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牧《长安秋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牧《长安秋望》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首诗写诗人从长安远望终南山的秋景,赞美了迷人的景色。 金秋送爽,万里无云,正是凭栏远眺的好时节,喜欢游历登临的诗人自是不会错过这个时节。诗人纵步登上高楼,目光由近及远,由眼前的霜树远及广阔的天空。诗人所在高楼拔地而起,挺拔高耸,并且高出栏干外的“霜树”许多。“倚”字的本意是倚靠的意思,但在这里与诗句中的“外”字联系起来看,则有居高临下的意思。首句诗人强调的是楼之高,也正因为楼高,才为下文描写秋天的天空作了铺垫。“镜天无一毫”,是此时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空中景致,秋日的天空,万里无云,一碧如洗,诗人把它形容成是一面纤尘不染的明镜。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西北秋天那种明净、寥廓的特色,而且也折射出此时诗人远眺时那种心旷神怡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诗人的目光由秋空转而投向了终南山,只见远处的终南山与澄净寥廓的秋空相融在一起,互为映衬,而那巍峨高耸的终南山,在诗人眼里有一种高耸入云的气势,这气势就好似要与高旷无际的秋空一争高低一样。诗人在这里是一笔两用,不仅把有形的终南山的气势刻画得更加鲜明,而且还把无形的秋色给写活了。在此时杜牧眼中,秋色是高旷辽阔的,诗人巧妙地将之与有形的终南山相映衬,写出了其神韵。说到终南山,人们自然便会想起王维的《终南山》诗,王维之写终南山,是采用抓住典型特征进行正面描写的手法,而杜牧则是以虚代实的手法,同样也写出了终南山的神韵,二者实属同工异曲。 这首诗虽短,但是它不仅写活了有形的终南山,而且还写出了秋色高旷的神韵,同时也折射出诗人高远的胸怀。 杜牧《长安秋望》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作品题为“长安秋望”,首句即开门见山,入笔擒题。“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傍的意思;“外”字泛指外边。秋天的树木经过霜打,多半木叶脱落,越发显得高耸挺拔; 然而,倚傍霜林的楼台又高出树木之外。惟其楼高登临,方能纵观全景,无论远近,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充分领略秋色的高远清明之美。 次句紧承上句,描写望中所见的天容。“镜天无一毫”,是形容蓝天如镜,明净澄澈,没有丝毫的云彩,一尘不染。这种近于虚空的写法更突出了秋景的高远寥廓,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特殊感受。 三、四两句“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进一步将笔势转至远处望中的终南山。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位于长安城南。山势峭拔,群峰秀丽,为古城长安的一大游览胜地。这里,诗人描写耸立的南山与高爽的秋色相互映衬,更显得气势峻拔,高耸入云。 全诗首尾呼应,紧扣一个“望”字,描绘了自长安高楼眺望终南远山所见的清秋景色。格调清新,意境高远。 作品在构思方面,不仅中心突出,而且还运用了逐层翻进的写法。写霜树挺拔,而楼更耸立; 秋色寥廓,山更巍然。景物互为依托,层层递进,步步登高,构成一种高远开阔的诗歌境界。 这首诗的后两句,曾被前人称为“警绝”妙句(《后山诗话》),尤见艺术功力。历来歌咏终南名篇,多以实物加以夸张比拟。如王维《终南山》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孟郊 《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写终南之势,倚日傍月,近天接海,充塞天地,虽用新颖比拟,极度夸张,但毕竟受到有形之物的限制而缺乏一种内在的灵动之感。杜牧的诗则跳出了这种窠臼,匠心独具,将无形的秋色与有形的南山相互比照。以虚托实,化实为虚,突出了大自然的内在气势。于此,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山色、形态,而且还可以感受其内在的气质,性情,从而显得气韵生动。同样,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从诗人登高望远,及其所见的寥廓天宇,巍峨南山,“气势两相高”中,不难了悟出诗人的高情逸趣。这种写法,即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 唐诗三昧,可见一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