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村镇建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村镇建制四川境内的乡、村建制始于秦置巴、蜀两郡。秦初,巴、蜀两郡和黔中郡的2县,共有19县。按秦制,县置令长,掌一县政事; 县城方万里,万户以上称令,不足万户称长。县以下,10亭1乡; 乡以下,10里1亭。县辖乡、乡辖亭的建制奠定了秦代地方政权的基础。自秦至清,乡、亭,乡、村建制的历史演变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相沿承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需要,以集为市的村镇建制应运而生,不断形成,有的已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文化名城或著名的集镇。明末清初战乱不止,人丁大减,生产荒芜,农村凋敝,集镇萎缩。清康熙年间,推行“移民政策”,从湖广移民入川,“奖励垦荒”,“蠲免赋税”,使四川人口和耕地有了明显的增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清乾隆时期,四川集镇有较快恢复和发展。仅据铜梁、永川、江北、长寿县的调查,到清道二十年 (1840年),4县集镇已由清初的66个增至155个,是清初的2.3倍。道光三十年 (1850年) 太平天国革命兴起,咸丰四年(1854年) 贵州苗族起义,咸丰八年 (1858年),太平军石达开率部入贵州进逼四川,四川各地地主豪绅大受震动,纷纷胁迫村民修筑山寨,设置碉堡,携家聚居。一时间,山寨雀起,岗楼林立,形成城堡式村镇。仅万县、达县、渠县、南充、资中、三台、大足等7县就有山寨1034座。其中最大的是万县卫生寨,“周二十里,寨门八道,可容万户,俨若城池”。清末至民国初年,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军阀各霸一方,1912年~1932年间,军阀混战大小480余次,在长达20余年的战乱中,川境之内,民无宁日,百业萧条,村镇遭受严重破坏。民国24年 (1935年),川政统一后,1936年4月,依托重庆地区,编制 《四川省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 的计划。实验区由巴县的北培乡,江北县文星镇、黄桷镇、三岩镇和璧山县的澄江镇5个乡组成。民国29年 (1940年) 3月,全川实施 “新县制”,将乡村 “联保办公处” 陆续裁撤,改设乡、镇公所,至当年末,共设置乡、镇公所4485个,保62522个。民国33年 (1944年)夏,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华西协合大学的教育系改为乡村建设系,是国内第一所培养乡建人才的高等学府。1949年底,四川解放。通过 “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入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期间,全川农村出现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象。农民生活得到改善,陆续改造旧房,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随着农业生产和农副业的发展,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兴旺起来。到1954年,全省建制镇达404个,乡村集镇4000余个,其中建制镇比1949年增加98个。进入50年代后期,全省掀起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在“左” 的思想指导下,刮起 “一平二调” 的 “共产风”,许多地方将农民住房改办 “公共食堂” 和“集体宿舍”,拆毁不少传统的民居。到1959年底,全省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8平方米降至6平方米; 全省建制镇由1957年的380个降至1959年的189个,集镇人口急剧下降。1963年开始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制镇由1959年的189个恢复到308个。1966年,掀起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复苏的农村经济又重新陷入困境,昔日繁荣的村镇逐渐衰落,有的只剩下一个供销社或几家合作小店。德阳县1978年只有农村综合市场35个,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村镇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农村 “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推行,农、工、副业全面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特别是经济较好的平坝地区和城郊农村,要求建房的农户十分普遍,有的地区几乎是家家备耕,村村动土,盛况空前。1978年~1979年,全省农村建房年均4000万平方米,1980年以后,“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不断完善,农、工、商“一条龙” 开始出现,集贸市场不断扩大,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 “用武” 之地。乡镇、村庄建制进一步完善,集镇得到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1990年,全省共有村庄62.54万个,乡7768个,集镇6415个,其中建制镇903个,是1949年306个的3倍,全省城市化总体水平由1949年的4.3%提高到12.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