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登岳阳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公安往岳阳时写了一首《晓发公安》诗。诗云:“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杜甫一身疾病,靠药物扶持,浪迹江湖,漂泊无依。“无前期”是说行止漫无目地;“随所之”是说走到哪算哪儿。是年十二月,诗人终于行至岳阳城下写了这首意境雄阔,风格沉郁的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下瞰一望无际的洞庭湖。一楼一湖堪称海内闻名的景观。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对开始两句这样注释:“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今天许多研究者亦多从此说,认为道出了诗人渴望一见而素愿终偿的欣悦,或云其“始而喜,继而悲,终而涕泗横流。”可我却怎么也看不出诗人有丝毫的欣喜。诗人漫无目的,流寓于此,见天下奇观的岳阳楼,和宇内第一巨浸的洞庭湖,一变耳闻为目睹,顿时产生一种空阔高远之感。诗人来不及整理纷乱的思绪,将那昔日所闻与今日所见脱口道出,是那么自如寻常。也许正是由于“昔闻”、“今上”四字下得自然寻常,才使后世读者无不真切地体会到这两句诗份量之沉重。清佚名《杜诗言忘》谓此四字“使他人所欲极力铺张而犹恐不及者,他(指杜甫)却早已轻轻和盘托出”。又说“昔闻、今上四字固善写景,又有深情。盖昔闻此水时,只在天末,未必今生果能目睹,乃不料乱离漂泊,一程一程,竟流落到此。是今日之上,又迴于昔闻之意外也”。这段阐释与杜公本意颇相吻合,其可贵处,在于看到了诗的后面有一个“乱离漂泊,一程一程,竟流落到此”的背景。如此看来,起句似无“喜”可言的。故此,我以为老杜此诗开始即定下了沉郁的基调,而且万端感慨一经引发便无可遏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面对广袤的天地,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上句说洞庭湖万顷汪洋,仿佛把东面的吴与南边的楚裂开一个大缺口。下句说天地好象昼日漂浮于洞庭之中。洞庭湖乃天下奇观,自古骚人墨客写下不少诗句表现其壮阔。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四望疑无路,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其中尤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空旷雄壮。然而,自杜公此联诗后,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使后人不复敢题,有“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的称颂。一诗之中,“吴楚”二句已尽大观,使不曾临洞庭者,若可胸次豁达,真可谓雄跨千古。吴楚跨荆扬二州,属东南半壁,其方圆数千里。诗人临湖送目,见水势之雄伟,直似分坼吴楚。乾坤本载洞庭,而眼前此湖,反若转浮乾坤。诸家所解皆从不同角度道出此联诗的雄浑气势,这当与老杜“几吞云梦”的胸襟气魄分不开。一般注释者都宥于“上四写景,下四言情”的局限,认为“后面四句只写情,才是自家诗,所谓诗本性情者也。”(《杜臆》)倒是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中论得较为通彻:“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泊之象。”其实,颔联两句与首联一样,表面看上只是描叙,与诗人主观情感似有所隔,然而“昔闻”、“今上”的叙述中和“吴楚”、“乾坤”的描写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悲楚之情,如此阔大的景物包蕴了诗人极度的抑郁。因之,当此登临纵目之际,多少年蓄积于胸无所发泄的不平,一时间喷薄而出,与那广阔的洞庭湖水融和在一起。说“吴楚”两句是景语固然不错,但是倘见出这景语中“辽远漂迫之象”确是深了一层。顺此脉路往下读去,自可听出诗人那阵阵不平之鸣。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颠沛流离至此,亲朋不见已堪称孤寂,且亲朋一字俱无,则愈长歌当哭。老病随身,孤舟一具,如此情形,人何以堪?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他把“五六自叙”看作是“诗境”,而且由阔转“狭”,这是不妥的。前半写景雄阔,拓出一个高远浑厚的诗境,诗人置身此境,顿觉天地之大,吾之独微,所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无”、“有”二字对比,所无者为亲朋一字,所有者为老病孤舟,这境界不可以说“狭”。王士禛评此诗“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杜诗镜铨》引俞犀月语云:“次联是登楼所见,写得开阔;颈联是登楼所感,写得黯淡;正于开阔处见得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可见这洞庭之景观与诗人之情怀水乳交融,浑然成阔大之诗境。如果仅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高立云霄之景,而舍此“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纵怀身世之情,则断不能造出此境。杜甫漂泊西南的艰难生活已经将近十年,亲朋日远,音信全绝,一身多病,以舟为生,其羁旅穷愁之叹,不绝如缕。不料在此绝境之中,上得昔日闻而未见的岳阳楼头,一睹洞庭奇观,其感慨遥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十余年前诗人曾有“忧端齐终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慨叹的话,那么而今却将那“老病孤舟”的落寞之情寄托于坼吴楚、浮乾坤的洞庭湖中,则可谓“愁与洞庭深”了。 末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全诗终成一脉。诗人独立南方,却突然遥写关山之北,可谓“于题外树此大帜。”(《杜诗言志》)据《通鉴》卷二百二十四载:“大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万众寇灵武。丁卯,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邠宁节度使马璘击破之。九月,命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以备吐蕃:朔方骑将白元光破吐蕃二万众于灵武。吐蕃释灵州之围而去,京师解严。十一月,郭子仪还河中,元载(宰相)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乃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可知西北边关正多事之秋。“戎马”句或指此事。杜公遥想当年,抱负莫大,如今皆成破碎。国事家事,事事爱莫能助,诚为大痛,禁不住老泪横流。读至此实在令人怆然涕下。 《登岳阳楼》自始至终笼罩在悲忿愁苦的氛围中。生平之所遭际,郁结于胸,适逢洞庭之博大壮阔,一时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绝响。 《杜甫·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