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杏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杏花

 

吴融


 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
 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
 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咏杏花诗,旨在抒写对杏花的怜爱,全诗虽仅六句,却洋溢着一片惜花深情。
 全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杏花的拟态描写。前两句“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是说春天里万卉争发,群芳斗艳,不肯相让。在这竞争的群芳之间,似乎也生出了许多嫉妒之情。然而在这相争相妒的万卉之中,最娇美的还应属杏花。这两句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前句以“竞相妒”三字把“春物”人格化,使诗增添了无限情味。后一句点题之后以一个“娇”字突出了杏花的姿色在诗人眼里具有出众不凡的地位。三四句“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是以细腻的笔触进一步展示杏花的娇貌。杏花在吐蕾时为红色,绽开后渐渐转白,即所谓“红轻”、“粉薄”。诗中首先以“欲愁杀”三字拟写其“红轻”之状:杏花上那一层轻淡的红颜再也禁不得忧愁了,仿佛再有一丝愁绪缠绕,这红颜也要衰尽! 接着诗中又以“似啼销”三字拟写其粉薄之态:杏花那粉容之浅,似乎也是她忧伤悲啼所致吧。这两句诗,不但写出了杏花“花中占断得风流”(吴融的另一首咏杏花诗中的句子)的红轻粉薄的娇美姿色,同时也以“愁”、“啼”二字的拟人手法,揭示出她已由盛转衰,寄寓了深切的惜花之情。五六两句“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为第二层,笔锋一转,面对如此娇美的脉脉含情的杏花,诗人为之忘情。“南华蝶”典出于《庄子·齐物论》,庄周说他梦中变成了蝴蝶,醒后感到迷茫,竟不知自己作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在本诗中“南华蝶”即指蝴蝶。诗人产生了浪漫的幻想,要变成一只蝴蝶翩翩飞回于杏花丛中,去慰籍那即将谢落的杏花。诗人的惜花之情可见一斑。
 诗人钟情于花,有着深切的惜花之情,决非一时弄墨作戏。在一首题为《情》的诗中,诗人咏道:“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诗人为月缺花残不知伤过多少回心。诗人在一首咏红牡丹的诗中也咏道:“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在这里,诗人不但要化蝶伴花,而且要挥戈挽日留住时光,以不使芳花萎谢。诗人惜花之情真实可感。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妖娆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历代诗人对花常有偏爱。陶渊明对于菊,林逋对于梅,东坡对于海棠,山谷对于水仙,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王安石对于杏花也正是如此。他的诗集中有多首咏杏花的作品,如“垂杨一径紫苔封”,“只愁风雨劫春回”等,都是广为传诵的篇什,而这首诗又以它特别的风味为人重视。
 首二句说,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度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三四句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另有《北陂杏花》一首云“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也是说岸上之杏花与水中之影相映成趣,平分春色,与此二句意境差近。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 宋人许𫗱的《彦周诗话》中就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诚然,读以上这些例子及荆公“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句,可见他对水中之影确有某种特殊的偏嗜。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昧,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景阳妃”是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陈后主与她们终日嬉游,终于招致灭国之灾,隋军攻破台城时,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擒,此井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胭脂井”,也称“辱井”。王安石这里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令人想起杜牧“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的名句。
 末二句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撩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这首诗所以在王安石的杏花诗中颇受人重视,就在它新颖别致的构思。诗虽从石桥、茅屋写起,但“空旷”、“清炯”已逗出水面如镜,为下文写杏花倒影之妩媚作了衬托和铺垫,写倒影也步步深入,妙趣横生,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水波由静到动以及花影在这过程中的变化,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象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元稹


