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构成脑的分子基础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构成脑的分子基础 构成脑的分子基础脑的结构非常复杂,各分区功能亦各具特色。脑的结构以及不同分区的一切神经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即各种各样的化学分子。 表1 脑中主要脂类的含量(每100g干重所含克数)
脑的蛋白质含量与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机能活动最强的灰质,蛋白质含量最高,约含37%,白质只含27%。脑不同部位的蛋白质组成和结构都有差异。组成脑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和机体其他器官大致相同,也有20种,这20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具有极高的信息容量。研究较多的脑蛋白质可举出如下几种。 1. 髓鞘蛋白: 主要含有两种蛋白质:蛋白脂占髓鞘蛋白总量的50%,A1蛋白占髓鞘蛋白总量的30%,两种蛋白质共占髓鞘蛋白的80%。A1蛋白也称P1蛋白,不只存在于中枢神经,也存在于外周神经。在外周神经的髓鞘中还含有另外一种碱性蛋白,称为P2蛋白。A1蛋白的分子量为18,400,P2蛋白的分子量为12,000。在外周神经中主要的蛋白质称为P0蛋白,其分子量为30,000,占外周神经蛋白质总量的55%。P0蛋白不溶于水,亦不溶于氯仿-甲醇溶剂。 表2 A1蛋白和P2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数字表示该氨基酸在A1或P2蛋白中所占的百分比 A1蛋白约含有25%碱性氨基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的百分比很高,含有一分子色氨酸、两分子甲硫氨酸,不含半胱氨酸。A1蛋白的构象为非折叠形。它的分子轴比为10:1 (在0.36mol/L NaCl中),因此分子中无明显的二级结构。在90℃加热1小时,或用8mol/L尿素处理,A1蛋白的免疫活性仍不丧失。X线衍射和中子散射法证明,A1蛋白位于神经细胞膜双脂层外面,可和脂类的磷酸基团、硫酸基团以静电力互相吸引。分子中有五个部位含有8~10个不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可以深入到非极性的脂肪区。 P2蛋白虽然也是碱性,但其碱性氨基酸种类之比和A1蛋白有明显差异。两种蛋白中脯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含量之比也有较大差异。P2蛋白是一条单链,链中有50%为β折叠结构。 A1蛋白是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的受体。A1和P2蛋白的作用可能是固定髓鞘膜,防止流动。这种作用正和髓鞘作为轴突的绝缘外鞘功能相一致。 蛋白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也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组织,白质中含量特别丰富,构成髓鞘的主要成分。胎儿脑中或含少量,或无。蛋白脂的出现和积累与髓鞘化同时进行。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的解剖部位其蛋白脂含量不同,含量最高的部位为胼胝体和卵形中枢,含量高达湿重的2.5~2.8%,在灰质中的含量为白质中含量的1/5~1/10。在白质中蛋白脂几乎全部代表髓鞘蛋白。 蛋白脂的蛋白质部分(去脂蛋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溶于有机溶剂的亲脂形式,另一种是溶于水溶液的亲水形式。两种形式依一定条件可互相转化。去脂蛋白含有痕迹量磷(0.01~0.04%)和糖(<0.1%半乳糖),但并不是糖蛋白,也不是磷蛋白或核蛋白。其磷可能是磷脂成分。糖可能是硫酯脑苷脂和脑苷脂的成分。去脂蛋白中含有2~3%的脂肪酸。但以脂的形式存在。去脂蛋白含有125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约为12,000。 2. 高酸性蛋白: 这是脑内第二大类蛋白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很少见。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称为S-100蛋白,因它溶于10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而得名;另一种为14-3-2蛋白。 S-100蛋白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动物脑中,白质中含量较多,皮质中含量较少,不存在于神经细胞体内,而存在于树突、轴突及突触。