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柑橘病害citrus diseases已知全世界约200种,中国至1991年已报道130余种,以真菌病害为主。 美国福西特(Howard Samuel Fawcett)所著《柑橘病害及其防治》(1926年,第一版)对柑橘病害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1933年他又证实鳞皮病由病毒侵染所致,对柑橘病毒病研究有深远影响。本世纪40年代美国对衰退病做了大量研究,50~60年代中国对溃疡病和黄龙病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从50年代起,世界各产柑橘国家和地区对贮藏病害研究进展迅速,基本控制了青、绿霉病及酸腐病的危害。80年代,黄龙病的病原研究有了突破性的结论。 柑橘病害中最重要的是柑橘黄龙病、溃疡病、疫霉病、疮痂病、树脂病、裂皮病和线虫病。较重要的还有白粉病、幼苗立枯病、病毒病(衰退病等)、贮藏病害及寄生性高等植物无根藤等。 白粉病 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台湾,为害幼苗和叶片,产生白粉状斑,严重时,大量苗木叶片枯死。病原物是柑橘粉孢(Oidium tingitaninum),属半知菌,丝孢目,未发现有性态。病害多发生于干旱季节。控制措施为喷施灭病威或粉锈宁等药剂。 幼苗立枯病 发生普遍,常见的症状有青枯、顶枯、芽腐等,病原物主要是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胶膜菌目。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无孢目。其次有疫霉为害加顶梢发褐枯死(见柑橘疫霉病),侵染叶片,可形成灰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菌在土壤及病残体内越冬引起幼苗发病后,可见发病中心,通过土壤、流水、农具等传播。病害控制,应避免在地势低洼和蔬菜地上育苗,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床土最好播前消毒,发现病苗及时拔除或烧毁,少数病梢和病叶可剪除后再用波尔多液、硫菌磷、乙磷铝或瑞毒霉等防治。 病毒病 主要是衰退病、温州蜜柑矮缩病及柑橘碎叶病。 衰退病 在美国及拉美国家为害较重,中国亦普遍存在,但发病较轻,症状为树势衰弱,叶片凋萎脱落或呈类似缺铜症状,枝条回枯,根部死亡,发病轻的不显症状。病原物为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dis-ease virus,CiTDV),位于韧皮部,粒子曲折,长约2000纳米,具致病力强弱不同的株系。有认为柑橘衰退病毒是一个复合体,包括可使幼苗发黄,茎上产生洼点的因素。一般认为黄苗型衰退病毒是强株系,中国至少有强弱2个株系。实生植株中,枳和枳橙属免疫,弱株系只为害来檬,强株系除来檬外还为害酸橙、葡萄柚和尤力克柠檬.其他种类均耐病; 嫁接植株中,砧木影响颇大,以酸橙作砧木嫁接甜橙或宽皮柑橘较感病,以枳、酸橘、红橘、枳橙、粗柠檬、来檬等作砧木较耐病。以兴山酸橙或代代酸橙嫁接甜橙高度感病,用柚或枸头橙作砧木的较耐病。病毒通过带毒苗木、嫁接材料或昆虫介体传播,传毒介体有橘蚜、棉蚜、橘二叉蚜等,种子、汁液、上壤均不传病。病毒侵入寄主后,一般自顶部向下运行,破坏砧木韧皮部,引起根部发病。病害控制,可选用耐病砧木,苗木热处理,苗木注射弱毒系保护,砍掉病株和防治传毒昆虫介体等。 温州蜜柑矮缩病 日本、土耳其有报道,中国发生于四川和浙江,病株变矮,节间缩短,丛株,出现向下卷曲的船形或匙形的畸叶和高腰果,病原物为矮缩病毒(SDV)除温州蜜柑外,慢橘(Citrus tardferox)有轻微症状,本地早(C.succesa)、早橘(C.sul-comprassa)和椪柑(C.poonensis)为隐症的带毒者。 柑橘碎叶病 发生于浙江、广西、湖南,表现砧木和接穗接合部环缢,嫁接的上方接穗肿大,树势严重衰弱,枳橙叶片发生黄斑,叶缘缺损扭曲,病原病毒为嫁接传病,2月至3月接种,4月至5月出现症状,潜育期45~91天,若9月至10月接种,翌年4月至5月显症,潜育期更长。 柑橘贮藏病害 世界已知30余种,中国约20种。其中侵染性病害由真菌引起。分采前采后二类。采前有黑腐病、褐腐病、褐色蒂腐病(树脂病)、焦腐病、炭疽病、黑斑病、菌核病、灰霉病。采后有青霉病、绿霉病、酸腐病、木霉病、曲霉病。最重要的是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酸腐病。 青霉病和绿霉病 青霉病中国发生较多,绿霉病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发生较多,为世界性病害,二者症状近似,病斑圆形,色淡,青霉病病部稍凹陷,表面微皱,指压易破裂,绿霉病病部稍紧实,不皱缩,发病2~3天后二者都先产生白霉状菌丝体,后中央产生青蓝色粉状霉层(青霉病)和草绿色粉状霉层(绿霉病),后病部扩大,全果腐烂。病原物分别主要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和指状青霉(P.digi-tatum Sacc.)。采收、分级、包装、贮运等各环节所造成的果实机械伤严重影响发病,伤口越多发病越重。雨后、重雾、露水未干时采果,用薄膜袋大包装。湿度大往往发病严重。病菌在仓库内,工具上、空气中、土壤内都能越冬,伤口侵入; 主要由气流、昆虫、接触传播、具多次再侵染。青霉病侵染速度超过绿霉病,腐烂速度则低于绿霉病。