 常年出入右银台,每怪春光例早回。
 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六月,元稹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剌史。次年(823)春,在同州见到杏花开放,不胜今昔之感,写下了这首《杏花》诗。
 诗的一、二两句,由眼前的杏花勾起了诗人对往日京城银台生活的回忆。元稹 自元和五年(810)贬谪江陵,至元和十四年(819)才重新回到京城,先后担任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并赐紫金鱼袋。“一日之中,三加新命。”(白居易《元稹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赐紫金鱼袋制》)真是宠荣至极。“常年出入右银台”就是这段生活的写照。右银台,为唐时翰林院、学士院所在地。也是正当春风得意之时,诗人常出入涉足的地方。翰林院内也种有许多杏花,那杏园内的杏花总是早早地开放,好象春光提前洒到了这片杏花树上,此种物景与心境是完全一致的,一个“怪”字,正表达了元稹面对杏花的微妙心理。假如诗人当时不处于得意岁月,大概是不会如此留意于翰林园内的“东风第一枝”吧,这是得意之人眼中的特殊感受。彼时,诗人正身处显赫之位,官高禄丰,穆宗还常常向自已“访以密谋”(白居易《为宰相谢官表》),这人间的春光不正早早地降临在自己身上!
 但人间的春光并没长驻在诗人身上,没有多久,元稹便被罢免翰林学士,接着又被贬为同州剌史。他深感仕途之坎坷,命运之多舛。如今,同州园内的杏花也开放了,而且也如翰林院内的杏花一般占春之先,这使诗人既惊讶又惭愧。惊讶的是同州之杏花虽远离帝王所在的杏园,可它们照例关不住春光,早早出墙而来占春之先。惭愧的是面对杏花,而自己已判若两人,由原来的达官显贵沦为外遣之地方官。诗的三、四两句蕴含了诗人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自嘲的同时,也借花聊以自慰。表达了诗人依然故我的个性特征。
 杏花是报春花,它不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物性。元稹这首杏花咏,借咏杏花表达了自身复杂而又坚定的个性。有对昔日尊贵生涯的眷恋,有对遭受贬谪的不平,也有失意时的自我挪揄,更多的是经历荣衰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怪”是一诗之眼。一、二两句是诗人“怪”右银台杏花早开。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同州园杏花一如行在杏园而“怪”,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在这“怪”字中层层撩开。

《杏花》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晴薰而醉,杏红于染。树高丈余,为落叶亚乔木。二月着花,有单瓣重瓣二种。剑州山中有重瓣者,花先红后白,但饶色少香。树高大而根生殊浅,须以土石压根,则不致倾折。其他尚有杏梅,实扁而斑。沙杏甘而多汁,世称水杏,柰杏实青而微黄。金杏硕大似梨,色灿若金桔,尤为佳品。

杏之花叶,与梅绝相似。犹忆曩日寓居吴门府桥西街,楼之东为邻家园圃,有巨杏一,浮晖满树,丽色迎人。予初认为晚梅,后乃始知不然。开窗赏对,落英缤纷,往往因风飘入,几案间尽是春痕。实熟,邻家摘而见饷,既饱眼福,又快朵颐。及徙居他处时,犹恋恋此杏不置也。

予喜诵陆放翁诗,尤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二句。觉其情其景,写来入画。惜海市尘嚣,无此幽居,无此韵事也。

杨士猷画师,没世有年。曾忆其生前绘一玉楼人醉杏花天图幅,疏帘绮幕间,一婵娟亸肩立,澹冶幽娴,得未曾有,而繁英满树,紫燕翩翩,极骀荡潋滟之致。图成,张之某笺肆,藉以鬻卖,未几,忽为一某君出重金购去,某君更详叩居址,趋画师寓而访谒焉。某君自言黄姓,少岩其字,武林人。少年不检,情网自投,与戚家韦氏女相缱绻,为之魂梦颠倒,但梗于父命,不克成为眷属。后韦女遇人不淑,悒悒而死。予哭之恸,从此临风怀想,颇以未获一照影为憾事,因韦女有僻性,生平不喜留真也。兹见君玉楼人醉杏花天图,面目宛然个侬当年,予故喜而挟之归,以为纪念之品,而大笔欲仙,补我阙憾。是又当泥首叩谢者也。士猷为之莞尔,尝以告人,引为佳话云。

嫁杏韵事,流传甚久。昔于我友蘅甫君处获见任山阴所绘嫁杏图。图为绢本,杏树之畔,一老妪持处子红裙作欲系状,神态欲活。而设色尤澹雅宜人,允称杰构。一昨晤蘅甫,询及是画,则已于一二八之役,付诸劫灰矣,惜哉。又前辈金鹤望丈,居费韦斋先生宅。有赭杏一树,高寻丈,茂美可喜。曩岁花时,丈徙居新桥巷,然以赭杏烂熳,不能与琴樽书画同移为憾。丹青家毕曛谷知之,为绘杏一大幅,名曰嫁杏图,盖聊以慰情也。

