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枢密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枢密使 枢密使唐代始以宦官为枢密使,昭宗时改士人任枢密使。宋沿其制而略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遇有关于军事方面的措施,均由枢密使秉承君主意旨决定执行。 ☚ 貂蝉 宗人府 ☛ 枢密使 枢密使官名。唐代后期始置,以宦官充任,往往以此名义干预朝政。五代以皇帝亲信大臣任之,实权有超过宰相者。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主持军事,且与中书省同平章事等合称“宰执”,共参国政。其副长官为枢密副使。宋初无定制,或置知院事、同知院事以代使及副使。资历浅者,即用直学士签书院事。神宗元丰中、曾以知院与使、副使并置,后又定知院、同知院二人,罢置使和副使。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又有权领枢密院之职,以童贯为之。南宋以后,以宰臣兼枢密使渐为定制。使与知院、同知、副使等并除。其签书、同签书并为端明殿大学士,地位,礼遇同于执政官。 ☚ 枢密院 知枢密院事 ☛ 枢密使官名。简称枢密。唐代宗永泰中始置,以宦官为之,掌承受表奏。后宦官握权者,多以此职干预朝政,甚至预谋废立。五代以后,始以士人任之,至宋代遂为宰相之官。 枢密使 枢密使枢密院之主官。第七十回郑居中之官职。参见“枢密”。 ☚ 指挥直驾 宗人府 ☛ 枢密使【同义】总目录 枢密使元枢枢密太尉 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都督诸路军马。”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永泰中始以宦官充枢密使,掌承受表奏,开宦官掌枢密之门。枢密使设二人,后与神策军两中尉合称“四贵”。宦官专权,多以枢密使之名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天子,亦由其操纵。唐末朱温尽诛宦官,改用士人充枢密使。五代时枢密使之权有愈宰相者。宋代循唐末、五代之制,仍置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操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有时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事。其职为“佐天子执兵政”。一般以文人充枢密使,偶或以武臣为之,为异典。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以宰相兼枢密使成为永制。凡军国大事,枢密使秉承君主旨意而执行焉。参见〔枢密院〕。 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置枢密院,皇太子真金兼枢密使。后武宗、仁宗、顺帝时,皆曾由皇太子兼领枢密使。院事实际由知枢密院事管领。 枢密使 枢密使官名。唐代始置。由宦官担任,掌国家机枢,无官署。五代至宋设枢密院,枢密使则为枢密院长官,始主国家军政。《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 “乙亥,以枢密使西门思恭为凤翔监军。丙子,以宣徽使李顺融为枢密使。”《金史·百官志一》: “枢密院: 泰和六年 (公元1206年) 尝改为元帅府。枢密使1员,从一品。掌凡武备机密之事。枢密副使1员,从二品; 签书枢密院事1员,正三品; 同签枢密院事,正四品; 经历1员,从五品; 都事1员,正七品,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和宿直之事; 架阁库管勾1员,正八品; 知法2员,从八品,掌检断各司取法之事,余检法同。” (参见: 枢密院) ☚ 枢相 枢密副使 ☛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担任,由此干预朝政,有的甚至废立君主。后梁改为崇政使,以皇帝亲信大臣出任。后唐复旧称。实权有时超过宰相。宋代与中书省之同平章政事共同负责军政要务。有时也称知枢密院事,往往由同平章事兼任。清代常用作军机大臣的尊称。 枢密使官名。枢密院长官,统领枢密院事务。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以宦官董秀掌枢密,此后遂以宦官为之,称内枢密使。掌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并将皇帝处理意见宣付中书门下。僖宗时,枢密使设院治事,指挥公务,权位极重。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罢,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总揽军国大政。 枢密使使职名。唐代宗永泰年间始置,以宦官任之,职掌机密文书。随后,枢密使又取得了和宰相共同参议朝政的权力。唐末,枢密使利用其职务之便,专权用事,任免大臣,使朝政更加混乱。直到昭宗天复年间,朱温尽诛宦官,以其心腹为枢密使,此职才开始改用朝臣。五代时,枢密使权位愈重,或以宰相为之,或势压宰相。同时,由于战乱频仍,军事机密至关重要,故此职常用武官,逐渐形成枢密使专掌军事的倾向。到北宋,遂正式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掌文武二柄,合称“宰执”, 皆以文臣充,罕有武将任者。北宋时置时罢,罢时置知枢密院事掌枢密院。南宋初,以宰相兼枢密使,其后或兼或置,自宋宁宗开禧年间起,宰相兼使遂成定制。清时往往尊称军机大臣为枢密。 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始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期政,甚至君主废立亦由其主张,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宦官,始改以士人任枢密使。后梁建国,改称崇政院使,以君主最亲信的大臣充任。后唐复称枢密使,其实权有超过宰相的。宋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柄,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枢密使一般以文官充任,南宋后期往往为宰相所兼任,有时亦用武人。遇有关于军事的措施,均由枢密使秉承君主的意旨决定执行。辽北枢密院与南枢密院均置枢密使,分别为北面与南面的宰辅之官。金枢密使掌武备机密之事。元枢密使由皇子兼领,为枢密院名义上的长官,实际的长官为知枢密院事。参见“枢密院”。 枢密使职事官名。 职源与沿革❶唐宪宗元和中(806—820)始置枢密使(《册府元龟》665《内臣部·总序》)。 职掌为枢密院长官,佐皇帝,执兵政,凡有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中书(元丰改制后三省)分班禀奏(《宋史·职官志》2《枢密使》)。 官品宋前期官品视本官阶。南宋初复置后为从一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 简称与别名❶枢使。《齐东野语》卷18《赵信国辞相》:“赵葵南仲枢使,……(闰二月)赵公拜右相。”《宋史·宰辅表》5:“(淳祐九年闰二月赵葵)……右丞相兼枢密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