用免疫荧光抗体研究S-100蛋白,发现在小脑中浦肯野(Purkinje)细胞周围的胶质成分有强烈的荧光。S-100蛋白含有30%二羧基氨基酸,分子量为22,000~24,000,由分子量为6,000~7,000的几个亚基组成。S-100蛋白分子有6~8个具有不同亲和力的钙离子结合部位。钙离子与S-100蛋白结合后,可使其三级结构发生轻微变化,从而改变其构象。一价离子如K+,对钙离子有拮抗作用。S-100蛋白与钙离子在膜上的结合可能是导致钾离子穿过膜的因素。S-100蛋白和突触膜以及髓鞘膜的结合,只有当钙离子存在时才能实现。已发现S-100蛋白和学习过程有关。 14-3-2蛋白只存在于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以及其他低等动物中都不存在。该蛋白在脑内分布普遍,既存在于细胞体,也存在于轴突、树突、突触构成的神经毡中。大脑灰质含量最多。在大鼠脑中,该蛋白约占全部可溶性蛋白质的0.14%。S-100蛋白在脑中比在其他组织中含量约高1,000倍,而14-3-2蛋白在脑中比在其他组织中至少高100倍。这两种蛋白都具有系统(神经系统)专一性,却不具有种属专一性。不同种来源的S-100和14-3-2蛋白都分别具有相同的电泳行为和免疫反应。14-3-2蛋白的电泳迁移度比S-100蛋白稍慢,且易于形成聚合体。S-100蛋白起源于神经胶质,而14-3-2蛋白属于细胞体蛋白。14-3-2蛋白分子量为78,000。单体分子量为39,000,该蛋白和某些神经活动有一定关系。 3. α2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脑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脊髓以及视神经。该蛋白的末端有神经氨酸而呈酸性。在个体发育中α2糖蛋白的出现和组织学上髓鞘、胶质细胞、寡突细胞的出现密切相关。α2-糖蛋白由分子量为50,000和12,000的两个亚基组成。 4. 嗅叶蛋白: 为自嗅叶提取液中发现的一种蛋白,其最低分子量约20,000,等电点为4.7。 用免疫沉淀法表明,只有嗅叶提取液可与嗅叶蛋白抗体产生反应、发生沉淀的蛋白质相当于小鼠嗅叶提取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0.5~1%。此种蛋白质在初生动物即含有相当量,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用放射免疫及交叉反应法测得,该蛋白质只存在于啮齿类,分布于嗅叶、鼻嗅觉上皮、犁骨和鼻骨器官。 嗅叶蛋白合成于含该蛋白受体的组织,经轴索浆的流动到达嗅叶。该蛋白不存在于化学受体细胞和呼吸上皮组织,它存在的位置和感觉受体细胞的位置相一致。 5.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从多发性硬化脑的斑块中分离得到,亦存在于正常脑白质。含有大量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及亮氨酸,不含半胱氨酸。为球状蛋白。分子量在100,000以上。GFAP在新鲜溶液中最初以分子量为43,000的单体存在,若在冷条件下放置24小时,则聚合成分子量为120,000~160,000的大分子。 用兔GFAP形成的抗体血清与人脑提取液可产生交叉反应,其他组织器官包括外周神经都不产生交叉反应。说明该物质只存在于脑组织。GFAP无种属特异性,用抗人GFAP血清可与兔、豚鼠、大白鼠和狗等的脑提取液发生交叉反应。 6. 视觉系统蛋白(鸽):将摘除一侧视网膜的鸽脑视叶和正常一侧相比较,发现当视网膜摘除3周后,在1.4~1.6mol/L蔗糖溶液中消失一条蛋白质沉降带。该沉降带在鸽的其他部位如终脑或脊髓都不存在,表明该蛋白质为(鸽)视神经专有蛋白。 7. 微管蛋白:构成神经原的微管结构的蛋白质。在脑提取液中,微管蛋白的含量占全部蛋白质的15~40%。随不同种属和年龄而异。分子量为110 000,沉降系数为6S。当用6mol/L盐酸胍或尿素将微管蛋白变性后,其分子量降为55,000,表明6S分子为二聚体。单体的分子量大小相同,但其氨基酸组成却不同。 微管蛋白为酸性蛋白,其等电点范围为5.2~5.4。在脑内可能存在有4种不同的微管蛋白亚基,其大小相当。在纤毛和鞭毛中的微管蛋白可能有5种亚基。微管蛋白的亚基转换率很迅速。该蛋白在神经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可能与细胞形状的保持,细胞的运动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有关。 8. 神经微丝蛋白: 又称神经丝蛋白,是分子量小于45,000的酸性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微管蛋白相似,其功能可能与细胞的运动,细胞质的川流运动,以及轴索的生长发育有关。 9. 核蛋白(NP): 为酸性蛋白,分子量25,000,用核糖核酸酶处理后,分子量变为19,000,含有分子量为6,000的多核苷酸短链。