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柳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柳枝 杨柳枝乐府歌曲名。《近代曲》之一。传世者以唐刘禹锡、白居易所作最为著名。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作《杨柳枝二十韵》。当时诗人继和,皆用此曲咏柳抒怀。按此本古曲,名《折杨柳》或《折柳枝》,至唐名《杨柳枝》。开元时入于教坊,白居易时盖又翻为新声,故称“新翻《杨柳枝》”。形式为七言四句, 只是不限于写本事。又词牌名。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并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 竹枝词 金缕衣 ☛ 杨柳枝 杨柳枝唐代民间歌舞。汉代即有《折杨柳》曲子在民间流行,隋、唐时代发展为《杨柳枝》的曲调,并有按曲所作七言四句歌词形式,歌词内容或咏杨柳本身,或借有关杨柳的典故咏唱古今之事。白居易《杨柳枝词》:“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后据曲配舞,舞时仍伴有歌唱。 ☚ 叹百年 绿腰 ☛ 杨柳枝 杨柳枝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折杨柳》、《柳枝》、《太平时》、《贺圣朝影》。其名可远溯至汉武帝时横吹曲《折杨柳》。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唐张祜《杨柳枝》云:“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据此可知隋有此曲,传至开元,然均为七言绝句声诗体。中唐白居易作新翻《杨柳枝》,并入教坊,广为传唱,其词有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并有诗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唱和之作亦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句。此曲至晚唐五代犹不废,并由笛曲改为歌曲、舞曲。晚唐裴诚、温庭筠所作已更名《新添声杨柳枝》,然据唐范摅《云溪友议》及《温庭筠诗集》所载,辞仍为七言四句之齐言体,则“添声”云云,或为虚声,传辞中已省略。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字四句诗,与刘、白及五代诸子所制并同。但每句下各增三字一句,此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皆有和声也。”任二北《唐声诗》谓此调于五代时就虚声添实字成为和声,遂演为长短句。《词律》卷一、《词谱》卷一俱列唐温庭筠“馆娃宫外邺城西”一体,咏调名本意,单调,二十八字七言四句,三平韵,是声诗体。《金奁集》入林钟羽。《词律》又列五代顾夐“秋夜香闺思寂寥”一体,为长短句体,双调,四十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实系七言绝句,每句下再加三字和声(“漏迢迢”、“烛光摇”、“无寻处”、“滴芭蕉”)而成。敦煌曲有《杨柳枝》一首(春去春来春复春),单调,四十六字,八句六平韵,其基本体制亦为七言四句,每句下添和声,或四字,或五字,可与顾词互证。北宋词人填此调,多依顾体。又,《词律》列宋朱敦儒“江南岸”一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同,各七句两叠韵两平韵,其基本体制为三七句式,于每句下添“柳枝”二字为和声。与前述诸体迥异,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上卷谓此体“绝似《长相思》琴调曲,而以添声为排调者”。 ☚ 杨花落 杨柳陌 ☛ 杨柳枝 杨柳枝富有民歌色彩的诗体。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白氏有《杨柳枝词八首》,其第一首末二句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说明《杨柳枝》是白居易从洛下民歌中翻新出来的。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调》三章,皆绝句。元、白诸诗,亦为知音者协律作歌。”说明《杨柳枝》乃“诗中绝句”。但亦有作七古长篇的,清叶思庵《龙性堂诗话续集》:“开府(庾信)七古《杨柳歌》长篇,藻艳真可掞天,薛道衡、四杰皆其下风也。” ☚ 竹枝子 柳枝词 ☛ 杨柳枝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在古代,我国边塞经常发生战争,出征、戍边,造成人间无数离怨。自唐而后,以这类题材为内容的诗词,代有名篇佳什。温庭筠诗词中,多有同情征夫思妇之辞。这首《杨柳枝》,写思妇怀人,情致深婉,真切动人。 “织锦机边”,点出思妇。“织锦”,织作锦缎。此用晋人窦滔妻苏氏事。《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蕙,善属文。滔在“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这里借以指明思妇的身分。“莺语频”,黄莺频频鸣叫。这里点明季节。黄莺当窗鸣啭,已是春光明媚之时。花红柳绿,万物得时。而这位“织锦机边”的女子,却因形单影只而怅然相望。她的丈夫远在塞外,无限春光更招惹起她万端思绪。“停梭垂泪忆征人”,生动地写出她惆怅无聊、孤独哀苦以及思念丈夫的无限深情。李白《乌夜啼》云:“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与温词主题相同,而温庭筠化用李白诗的末二句,却囊括了李白的诗意,凝炼而含蓄。 上写思妇,下写征人。思妇当春怀远,思极而哀,而征人亦同样受着相思离别的煎熬。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塞外无春,是实写。王诗明写季候,却暗示统治者不关心戍卒之苦。