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宋祁之佳句也。世称为红杏尚书。如此头衔,抑何妩媚乃尔。

南社词人姜可生,别署杏痴。杏之为花,照影临水,含露出墙,固属尤物,而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如此绮情,更足为名花添一艳乘。

梅先杏而著花,桃后杏而蓓蕾。故罗隐诗有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之句。然郑谷杏花诗,则谓小桃新谢后,双燕恰来时。似乎与时令未合,不知其当时何所据而云然也。

一自牧童遥指杏花村句脍炙人口后,都市贾人,相率以杏花村为市招,而红脉紫苞,顿为俗物。花神有知,当怒叱之矣。

(1934年上海中孚书局《逸梅小品》)

赏析这一篇记述有关杏花的诗文韵事,旨趣及作法与前篇相同。上篇写桃花之秾艳,此篇写杏花之淡雅,兼叙其果实之甘美。行文又杂以幽默诙谐,读来令人解颐。两文可称姊妹篇。

其中一则,最见风致。

“杏之花叶,与梅绝相似。犹忆曩日寓居吴门府桥西街,楼之东为邻家园圃,有巨杏一,浮晖满树,丽色迎人。予初认为晚梅,后乃始知不然,开窗赏对,落英缤纷,往往因风飘入,几案间尽是春痕。实熟,邻家摘而见饷,既饱眼福,又快朵颐。及徙居他处时,犹恋恋此杏不置也。”

这段文字,可独立成章,成为一篇短小精致的小品。作者把春光写得明媚宜人,一派生机,情意盎然,令人神驰。作者恋花之情,跃然纸上,忽又插以口腹之快,幽默之状可掬,一般文人无此妙笔。

在其他段落中,作者透露了一种追求幽静闲淡的情致。对比之下,使人感到这一篇与上一篇在写法上稍有不同,上篇写桃花极力烘托热闹气氛,这一篇写杏花着意表现清静韵味。这种写法上的区别,无形中也就赋予了花类的不同情调与品格。

记南社诗人姜可生别署杏痴一段云:“杏之为花,照影临水,含露出墙,固属尤物,而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如此绮情,更足为名花添一艳乘。”姜可生固属奇隽人,然作者语亦戏谑,盖非此用笔不足以画出杏痴之神韵。其传神若此,又何尝不是作者的自画像?作者用笔,大率如此。

