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杧果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杧果病害mango diseases

世界已知60多种,至1991年中国已报道30多种。最重要的是炭疽病、白粉病、细菌性黑斑病、叶缘叶枯病及贮藏期烂果。
炭疽病 是杧果最严重的病害,引起芽接苗回枯、叶斑、枝梢凋萎、花腐、枝枯、果腐等症状。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黑盘孢目。为害多种果树和其他作物(见仁果炭疽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抗病品种,病害发生与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温度16.5℃时,病情上升,低温是病害发展的限制因素。以潜伏在病枝叶内的菌丝体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以后不断再侵染。分生孢子在田间通过风雨、昆虫传播,潜伏侵染,病害流行与侵染菌的数量和寄主感病期的长短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流行的速度。杧果贮运期间的炭疽病主要来自田间已被病菌侵入、潜伏而外观正常的病果,待果实进入熟期即发病,贮运中主要通过接触及昆虫传病。病害控制应注意清除病枝叶与烂果,药剂防治在抽梢期、开花初期、幼果期、成果期以苯咪唑类农药加氧氯化铜可兼治细菌性黑斑病及叶疫病,优于波尔多液或单一农药。米鲜胺(Sporgon)为防治炭疽病的高效低毒农药。
白粉病 发生普遍,以花期干旱少雨时侵害嫩叶和花序,引起落花落叶,被害嫩叶和花序发暗、扭曲、枯死。病原物是杧果粉孢,属半知菌,丝孢目。未发现有性态。菌丝体潜伏在芽内越冬。病害控制从初花期起喷施三环唑、灭病威或硫磺粉。
细菌黑斑病 又称“细菌角斑病”。叶上病斑多角形,黑褐色,周围有黄晕,发生多时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小枝上断续不正形黑斑,果实上病斑近圆形或不正形,黑褐色,中央纵裂,流出胶液,局部腐烂容易脱落。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cmc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细菌寄主范围窄。还侵害腰果。常在活病枝和落地的病枝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暴风雨后发病明显增多,干旱年份病轻,叶片和果实发病程度之间有无相关性意见尚不一致。
叶缘叶枯病 多发生于幼树,叶缘呈波状褐斑,逐渐扩展,叶片干枯脱落,一般全树不枯死,翌年可发新梢,但生长势弱,根部色泽稍暗,根毛较少。为生理病害,病因与营养,施肥关系密切。
贮运期烂果 最重要的是炭疽病、焦腐病及褐纹病,为世界杧果产后果腐三大病害。焦腐病造成黑色蒂腐,病部果肉发黑,在海南省为害仅次于炭疽病,病原物为柑橘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座囊菌目。轮纹病在广东较多,病部往往有轮纹,病原物为Dothiorelladominicana Pat.et Cib.,属半知菌,球壳孢目。此外,还有褐色蒂腐病,发生于广东,腐烂可深及果核,田间使幼树茎干皮层开裂流胶,病原物为杧果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球壳孢目。贮运中各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田间未显症的病果。采后在控制田间发病的基础上防腐,以苯咪唑热药液处理或以施保功、敌力脱、抑霉唑加特克多作常温浸果处理。

杧果其他常见病害

为害部位病害名称病 原 物
枝、 叶、
花、果
白粉病Oidium mangiferae
疮痂病
疫病
Elsinoe mangiferae
Phytophthora palmiivora
枝、果褐色蒂腐病Phomopsis mangiferae
叶或主要
为害叶
叶疫病Alternaria tennissima
园星病
煤病
Cercospora mangiferae
Meliola mangiferae,
Capnodium mangiferae
Triposporiopsis spinigera
其他叶斑病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
Macrophoma mangiferae
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
枝干赤衣病
膏药病
Erythricium salmonicolor
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S.pilosum
茎基或主
立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赤枯病Ganoderma applanatum
垢斑病Gloeodes pomigena

其他常见病害见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