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逋《点绛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逋《点绛唇》《点绛唇》·林逋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这首小令本以春草为吟咏对象,意中处处是春草,然而词中处处无春草,虽然“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因而曲折有致,含蓄深远,潜台词十分丰富,一直为词家赞赏不已。 词的上片乍看是惋惜春意阑珊,其实是慨叹春草丰茂。金谷,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晋代太康年间石崇筑园于此,即以名园,为世所传。在这名园之中,年年生出春草,而且纷繁杂乱,究竟谁是主宰呢?为春草而设问启疑,曲径通幽,潜隐着为春草鸣不平的深深感慨。“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实即对起首设问的巧妙回答,以芳菲易歇反衬草色长青,以烟雨迷茫烘染草色无垠,春草如此潜滋暗长,不由人不刮目相待。 词的下片不但惋惜故人远别,而且是慨叹春草兴愁。“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南北东西”,包举无遗,条条都是春草铺满之路,即条条尽为离恨滋生之途;春草绵延无边,离恨永远无穷。吟咏的对象仍是春草,吟咏的寄托却在离愁,春草离愁,融为一体。“咏物而不凝滞于物”,运笔空灵,意境全新,是以成为咏草之绝唱。 林逋《点绛唇》《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①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②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③ 【注释】 ①金谷: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所建。石崇曾在园中金谷涧为征西将军祭酒王诩饯别,故江淹《别赋》中用“送客金谷”为典。②离歌:告别的歌。长亭:驿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③王孙:指行人。萋萋:青草繁茂的样子。此三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译文】 当年奢华的金谷园内,岁岁春草随意繁滋,可有谁来将这春色料理?枝头残花憔悴,伴随着细雨淅沥、烟色迷离。又听到送别的骊歌幽幽响起,送客长亭夕阳已沉西。行人渐行渐远去,只留下连天衰草无穷无尽,蜿蜒小路,连接着南北东西。 【集评】 宋·魏庆之:“林和靖工于诗文,善为词。尝作《点绛唇》云:‘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略)’乃草词耳,但终篇无草字。”(《魏庆之词话》) 清·先著,程洪:“(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于所咏之意,该括略尽,高远无痕,得神之作。”(《词洁辑评》卷一) 清·许昂霄:“言短意长,所以为佳。若徒称其终篇不出一草字,此儿童之见也。”(《词综偶评》) 近代·王国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人间词话》) 【总案】 这首词名为咏草,却不象后来一些咏物词那样,拘泥于物,穷形尽相,工笔刻画,而是借春草与离愁别恨的关联,明言离情,暗切春草。故而字面无一字言草,却处处咏草,同时还侧重在表现词人对人生的感喟,构思颇为新颖。词的上片写荒园暮春之凄婉,在对人世沧桑的兴亡感慨和伤春惆怅中,进渡到下片骊歌暮色中的伤离惜别,笔墨淡雅而情感深沉。全词咏物抒情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堪称佳作。 林逋《点绛唇》林逋《点绛唇》林 逋
林 逋 金谷年年①,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②。萋萋无数③。南北东西路。 山水花卉图 【明】 文嘉 广东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金谷: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县西。谷中有水,是古代风景名胜地。②王孙:古代贵公子的通称,也是草名。③萋萋:草茂盛貌。 鉴赏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杰作。它以春色写草,以离别咏草,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而又高远无痕,为历代读者所称诵。 上阕写荒园无主,杂草丛生,落花满地,烟雨凄迷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一种伤春之情。起句化用石崇的故事。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豪华奢丽的别墅,石崇的爱姬绿珠,在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然而如此绝代的名园,多少年后,竟然变得杂树横生,芳草漫地。“乱生春色”的“乱”字,形象地写出草色随春色年复一年到处而生的景象,也反衬了作者对名园荒凉、岁月无主、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慨叹。芳草连天,有广渺无尽的意味;繁花落尽,只有那枝头稀疏的几朵余花,在蒙蒙细雨中孤零零地悬挂着,含有草盛人稀之意,都让人不禁在这明媚春光中产生一种欲说无由的哀愁。 春天美丽的时光,毕竟是短暂而难以挽留的,而纤纤芳草正是这凄美画面的背景。青青芳草,从来就是与长亭离歌、浮云游子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清幽凄婉,唐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朴萧远,五代南唐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南乡子》)的深致飘忽,宋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的空寂凄迷,欧阳修“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少年游》)的幽柔婉转,寇准“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远,蘋满汀洲人未归”(《江南春》)的轻丽柔转,辛弃疾“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摸鱼儿》)的缠绵忧伤,近人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空灵淡远,无不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们在春天离别的委婉情思。 “王孙去。萋萋无数”二句借用了《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同时也化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意境,其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的原意是古代的贵公子,后来的含义虽然被泛化到友人,但意象本身依旧带着不可抗拒的风雅与清贵。词人远望触目之时,发现所有道路竟然都延绵着萋萋郁郁的连天碧草,给人一种茫茫无涯的惆怅之感。 这首词写春草,“于所咏之意,该括略尽,高远无痕”(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一),然而通观全篇,却见不到一个“草”字。在宋人咏物词中,这种手法并不鲜见,如郑域的咏梅词《昭君怨》、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梅”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它不正面点破“草”字,而是从写景、抒情和化用典故、诗意中去暗示和说明。全词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不失含蓄,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咏草词中堪称绝唱,亦无怪明代卓人月称许其为:“古今咏草,惟此压卷。”(《古今词统》卷三)(李飞跃) 集评 《诗话总龟》曰:“林和靖不特工于诗,且工于词。如咏草一首:‘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终篇不露一草字。与觉范咏梅一首:‘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终篇不露一梅字,同一雅洁。”(《御选历代诗馀》) 清《王国维:“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人间词话》) 链接 梅尧臣与欧阳修争相与林逋此词较胜。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咏草词”条载: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参见114页梅尧臣该词),欧公击节赏之,又自为一词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盖《少年游》令也。不惟前二公所不及,虽置诸唐人温(庭筠)、李(商隐)集中,殆与之为一矣。 与西昆体同时而起的“晚唐体”。真宗初,“白居易体”衰微,代之而起的除西昆体外,还有以中晚唐“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人为宗的“晚唐体”。此派诗人以林逋、魏野为代表,其他作家有寇准、潘阆、曹汝弼、魏闲、九僧等。他们多为隐士、僧人,所作限于近体,且以五律为主,大多描写清静枯淡的禅房生活和隐居生涯。写诗取法贾、姚,基本不用典故,字锻句炼,精思巧构,但不像贾、姚流于苦涩。以清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山光水色、草木风云,抒清苦琐细之意,是此派诗歌艺术的基本特色。由于视野狭窄,素材有限,故多数诗人虽观察细致入微,用工深刻,发人所未发,仍难免意象重复、境界褊小,每有佳句而难得完篇。此派成就有限,虽与西昆体约略同时,而在当时诗坛上的影响不及西昆体,唯南宋“四灵派”接其余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