从以上两篇随笔,可以看出作者的文笔有一种自然传神、超然洒脱的特色。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薛能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尽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薛能晚年在徐州任节度使期间,方镇无事,常常“操风雅,盛供张,以养威望”(《唐方镇年表·叙论》),每日携歌妓,赏丝竹,吟诗度曲,俨然一位风流儒将。短短几年间,先后写了四十多首吟咏风雅的诗作,诸如:“尚拥笙歌归未得,笑娥拥着醉尚书”(《郊亭》),“一船丝竹载凉州”(《青河泛舟》);“妓拥登临愧谢公”(《题彭祖楼》)等等。这些诗笔调欢快,润色清新,颇具真情;既赞美青楼女子的丽质美色,也流露了诗人对这些不幸女子的怜悯和同情。《杏花》是这类诗作中最好的一首。
 “活色生香第一流”,诗的首句即正面描写杏花的美色和芳香,尽力表现出杏花的青春活力。句中的“活”、“生”两个形容词用的极为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许多联想。那缀满枝头的杏花,鲜润可爱,浅白中透着粉红,使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春天的美好;而杏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又使人感到生命的脉搏的跳动。这就令人信服地感到:在百花盛开的春光里,它确实名属“第一流”。诗人炼就“活”、“生”二字,和后两句写杏花的枯萎形成鲜明对照,使读者在对比中思忖诗人的情肠:当红杏缀满枝头时,它溢彩流香,妩媚动人,而一旦离开枝头,移在游人手中,就必然会色黯香杳,失去迷人的魅力。
 杏花色香宜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妙龄女子。每当杏花盛开之时,她们往往喜欢折取杏花,或插入鬓间,或拈在手中,以显示自己的青春之美。“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杜牧《杏园》),足见折花人之多。“手中移得尽青楼”。一群青楼女子踏青游春归来,随手折取杏花,斜插云鬓,一路追逐,一路嬉闹。一个“尽”字说明青楼女子们对杏花无一不喜爱的。莱辛说:“诗人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拉奥孔》)。这句诗正是通过描写青楼女子对杏花的喜爱和折花之后的欢快嬉闹的情景,来衬托杏花自身的美丽动人。
 尽管杏花娇艳芬芳,惹人怜爱,但当它离开枝叶之后,便失去了“活色生香”的基础,不久也就失去了它那迷人的色香,变得干枯萎黄,不堪入目了。“谁知艳性终相负,”诗人以青楼女子的口气,嗔怪杏花这么快就失掉了艳色芳香,辜负了自己一番美意,同时也紧紧照应首句,暗含着诗人的无限感叹。诗人仿佛说:随意折花弄柳,终究会导致它们夭折短命,怎么能反而怨它轻薄命短呢?
 “乱向春风笑不休”,杏花儿失掉了色香,也就失去了人们对它们的爱。这些青楼女子们便一路上漫不经心地把干枯的杏花随手抛撒。那些可怜的杏花儿,便随着骀荡的春风四处飘落:有的落在路旁,有的浮在水上,有的飞到荒野,有的碾于泥中。这些踏春归来的女子,仿佛早已忘掉了刚才的不快,依旧是一路春风得意,一路笑语欢歌。
 杏花儿在青楼女子们的咯咯笑声中结束了它的短暂的生命,短诗至此也戛然而止。在这一连串的无休止符的笑声中,诗人留给我们的回味是无穷的。杏花的命运是不幸的,而青楼女子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她们沦落风尘之后,凭着青春貌美和歌喉舞姿,取悦于公子王孙,听任“这人折来那人攀”。一旦红颜殆尽,便恩断情绝,倍受冷落歧视。诗中青楼女子的一路笑声中实际上隐含着她们多少辛酸的眼泪和悲哀。
 苏轼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写诗,解诗,切忌呆板,拘禁,就物论物,而要力求寄托深远,使人聆清音于弦外,观皓月于水中。薛能这首诗截取了青楼女子折杏花以自娱的生活片断,表面上写的是杏花,实际上塑造的是一群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惆怅,对薄命红颜不幸命运的同情。而诗人此意又不肯脱口说出,全凭读者在青楼女子的琅琅笑声中品味,可谓句短而意长。历代诗话作家对薛能诗作贬多褒寡,但公认“其七绝多佳作”,这首《杏花》诗当在其中。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郑谷