“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则不唯塞上景象“萧索”,令征人受尽艰辛,而因其思亲念家,心境悲苦,即使有着内地一般春日景象,也使他感受不到丝毫春意! “塞门”句,为正说;“纵有”句,是反衬;景苦,情更苦。这种写法,较之正面写戍卒之苦,更加含蓄而深沉,也更加动人心魄。 温词以秾丽绵密著称,而其征夫戍妇之辞,却素朴无华,疏淡有致。即化用典故,亦浑然无迹,无堆砌之病,表现出另一种风格。 杨柳枝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 潇潇,滴芭蕉。 “杨柳枝”这一题目是从汉乐府横吹曲辞的《折杨柳》演化而来的,至隋时始为宫词,唐白居易等人依旧曲翻为新声,成七言四句形式,顾复这种七言四句夹三言四句的形式,又是从白居易诸人的《杨柳枝》演变而来,但已不是诗而是词了。 顾夐是五代时西蜀的作家,西蜀地势险固,战祸较少,西蜀词风多承袭晚唐温庭筠余风而多写思妇恋情,顾夐这首词就是思妇之词,通篇描摹一位思妇凄冷孤寂的心境。 “秋夜香闺思寂寥”,词起首便点出时间、人物及人物心境,“思寂寥”三字是全词抒情的基调与心境的底色,全词的笔墨都是围绕此三字展开的。“秋夜”,词的时间选得十分典型,“秋”的传统意蕴即宋玉《九辨》中“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悲;“夜”这一时间万籁皆寂,纷攘的世事不再侵扰人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人似乎只属自己所有,可以无拘无束地想自己的事了,况且,夜本是人们、尤其是夫妇相聚之时,于是,夜最逗思妇相思。计算时间的壶漏声遥遥传来,夜更深了,“漏迢迢”更加深了“秋夜”之意。镜头渐渐推进“香闺”,“鸳帏罗幌”,室内的陈设可谓之富丽堂皇,可并不能给思妇一点精神上的温暖,反而,屏帏上双飞双栖的鸳鸯似乎在暗示与嘲笑思妇的夫妻离别呢。“麝烟销”,再一次点明夜更深了,又透露出一股残落的气息,并引出“烛光摇”所笼括着的一派孤冷衰寂。上阕主要写景,可人物之情已深深弥漫其中,镶钳其上了。 下阕首句“正忆玉郎游荡去”,挑明“思寂寥”的具体内容,一切“寂寥”都是由这位“玉郎游荡去”而引起的。但是,女主人公的“思寂寥”又不尽在“玉郎游荡去”,而更在玉郎“无寻处”。自己心爱的人儿不知游荡到了何处,自己苦苦的思念也无处可依。全词此两句写得最为出色,以游子的行踪无处可寻暗示思妇的思绪无处可依,使思妇之情显得更深沉、更缠绵。“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既然自己心爱的人儿不知行踪、自己的思念也无处可依,连作梦到心爱的人儿身边去也不可能了,那么,思妇连一丝一毫稍稍安慰自己的东西也没有了;镜头又由屋里摇到屋外,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帘外嘀嘀嗒嗒的雨点抽打着芭蕉,这帘外之雨可真是点点滴滴都打在她的心上啊! 这雨声里,有多少凄凉,多少寂寥,只有思妇自己知道了,她怎么能忍受得了啊! 词在此处戛然而止,未作一点情感的描摹与渲染,难道还需要吗? 全词的景物铺写较多,这些景物不仅仅只是作为主人公活动的场所写其所见所闻存在于词中,更重要的是,这些景物勾画出一副凄凉孤苦的环境,而这环境正是主人公心境的真实写照,因此,景物铺写或细笔描摹,或水墨泼洒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与人物心境浑然一体,这首词正是作到了这一点,于是,词的种种意味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柳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杨柳枝 下一篇:杨柳枝 → 诗词简介:
杨柳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杨柳枝 下一篇:杨柳枝 → 诗词简介:
杨柳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杨柳枝 下一篇:伤唐衢二首 → 诗词简介:
杨柳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杨柳枝 下一篇:杨柳枝 → 诗词简介: 春风吹拂,柳树垂下了千丝万缕的枝条: 新芽一 片嫩黄,胜过金色;细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这两 句,写尽早春季节风中垂柳轻盈袅娜的美姿娇态,和秀色照 人的盎然生机。
杨柳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自咏 下一篇:杨柳枝 → 诗词简介:
杨柳枝唐代的一支著名的歌舞曲,有《柳枝》、《折杨柳》、《寿杯辞》、《新声杨柳枝》等别名。属黄钟商调。传辞以七言四句为主,同时有因为和声而形成“七三七三七三七三”或“七四七五七四七五”的体式。据《开河记》、《鉴戒录》等资料记载,它创始于隋,在隋炀帝开汴河种柳以修运河时流传。在中唐时代曾经过改制,称为《新翻杨柳枝》。晚唐女艺人周德华善唱此曲,曾把大批文人诗篇唱入《杨柳枝》调。后来成为词调。《杨柳枝》在唐代的发展,同白居易和温庭筠有很大的关系。白居易蓄有一名叫樊素的妓女,善唱《杨柳枝》,遂以“杨柳枝”为名,白居易等人所作的大批《杨柳枝》辞,便是为樊素的歌唱而撰写的。这时的《杨柳枝》配有舞蹈,白居易在《杨柳枝二十韵》中描写其歌法和舞姿说:“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从诗中所云“重重遍头”可知,《杨柳枝》在当时是用联章反复的方法歌唱的。晚唐时,裴諴和温庭筠曾撰作了许多《新添声杨柳枝》辞,用于饮筵打令歌舞。这使《杨柳枝》又成为在妓女歌筵中广泛流行的节目。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堪輿部 > 龍 > 楊柳枝 楊柳枝 yángliǔzhī 龍脈枝脚的一種。其特徵爲一邊有枝脚而長,一邊無枝脚或有而微小。明·劉基《堪輿漫興·楊柳枝》:“手脚偏枯楊柳枝,邊無邊有未爲奇。葬來定是虧公位,别地須當品搭之。”明·徐善繼、徐善述《人子須知·龍法》:“一邊有枝脚而長,一邊微有枝脚或無,名曰楊柳枝。主公位不均,偏枯太甚,縱有形穴,亦不可下。” 杨柳枝 杨柳枝象征情深谊长,依依不舍。 ☚ 百合花 含羞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