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弢起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弢起义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至建兴三年(315年)。荆、湘间各地巴蜀流民,不堪官吏欺压,于永嘉五年正月,聚集四、五万人起义,推醴陵令杜弢为领袖。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四月,攻长沙。五月,晋湘州刺史荀眺弃城奔广州,弢追擒之。弢南破零、桂,东掠武昌,数斩州郡长吏。永嘉六年(312年),建平流民傅密起义应弢。弢派部将王真袭占沔阳。晋征讨都督王敦派武昌太守陶侃、寻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共击弢,敦驻豫章(今江西南昌)为后继。建兴元年(313年)八月,杜弢围晋军谘祭酒周𫗱于浔水城,为陶侃部将朱伺击败,退守冷口,后又攻武昌,又为朱伺所败,退守长沙。建兴二年(314年)四月,杜弢派部将王真击陶侃于林障,侃奔滠中。周访救侃,击败弢兵。建兴三年,陶侃、甘卓讨杜弢,前后数十战,弢将士多死,乃请降于丞相司马睿。睿初不许,后受弢降,以弢为巴东将军。但晋将仍不断攻之,弢不胜愤怒,复反,杀南海太守王运,派部将杜弘、张彦击杀临川内史谢擒,克豫章。三月,周访击杀彦,弘败走临贺(今广西贺县)。八月,杜弢与陶侃交战,弢部将王贡叛变,军溃,弢败死途中。

杜弢起义

西晋末流民起义,古代四川人民在外地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永嘉四年 (310年),逃亡到荆、湘二州 (约当今湖北、湖南二省)的巴蜀流民因不堪当地官府、地主压迫起而暴动,在晋军镇压下被大批杀死、溺死。永嘉五年 (311年),他们又公推醴陵县令、成都人杜弢为领袖,二度造反。杜弢自领梁、益二州牧及湘州刺史。巴蜀流民参加者达四五万户。起义军接连攻下长沙城和湘州大部地区。建兴三年 (315年),杜弢在晋军重兵攻击下投降。不久以官府仍对流民攻杀不已,愤而再起,杀晋前南海太守王运。后在与郡守陶侃的战斗中,因部将王贡叛变,兵败而死。起义持续有四五年之久。

杜弢起义

西晋农民起义。永嘉五年(311年)正月,荆、湘间各地巴蜀流民,不堪官吏欺压,聚众起义,推醴陵令杜弢为领袖。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建兴三年(315年)八月,弢与陶侃交战,部将王贡叛变,军溃,弢败死途中。

杜弢起义

杜弢起义

西晋末年的荆湘流民起义。永嘉初年,巴蜀流民四五万家流亡于荆、湘地区,备受地方官吏和豪族荼毒。杜畴、蹇抚等率先于湘州起事。永嘉五年 (311),湘州刺史荀眺听信参军冯素的谗言,欲杀尽流民。同年,流民在汝班等人领导下起义,攻克长沙,荀眺弃城而逃(一说被擒)。起义军推举醴陵令、蜀人杜弢为首领,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领湘州刺史。起义军在杜弢统领下先败始兴(治今广东韶关市) 太守严佐军于湘南,再败荆州刺史王澄部将王机军于巴陵 (今岳阳),领湘州事郭蔡、长沙太守崔敷、衡阳内史滕育、邵陵 (今邵阳) 太守郑融等相继为义军所杀,南至零陵、北到武昌等广大地区尽入义军之手,西晋地方统治遭受沉重打击。元帝命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率兵10万镇压。两军经数十战,互有胜败。其后,杜弢为求自保,曾一度投降晋军,建兴三年 (315),率军再起,遣部将王真(一说王贡) 领精兵3000出武陵,以水师断晋军运路,兵锋直至武昌,后在巴陵为陶侃部将郑攀、陶延所败,义军死千余人,被俘者上万。杜弢、王真率余部退保长沙,陶侃趋兵围城,王真投降,义军将领毛宝、高宣、梁堪等被俘,杜弢在逃亡中病死(一说逃亡不知所终)。

☚ 廖式之乱   田向求起义 ☛

杜弢起义

见“荆、湘流民起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