 不学梅欺雪,轻红照碧池。
 小桃新谢后,双燕却来时。
 香属登龙客,烟笼宿蝶枝。
 临轩须貌取,风雨易离披。


 在《全唐诗》中,咏牡丹、梅花、菊花之作甚多,比较起来,吟咏杏花的诗篇较少。郑谷这首诗,却较中肯地写出了杏花的特点,构思也颇新颖,独具艺术风采。
 首联点出了杏花开放的节令特点。“不学梅欺雪”句是说杏花不象梅花那样欺雪傲霜。我们知道,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光大好之际,在雪化冰消之后,杏花把它绯红的颜色映照在澄碧的池水中,“轻红照碧池”。“轻红”,淡红。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渲染杏花开放的时间特点。“小桃新谢后”是说杏花开在桃花已谢之后。“双燕却来时”是说杏花开放时,燕子已经由温暖的南方飞回来了。二句中,“新”,“谢”对举,准确地突出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双燕”,是指雌雄并飞之燕。
 颈联“香属登龙客,烟笼宿蝶枝”两句紧承前联,进而渲染杏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登龙客”,指科举考试得中者。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的长安,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正浓,新进士常在这里宴集同年。这些春风得意的“登龙客”们“一日看尽长安花”,杏花自是他们注目观赏的对象,杏花的香气理所当然地属于他们。而每到晚间,蝴蝶们常常在杏花枝叶中间栖息。这两句通过“登龙客”和宿蝶对杏花的态度以暗寓人们对杏花的重视。
 末联指出杏花的一些不足之处。“临轩须貌取”,是说点缀屋子的杏花是根据它的外形来选取的,似寓有的杏花开得还不甚好之意。“风雨易离披”,“披”,析也。这句是说遇到风吹雨淋,杏花往往就会从枝头脱落。这两句从外形及生命力两方面点明了杏花的不足之处。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句句写杏花,然而却未出现“杏”字。咏物诗一般都有寄托,我们细加玩味,就会发觉此诗似乎又象是在写人。在我们面前仿佛有一位柔媚可人的女郎,她风流韵致,惹人怜爱。咏花亦咏人,似花亦似人,不即不离,可以说是此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个特色吧。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歌宋玉墙。
 尽日无人凝怅望,有时经雨似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罗隐的咏物诗写得很有意味。如《雪》:“尽道丰年雪,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再如《蜂》:“不论平地与高山,无数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咏杏花诗虽不同于《雪》、《蜂》那样充满愤激与不平的理性色彩,但也的确具有罗隐个性特征,别有韵致。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写开放于梅、柳之间的杏花密布,香气融融。漠漠,形容杏花繁多香气馥郁。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歌宋玉墙”则是对杏花具体而细微的刻划。文君即指西汉卓文君当垆。说数枝杏花拂及文君酒,显然是暗示杏花之艳丽美好有如文君。宋玉墙,指战国时文学家宋玉,隔墙邻女窥视而不乱的故事,同样也是说杏花艳丽、有如多情的东邻女窥墙而出。运用典故的妙处就在于增大词语的包容量,借典故本身丰富内函触发读者联想,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罗隐这里正是借文君、东邻女这一人所周知的传说故事来激发读者对杏花的美好联想。接着“尽日无人凝怅望,有时经雨似凄凉”一联则一反前面渲染的春意融融、艳丽多姿的美好景象所形成的氛围,转向格调低沉凄楚的苦诉。无人凝怅望是指人的表达感情动作,这里喻指杏花,就是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入拟人手法。似文君凝怅望,含情脉脉以待远人。“尽日”表明她的情感的深沉。望人不至,有时经雨,又好象佳人泪眼相望,一片凄凉神情。“似”字很有分寸感,与前面“凝”相映,刻划了一个感情真挚,思亲不见,惆怅落泪的佳人形象。结尾一句“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同首联“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相呼应,表达诗人对杏花如此艳美,而却无人赏识的境遇一片同情之心。这是这首诗不同于其它咏花之作的独特之处,它是罗隐一生怀才不遇悲愤心情的寄托。杏花之芬芳却被梅遮柳盖,有如文君、东邻女之美却尽日无人,只能怅望,乃至凄凉,这怎能不激起人的共鸣呢?他还有一首《野花》:“万点红芳血色殷,为无名字对空山。多因戏蝶寻香住,少有行人辍棹攀。若在侯门看不足,为生江岸见如闲。结根必竟输桃李,长向春城紫陌间。”说得更直截了当,野花虽美,生得不是长安春城富贵之处,便无人问津。若在侯门里,便会被人欣赏不已了。同样流露了不平之气,具有鲜明的罗隐个性特征。他还有一首《杏花》诗则是从人生在世荣枯有异角度来抒发感慨:“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全唐诗》在收录那首咏杏花七言律诗时题目写作桃花,仅在题下小注曰一作杏花。从这首七言绝句《杏花》的诗意看,罗隐对杏花(它虽不如梅花名气大,但却也艳美异常),抱有深切同情感。所以,那首七言律诗系咏杏花之作,更为切当。
 这首咏杏花的七律是以花喻人手法,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给人以含蓄深沉之感,令人回味无穷。他的咏《金钱花》诗则是直接投向豪门的投枪“占得佳名浇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𣃁将。”从中不难看出罗隐愤世之情是多激烈。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司空图


