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甫《武侯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甫《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这首吊古诗是杜甫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州城在今四川奉节东)时作。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一作古)”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武侯庙在夔州西郊;诗人写这座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犹存、其人已逝的无穷感叹,吊古之情已在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闻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返顾的境遇和心情。

杜甫居蜀期间写了多首追怀武侯的诗。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诸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正如《唐宋诗醇》所说:“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这是一首前、后两联都用对仗的绝句,但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一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


杜甫《武侯庙》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杜甫《武侯庙》

杜甫《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在杜甫诗集中,有多首咏不同地点的诸葛亮祠庙的诗,这一首是咏夔州的武侯庙。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正值东汉末叶,天下混乱,群雄割据,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郡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汉裔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兴汉大业,几经战伐,终于在四川建立蜀国,与魏、吴三分天下。刘备殁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公侯。杜甫在夔州住过,夔州有诸葛庙,诗人自然会记起卓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透过武侯庙而高度赞扬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的忠贞精神。诗人用触景生情的笔法,语巧工精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无限景仰。

诗人眼中接触的武侯庙,古庙中的彩绘因年深日久而剥落; 荒凉的山坡,芜草蔓生。目睹若此,不禁发出“遗庙丹青在,空山草木长”,苍凉而低沉的辞句。然而,一代雄才,千秋贤相决不会与草木而同朽。当初诸葛亮为先主刘备驱驰,已见其忠; 在后主刘禅那么昏庸的情况下,仍然两上出师表,辞主率师南征北战,死而后已,从无归卧南阳之意,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肝脑涂地的忠贞,确是古今少有。于是诗人振笔着力一转,“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寥寥十个字,以精粹、提炼、含蓄的笔锋,把诸葛亮一生忠于事业的精神,高度概括浓缩进去,言尽而意不尽,读之颇耐深思细索。特别一个“犹”字,用得转折有力,缠绵不绝。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两联都用对偶句法,其结构的布局: 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触景而生情。写景的句法苍凉而低沉; 抒情的造句慷慨而绵邈,一景一情,一弛一紧地有机结合,故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曾谈过“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 (杜陵为杜甫之别号),这是极中肯的评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