温度18~27℃,相对湿度95%~98%条件下发病最严重。病害控制应在采收至销售的各个环节避免产生机械伤。药剂防腐常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磷、特克多等苯咪唑类杀菌剂和联苯酚钠等,中国多用多菌灵加2,4-D,以延长贮藏寿命。此外,应单果包装,隔断传播,低温贮存。 酸腐病 世界性病害,在基本控制青、绿霉病后成为最难防治的采后病害之一。病果上初为水渍状斑,后扩大,稍凹陷,有时具皱褶,病部生较致密的白色菌丝层,白霉状,果皮软化,指压即破,流酸臭汁液,最终全果溃不成形。病原物为地霉双足囊菌〔Dipodascus geotrichum (E. Butler et L. J.Petersen) V. Arx〕,属子囊菌,内孢霉目。无性态为地霉,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还侵染番茄、荔枝、甜瓜等水果、蔬菜。未成熟的果实具抗病性。风害、虫害、果实自然裂口多的果园发病重,吸果夜蛾制造较深的虫伤口明显增加发病率。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内,主要通过雨水飞溅,风吹土粒,接触下部果实传播,起初常聚在果蒂萼片下,条件适宜时侵入受伤果实,完成初侵染,再侵染主要通过接触和昆虫传播。病害控制:避免各种伤口,包括防治各种吸果夜蛾; 低温贮运,果温低于10℃,几乎可完全抑制; 单果包装; 防腐目前常用抑霉唑。 黑腐病 是控制青、绿霉病后,最重要的采后病害之一。各地均有发生。症状因柑橘种类不同,病原菌侵入部位不同而多变,有3种类型(见彩图插页第页): ❶蒂腐型。多发生在宽皮柑橘上,贮藏后期出现。 ❷褐斑型。病斑出现在除蒂部外的其他果皮部位。病部长出黑霉,发生于宽皮柑橘,贮藏中期至后期出现。 ❸心腐型。病果外表无任何症状,内部中心黑腐,生黑霉,甜橙与宽皮柑橘皆可发生,贮藏后期出现。病原物是柑橘链格孢(Alternaria citri Ell.et Pier-ce),属半知菌,丝孢目。果蒂脱落的果实,受冷害的果实发病多。病菌在柑橘园的枯枝或烂果上腐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花或幼果上,在花的坏死柱头或萼片内侧潜伏,条件适宜时主要从果蒂、果脐或柱头入侵。如果从果皮伤口侵入,则潜伏期较短。通常只有当果实经过一段时间贮藏,生理衰退,抗病性降低时才大量发生。病害控制: 一般用2,4-D浸果,延缓果实衰老,保持果蒂青绿,可推迟病害发生。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按不同品种的侵入途径,田间开花期至成熟时喷施敌菌丹、氢氧化铜等。 柑橘的其他常见病害 为害部位 | 病害名称 | 病 原 物 | 叶、枝、果 | 炭疽病 煤病 | Glomerella cingulata Meliola butleri,Capnodium citri | 叶或主要为害叶 | 脂斑病 霉斑病 白霉病 叶斑病 煤病 | Mycosphaerella citri Corynespora citricola Ramularia citrifolia Hendersonia citricarpa Limacinia,Chaetochyrium, Aitheloderma,Neocapnodium等 | 藻斑病 | Cephaleuros virescens | 枝干 | 赤衣病 腐烂病 赤枯病 膏药病 | Erythricium salmonicolor Eutyphella citri Ganoderma applanatum Septo basidium spp. | 茎基或主干基部 | 白绢病 | Athelia rolfsii | 根 | 紫纹羽病 白纹羽病 | Helicobasidium mompa Rosellinia necatrix | 果或主要为害果 | 木霉病 曲霉病 灰霉病 焦腐病 褐腐病 黑斑病 菌核病 煤点病 果肉干腐病 | Trichoderma viride Aspergillus niger Sclerotinia fuckeliana Botryosphaeria rhodina Phytophthora spp. Guignardia citricarpa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Zygophila jamacensis Nematospora coryli |
无根藤 为寄生性高等植物,广东、广西、海南均有分布,但只有一些栽培管理很差的柑橘园才发生。被害柑橘树被无根藤的藤茎缠绕,树体生长不良,结果少而小,轻者落叶,重者幼树枯梢死亡。无根藤多年生,藤茎粗1.5~2毫米,叶退化成鳞片,果实为浆果,靠吸器吸取寄主营养物质。寄主范围极广,仅广东、广西、海南报道多达27科36属植物,以油茶,樟树,木麻黄,海南蒲桃发生较多,但极少为害粮食作物或蔬菜。果实落地入土后种子萌发,幼茎伸出地面,遇寄主立即缠绕攀缘而上,长出吸器穿透寄主表皮直达木质部,约1~3月后,地表的茎基部自然死亡,至此,无根藤完全靠吸取寄主营养维持生命,在较温暖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冬季仍存活,连年为害。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其藤茎自然延伸攀缘,远距离传播靠种子。采用彻底清除杂草灌木及无根藤,加强柑橘园的管理,砍掉严重被害的柑橘树等措施控制其为害。柑橘的其他常见病害见左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