 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
 解笑亦应兼解语,只因慵语倩莺声。


 初春的雨,诗人称之为杏花雨。雨中杏花,自更娇美。唐人韦庄曾吟过:“霏微红雨杏花天”。而在宋人陆游笔下的情景更为动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有“娇容三变”之术。含苞初拆时,花色纯红;争艳怒放时,渐变淡红;待到花落,竟变成了白色。宋人杨万里有诗为证:“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又说:“红红白白一树春,晴光耀眼看难真。”唐人吴融有《杏花》诗:“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宋人林逋咏杏花:“蓓蕾树梢血点干,粉红腮颊露春寒。不禁烟雨轻欺著,只好亭台爱惜看。偎柳傍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京城巷陌新晴后,买得风流更一般。”吴融诗说杏花最娇,林诗中间二联也力写杏花娇态。宋人司马光赞赏杏花,“田家繁杏压枝红,远胜桃夭与李秾”。女词人朱淑真则极赞它“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娇艳冠花曹”。诗人笔下的杏花,风姿各异。林逋形容其蓓蕾似已干的血点,是观察得很真切的。朱淑真把花光描绘为“浅注胭脂”,是指明杏花未放初放时的不同花色。司马光的“繁杏压枝红”,则是杏花盛开的景状了。
 上引唐宋诗人咏杏花之作,都描绘出它的娇艳形象,而司空图的《杏花》七绝,第二句虽然也同样是写其娇艳无与伦比,但三、四两句却多了一层精巧的构思:“解笑亦应兼解语,只因慵语倩莺声”。古人比喻美人似解笑解语的鲜花,唐明皇就把杨贵妃唤作“解语花”。花当然是不会讲话的,诗人不明白说出,却巧妙地以“慵语”(懒得说话)来替花掩饰;但接下去偏又说花确能解语,不过是懒得启口,而是请黄莺儿代言——“倩莺声”了。这最后一句,不但构思委婉新奇,而且使人想象起娇艳的红杏枝头,“金衣公子”啼声呖呖,翻飞似梭,是多么富丽的春景啊!
 司空图可能是特别喜爱杏花的,他除了上引这首《杏花》七绝外,还写有《故乡杏花》,《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等(均七绝),可说是写杏花诗的最高纪录了。
 历来诗人咏杏花的篇什颇多,有的赞它“一树春风属杏花”,有的誉其“花中占断得风流”。其中写得新丽传神的,当推宋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及宋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了。吟哦名句,不觉诗中杏花亦醉人。
 以上咏杏花诗,都从花的本身着眼,写色写景,不过遣词造句不同。唐罗隐的《杏花》诗,却从花的开谢,比喻世人的荣枯,诗虽写得平常,但立意不同,可谓另备一格。罗隐是这样写的:“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唐姚合的《杏园》七绝则写看花情景,暗寓嘲讽:“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杏花之盛于中国,约在春秋战国时代。据《管子》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庄子》载:“孔子游缁幄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山海经》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至汉代,杏花已人宫苑,上林苑中有蓬莱杏、文杏。关于杏树的栽培,《广群芳谱》介绍说:“杏树大,花多,根最浅,以大石压根则花盛。”明人宋濂在《游荆涂二山记》中说:“禹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二牛。”王衡《香山记》载:“卧佛寺面面皆杏花,而一绯杏据西园上者,大可盈抱,且殊丽。”我国杏林、杏乡甚多,如河南汲县之杏园,安徽凤阳之杏山,江西庐山之杏林,山东曲阜之杏坛,每到初春,都是一番“羞逢柳眼三眠白,分得桃腮一笑红”之盛景。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李商隐


