为不活跃的功能性异染色质,且在间期时浓缩聚集成性染色质或称Bass体。这种失活现象是在人胚的第16—18天才出现。结构性异染色质是指染色体上固定区域的DNA,无遗传活性,不进行转录作用。结构性异染色质也和高度重复性序列(106以上)DNA及随体DNA(SAT-DNA)或称卫星DNA有关。 染色体化学组成 染色质及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其化学组成是一致的。DNA与组蛋白含量比率相似,非组蛋白型染色体蛋白质(NHCP)含量比率变动较大,而染色体的RNA含量则较少。 DNA是染色质中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胞中DNA含量是恒定的,这是和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相关的。如人体细胞核内都含有5.6pg的DNA,总长度为174cm。 每条染色单体无论是在分裂间期,还是在分裂中期都是由一条DNA双螺旋分子长链盘绕折叠而成的(图4)。 图4 染色体结构模式图每一条染色单体是一条重复折叠的DNA蛋白纤丝 每条染色单体中所含的一条DNA大分子的长度远远超过结构基因序列所需要的,就是说有大量多余的碱基序列。结构基因序列是非重复性的单一序列。其余的基因碱基序列是大量重复的重复性序列或称多余的DNA。高度重复序列可重复到百万拷贝以上,分布在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和端粒区。这些位于染色体上的结构性异染色质区,不携带合成蛋白质的编码,不进行转录。中度重复性序列可重复102—105次,分布在染色体的次缢痕区、随体区及带区(非重复性DNA之间的区域)。这些基因主要是转录rRNA、tRNA、5SRNA和组蛋白。 DNA分子中某些节段含A—T碱基对多,某些节段含G—C碱基对多。DNA的密度与所含G—C碱基对的百分比成正比。在氯化铯(CsCl)梯度离心下,可按DNA密度不同形成一个主峰和一个小峰。小峰为SAT-DNA。如G—C量高时,小峰密度重,主峰密度轻。反之,小峰密度轻,主峰密度重。SAT-DNA为结构性异染色质,分布在着丝粒区及核仁形成区(NOR)。它约占人类基因组的6%—10%,主要存在第9号染色体及近端着丝粒型染色体(第13号、14号、15号、21号、22号)的着丝粒区及Y染色体的长臂远端。 组蛋白分子量在10 000到18 000之间。含有碱性残基(赖氨酸及精氨酸)。组蛋白有五种即H1、H2A、H2B、H3、H4。H1含有大量的赖氨酸,H2A和H2B含有稍多的赖氨酸,H3和H4富含精氨酸。组蛋白与DNA同是在细胞间期的S期合成的。DNA复制停止,组蛋白合成也立即停止。组蛋白无明显的种属和组织的专一性,可见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 NHCP分子量在5 000到200 000之间。含有酸性残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以及色氨酸)。在整个细胞周期都有不同类型的NHCP进行合成。酸性蛋白更新较快,含量变化较大,可能与基因调控有密切关系,酸性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组织专一性。 染色体各级模式 电镜下可以看到染色质为丝状结构,是由无数个重复的亚单位——核小体紧密连结形成的。核小体分为核心颗粒和联丝两部分。核心颗粒是组蛋白八聚体与140个碱基对长的DNA组成,而八聚体是由组蛋白H2A、H2B、H3、H4各二分子组成,并由直径为2 nm,长度为140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链包绕在八聚体表面,约13/4圈,相当于每一圈有80对碱基。DNA带负电荷,组蛋白带正电荷。因此DNA和组蛋白可由静电引力紧密结合。DNA位于核心颗粒的表面,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的核心。联丝是由组蛋白H1与一定长度(约30—70个碱基对)的DNA组成。其长度可随不同的种属和组织来源而异。如果用小球菌DNA酶消化核小体的DNA,可以看到联丝部分的DNA完全降解,核心颗粒外圈的140个碱基对的DNA比较稳定。核心颗粒DNA的长度无种属和组织特异性,故核小体DNA长度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则由联丝的DNA长度所决定。 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左右的串珠状纤维结构,在H1的作用下螺旋盘绕构成外径为30 nm,内径为10nm,相邻螺旋间距为11nm中空的线状结构,叫螺线管。每一个螺旋约有6个核小体。 在细胞分裂前期,30 nm的螺线管再螺旋盘绕,形成直径为400 nm的圆筒螺管,叫超螺线管,此即光镜下可见的染色体细线或称为单位线。 超螺线管再经螺旋折叠就形成了致密的中期染色体。图5总结了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结构,由直径2nm的DNA双螺旋分子构成各级染色质一直到中期染色体。 人类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长短不一。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平均应有数厘米长,而染色体只有数微米长。如最大的第1号染色体DNA长度为72cm,而染色体长度为10μm左右,所以DNA分子螺旋盘曲成染色体时,其长度的压缩程度应近万倍左右。各级结构模型的压缩比率如表2。这种有效的包装方式使大量的遗传信息(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储藏在有限的空间之内,使遗传物质能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图5 染色体各级结构模式图 表2 由DNA分子到染色单体的包装过程DNA双螺旋分子 注:压缩比率即包装率 ☚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核型 ☛ 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DNA chromosomal DNA 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 染色体chromosome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由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的线状或棒状物。因在细胞分裂时可被碱性染料着色,故称。不同生命体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人类有46个(23对)染色体。 ☚ 基因 基因突变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