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朱约前395—前335战国初哲学家。字子居。亦称杨子、阳子或阳生。魏国人。主要活动于鲁、宋一带,曾南游至沛(今江苏沛县)。见过老子,并赞同老聃的“摄生”观点。其学说的中心是“为我”、“贵生”。提倡“修节”,“止欲”,以防纵欲过度而有害于“生”。为“全性保真”,主张“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但他的“为我”主义,是以“侵物为贱”,反对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为前提的。政治上要求建立一个人人为己而又不损害别人的社会,反映了当时的小私有者要求保护个体利益免受侵害的愿望。其学说与当时的孔、墨显学针锋相对。无成文著作,其言论事迹,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列子》中有《杨朱篇》,系晋人伪托。 杨朱 杨朱见于枚乘《七发》(详见“孔子”)。战国时魏人,世称“杨子”、“阳子”。据《孟子》等书记载,杨朱特别强调个人利益,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所谓“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其说于孟子之世甚行,一时与墨子并称“显学”。 ☚ 杞梁妻 李斯 ☛ 杨朱借指愁苦感伤之人。唐李商隐 《离席》诗: “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 杨朱 杨朱战国初哲学家。先秦古书中又称他为杨子、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他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提倡“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为也”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枚乘《七发》:“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我将给你推荐有才智有道术的人,如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一类人,让他们谈论天下最精深的道理,讨论世间万事的是非。 ☚ 央央 扬翘掩袂,流盼凝神 ☛ 杨朱战国初期道家。又作杨子、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据传早年曾受学于老子,《庄子·应帝王》载有杨朱向老子求问明王与明王之道的对话。在道德思想上,主张“为我”、 “贵己”。《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吕氏春秋·不二》:“阳生贵己。”他肯定人的欲望、情感的价值,《吕氏春秋·情欲》载,杨朱认为“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就是“与死无择”,丧失“生”的价值。主张“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训》)。孟子批评其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滕文公下》)。韩非称其为“轻物重生之士”(《韩非子·显学》)。杨朱注重主体自我的价值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反专制君权的进步意义,因而受到一般平民的欢迎,孟子说: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其说为后来的道家和道教所继承,并对明末清初实学有一定的影响。 杨朱 029 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生卒年不详。在孟子的时代,杨朱与墨翟的学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两派。孟子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的思想和事迹,已无完整的记载可供参考,关于他的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编入《列子》一书的《杨朱篇》,已被证明是后人所作。杨朱思想的基本观念是“为我”和“轻物重生”。孟子把杨朱的思想概括为“为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显学》说: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保全身体、性命,不为外物所累,这是杨朱思想的特色。 ☚ 邹衍 荀况 ☛ 杨朱 068 杨朱前395? —前335又称杨子、阳生或阳子居。战国初伦理思想家,无著作流传于世。创杨朱学派对峙于墨家,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足见其影响。主张 “为我”、“贵己”的道德论.反对墨家利他主义道德观和儒家由己及人的推恩学说。认为天下虽大,系身外之物,一毛虽小,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主张“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轻物重生。把情欲肯定为人生的最高意义,认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情欲》),抛去个人私欲会失去“生”的意义。反对纵欲,主张适当节制个人欲望,不受身外荣华富贵所诱,隐居养生。认为人死后无知,疾病和死亡是由于养生不善,不需祈祷鬼神。孟子认为 “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下》),韩非说其“今有人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韩非子·显学》)。其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 ☚ 孟轲 庄周 ☛ 杨朱 013 杨朱战国初辩者。主张 “为我”、“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发挥老子无名论学说,以抗正名论思想。主张:“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认为如果坚持邓析一派的相对两可之说,就是伤行伤勇而无益于生的名实取与之争。后又主张名与实离,“名者实之宾”,否定守名累实。认为只要有这种名实观,就可对自然 “从心而动”,“从性而游”,既 “不为名所劝”,也“不为刑所及”。其学说在战国时一度盛行,出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局面。 ☚ 墨翟 慎到 ☛ 杨朱战国初期伦理思想家。以“为我”、“贵己”反对墨子利他思想和孔了推己及人的伦理观;主要“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训》)“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韩非子·显学》)在当时很有影响,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参见“哲学”中的“杨朱”。 杨朱战国时道家。后于墨子,稍前于孟子。魏国人。主张“为我”,“贵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希求“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其学说在战国时一度盛行,曾出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局面。后学者有子华子和詹何。著作无传。其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现存《列子》书中《杨朱篇》,系后人伪托。参见“伦理学”中的“杨朱”。 杨朱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道家。魏国(今山西夏县)人。主张“贵生”、“重己”,其中心思想是“为我”,意为不受外物的诱惑,一意保全个人的天性和生命。孟子指斥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说他“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是“轻物重生之士”。杨朱学说在战国时代曾一度盛行,出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局面。无著作传世,其言论散见于《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和 《淮南子》等书中。 杨朱 杨朱见“贵己论”。 ☚ 墨子 白圭 ☛ 杨朱约前395—前335战国初著名哲学家。又称杨子、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对墨家“兼爱”和儒家“伦理”进行批评。主张“贵生重己”, “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也反对侵害别人。孟轲称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极力抨击他的“为我”。关于他的史料,见《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有关片断。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或作阳子,阳子居,阳生。魏国人。生卒年大约后于墨翟,前于孟轲。其说重在贵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孟子》批评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韩非子》则说他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如此贵己,几乎自外于社会。这大概就是其学不传的原因所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