 上国昔相植,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前此不久,李商隐在宏农尉任上因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怒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去官职,虽因姚和代孙简之任又复其职,但对他刺激太大,同时,他对任宏农尉一事一直感到不满意,所以开成五年九月四日便辞掉此职,为了寻找新的出路,他又南游江乡。次年(会昌元年)春,在异乡恰逢杏花开放,于是写下此诗,“因杏花而寓失路之感。”(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
 唐代进士科考试放榜之后,及第进士在长安曲江之西的杏园初会,谓之探花宴。此时正当杏花怒放,红杏被誉为“及第花”,进士被称为“红杏园中客”,所以,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自然联想到自己当年进士及第时的情况。因此诗一开头便写道:“上国昔相植,亭亭如欲言。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上国”此处指京师长安。“相植”即指自己进士及第,“亭亭”,耸立高远之态;“脉脉”是多情之状。“恩”此处作情字用。回想自己当年及第之初,如怒放之杏花,亭亭耸立,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现在一看到杏花,便能联想到自己当年的春风得意之态。那时,承蒙座主(高锴,李商隐举进士时主考官)的赏识,我岂能没有感激之情?开头这四句诗采取扇面对形式,一口气写尽自己当年在长安进士及第时的情状。可是当诗人再收回自己的思绪,回到现实之时,心中则不免凄苦:“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明里虽是继续写杏花,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失路之感。“援”此处读作“院”(yuan),指护花的篱落。温庭筠《鄂杜故居》:“槿篱芳援近樵家”一句中的“援”即用此意。护花的篱落太小且少,而风又如此之大,主人之门墙又如此高峻,因此这杏花只有在月光中留下扶疏之影。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可倚之人少而排挤之人太多。当权者门庭高峻,自己无从高攀。所以,只有象这杏花一样顾影自怜了。七、八两两句明里是说自己因含无限情思,所以对花深相欣赏,而实际上是在说自己因为富于情感,以致生此浓愁。因为诗人实在不甘寂寞,总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希图经国济世,而现在理想与现实严重矛盾,所以才会有此浓重的、壮志难酬之悲。这两句诗是本诗的主旨所在,因此冯浩说此“二句一篇之主”(《玉谿生诗集笺注》)。同时,上面这四句诗同开头四句密切相关,紧承“异乡”之句,申明了诗人自己失志“上国”,漂泊“异乡”的因由。
 九、十两句承接“墙高”句,继续描写自己不为人知赏:“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仙子”据《魏书 ·释老志》解释说:(他(她)们)“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玉京”据《灵枢金景内经》一书解释说:“下离尘世,上界玉京。”注曰:“玉京,无为之天也,三十二帝之都。”“金谷园”一句出自晋石崇。《晋书 ·石崇传》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石崇本人在《金谷诗序》中说:“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此处“仙子”指当路权贵。“玉京”主要指朝廷。明里这两句诗是在说明杏花没有得到主人应有的恩顾。而实际的意思“仙子”(权贵)所居:“主人”所在的圣地均不容自己侧身其间,即自己不能入朝为官,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孤独、苦闷之感不免袭上心头:“几时辞碧落,谁伴度黄昏。”“碧落”《度人经》一书注中说:“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名碧落。”后人便泛用“碧落”称天。白居易《长恨歌》中就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句。此处“碧落”指京城长安。杏花之盛期有限,不久便从树上凋落,四散飘零,即使现在也是“黄昏独自愁”,有谁相伴呢?诗人自己辞京之后,四处漂泊,有谁援引呢?由此,诗人不能不有怀才不遇的慨叹:“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铅华”指脂粉。《文选·曹子建·洛神赋》中有句“铅华弗御”,汪曰:“铅华,粉也。”《博物志》曰:“烧铅成胡粉。”“桂烬”暗喻自己之才,梁代吴均《行路难》诗中有“香薪桂火炊雕胡”句。诗人自谓拂去“铅华”,深藏“桂烬”,暗寓自己清才抱恨,无所施用之意。
 一番牢骚感慨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又不得不自作宽尉之语:“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唐人诗中有“催”字作劝侑的“侑”字用;韩翃《赠张干》:“急管尽催平乐酒。”“催”即指用乐侑酒。《吴郡志》载:“吴兴乌程酒名竹青。”《本草纲目》中说:“竹叶酒治诸风热病,清心畅意。”所以,“终应”句表明诗人在牢骚之余,不得不借酒浇愁。晋王献之有《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根连桃根。”《六朝事迹》中载:“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献之常临北渡(桃叶渡)歌送之。”可见,“先拟”句承接上句,意谓自己应自作乐不必那么烦忧。接着又说自己更不必学那杜鹃鸟夜夜悲啼,血溅草木。又用庄子梦为蝴蝶一语作宽慰语,“魂”即神,梦中“栩栩然蝴蝶”是寄精神于蝴蝶,意即应学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用笔有趣,:“吴王”指夫差。“采香径,在苏州。《方舆胜览》记载:“姑苏灵岩山有西施采香径。”《吴地记》中又载:“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于山,因以为名,故有采香径。”诗人说自己在吴王遣美女采香的小道上偶然“失路”,走入“烟村”,含蓄地表明自己现在漂泊异乡,政治失意,也只是暂时的失路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实际上这也是自宽自慰之语。
