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短诗的核心是一个“忆”字,忆的时间是秋天的“月夜”,忆的对象是“舍弟”。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时间,通过“戍鼓”、“雁声”两种声音和“露”“白”“月”“明”两种色彩勾勒出一幅边塞秋夜图。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乾元二年(759)秋天作者流寓秦州的时候。秦州的边地风光,作者凄凉的心境,也都流溢于字里行间。流寓边地的作者思乡之情切,由思乡到思念他的几位弟弟。月光普照大地,本来是一样的;由于作者思乡之情深切,所以认为是“月是故乡明”,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的下半段介绍“忆”弟的情形与原由。据《通鉴·唐纪37》》载,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洛阳,齐、汝、郑、滑等州都在战乱之中。作者的三位弟弟杜颖、杜观、杜丰都远在东部地区,彼此不通信息,所以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作者寄书去常无下落,而且又是“未休兵”之时,生死茫茫更难预料。“况乃”二字,寄托着作者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其深意正在于此。 全诗的意境凄楚感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来描写,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尤其“月夜”与“忆弟”联系紧密,做到了情与景交融,哀感动人。王嗣奭《杜臆》解云: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这首短诗,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饱和着浓郁的诗情,耐人吟味。 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 2.戍鼓:戍楼上的禁鼓。鼓声一响,宵禁开始,人行即断。边秋:边地的秋夜。一雁声:只有一只孤雁鸣叫。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这里说一雁声,是在感物思弟。 3.“露从”句:露是夜夜白,今乱离中人,逢白露节,觉得它是从今夜始白。“月是”句:月是处处明,因心怀故乡,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 今译 戍楼上的禁鼓击鸣, 街市上断绝了人行。 边地这萧瑟的秋夜里, 只有一声孤雁的哀鸣。 秋露可是从今夜变得晶莹? 月亮应是故乡处的最明。 我有兄弟亲人,却四处离散, 我有故乡家庭,却无处探询死生。 寄信难达,已引起我多少痛苦, 况且战乱频仍、难以休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