该蛋白和组蛋白以及钙离子有强的结合力,可能在胶质细胞中作为遗传信息表达的调控蛋白,具有与阳离子的结合能力,在脑活动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脑中还有其他多种蛋白质,含量少,但种类繁多。如垂体后叶的神经垂体蛋白、组蛋白、含铜蛋白、糖蛋白10B、脑特异膜蛋白等。这些蛋白都存在于特殊的细胞中,且都有重要作用。 除蛋白质外,脑内还有许多具有活性的肽类(参见“脑功能与生物活性物质”)。 神经组织中除蛋白质和肽类外,还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其含量约为血浆中含量的6倍。 脑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是构成脑内游离氨基酸库的主要成分。谷氨酸、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以及N-乙酰天冬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3。脑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其他组织中几乎都相同,只有N-乙酰天冬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在其他组织中未曾发现。脑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见表3。 表3 脑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不同脑区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动物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发育阶段,脑中氨基酸含量也不同,但氨基酸的组份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相对稳定的。不严重的饥饿和脱水对脑氨基酸代谢库没有显著的影响。氨基酸含量的个体差异可高达50%以上。脑中有些氨基酸含量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参见“脑功能与生物活性物质”)。 脑中的糖原含量不多(每100g含40~60毫克)。生理功能越复杂的部位含量越高,而且其中磷酸化酶的活性也越高,生理功能低的部位,糖原含量也低,磷酸化酶的活性也低。脑组织虽然主要依靠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参见“维持脑活动的能量来源”),但脑中的葡萄糖含量(每100g含27~45mg) 远比其他组织为少。其含量随血糖含量而波动。脑中还存在着酵解过程的代谢中间物,如丙酮酸、乳酸以及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代谢中间产物。 脑中核酸的种类、构成,核酸的碱基组成和核酸的运转等与其他组织比较,都有差异。脑组织中皮质灰质的RNA含量远比白质高。大白鼠大脑皮质鲜组织每克含RNA 0.1~0.8mg。DNA和RNA的含量相当。DNA在灰质中含量较高,其98%以上集中在细胞核内,其余1~2%存在于线粒体中。与其他细胞一样,脑内的RNA主要为核糖体RNA(rRNA),约占脑RNA总量的80%。rRNA的特性与其他组织中的相同,有三种不同的组份:18S、5S和28S,其碱基G+C/A+U比值为1.5~1.7。脑细胞核内有45S和32S的rRNA前体。在脑细胞核和细胞质内都发现有poly(A)RNA(多聚腺苷酸RNA)。成熟大鼠全脑的poly (A) RNA约占总RNA的5%,幼年大鼠则占6%以上。 脑线粒体RNA与其他组织线粒体不同,脑线粒体RNA含有poly(A)片段。除线粒体RNA外,还发现有突触RNA,其作用不明。脑内RNA受外界环境及化学物质等的影响很大。脑中mRNA的种类在成年脑比幼年或胚胎脑中多。在小鼠脑内mRNA的种类比非神经组织多。幼年动物和老年动物脑mRNA的种类不同,老年脑比幼年脑的mRNA分子量小,其所含的poly(A)也短。这可能反映它们之间脑功能的差异。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两种核酸都在不断地增多,生长过程停止以后,DNA即不再增加,而RNA仍然随机体的发育长大而相应地增多。某些活动形式使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RNA含量和碱基组成方面都发生变化。在星状细胞内,tRNA的合成和甲基化都有特殊的分布区域。 除以上各类物质外,脑中还有许多其他化合物,如维生素、代谢中间产物、其他含氮物质、神经活性物质以及与各种物质代谢有关的酶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构成脑的分子基础。 ☚ 疾病与生物膜 维持脑活动的能量来源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