 这首诗主要特色在于立意与构思的新颖别致。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见到异乡杏花便由此寄托自己的失路之感,寓意深刻。特别“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等句,借杏花的不为人赏象征自己政治生涯中失意的感触和凄凉的心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使人味之无极。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满园不可至,看此宁避雨与风。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春枫。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这首诗写于宪宗元和元年(806)江陵府法曹参军任上。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时逢大旱,灾情严重,而京兆尹李实却隐瞒真相,谎称收成仍好,加紧聚敛征求,致使京畿百姓怨声载道,不堪忍受。韩愈身为御史,据实上奏,得罪幸臣,被贬为连州阳山(在今广东)县令。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死,顺宗即位,韩愈遇赦离阳山至郴州待命。秋,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元和元年六月,自江陵召拜国子博士,回京任职。元和元年对韩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朝廷上顺宗任用的王叔文、王伾革新集团失势,而对革新持反对态度的韩愈政治上开始有了转机。这首诗写于移江陵法曹参军后,召拜国子博士进京前。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写杏花开的环境是荒凉古寺中。江陵有金銮寺,居邻寺,意即此寺。空空荡荡古寺有杏花两株开放,而且由红渐白,不仅写出了杏花开放之难得,而且写出了杏花由初苞(红)而至盛开(白)变化。有红有白,能红能白,红白相间,愈发显得古寺之荒凉寂寞。由古寺的杏花开,不由得联想到此时京城曲江池正应是杏花满园时,但很遗憾。“曲江满园不可至。”曲江,康骈《剧谈録》说:“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那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了。“看此宁避雨与风。”表露了作者对杏花的赏爱之情。“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是说自已被贬谪流窜在岭外共二年了,但所见到的草木都不曾有什么动人之处,这里是以客——草木映衬主——杏花。并进一步说明那些普通草木所以无动人之处的原因:“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所谓岭南无大寒,故地气多浅。鲍照诗说“江南多暖谷,杂树茂寒峯。”正因地气不同,所以“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更衬托出杏花能白红的可贵。这是总说,下面就举实际例子“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踯躅,花也。《本草》注:“其木高三四尺,花似山石榴。”山石榴花也好,踯躅花也好,尽管黄紫照耀,色彩也斑烂,但总是比较杏花来说,“少意思”,没有深长意味。作者在这里流露了还是对杏花的赞美之情。“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这两句地理环境的描绘又同杏花所处北郭古寺相对照,意谓岭南地气多浅,植物繁茂,多有枫林。而此时此地所见杏花虽两株,但较“攒聚成林”的青枫还是令作者眼明心亮,作者这样熬费苦心的诉说岭南地气,浮花浪蕊,深谷青枫,丛发的山石榴,踯躅花,乃至鹧鸪鸣,猿啼叫,无非是渲染铺叙一种氛围,一种岭南风光所特有的氛围,而韩愈对这种氛围是很不以为意,他身处流窜之中,“自从流落忧感集”(《李花赠张十一署》),这些景物无不打上作者感情的烙印。“他怀恋的不是岭南而是京国,他喜欢的不是浮花浪蕊,而是能红白的杏花。“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则是直抒胸臆的议论,从曲江到京国,明白地显露萦怀作者心目中的杏树所以如此美好,乃是同他眷念的京国相关。
 以上描绘杏花及与杏花相比较的岭南花木似可以说意尽,可以收住了,但韩愈又就杏花之飘落、杏花之再发起笔,别转一层,更有意味。“今旦胡为忽惆怅?”连自己也觉得有点奇怪,杏花如此之堪赏玩,如此之难得,欣赏之余,为什么会有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呢? “万片飘泊随西东。”尽管并非浮花浪蕊,但花开花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好寄托来年了,“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相信明年杏花开放时会更好。“应”字写出了作者的信念。报信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我,作者在期待着。
 就咏物诗角度说,在杏花本身着笔处不多。一篇几乎纯是写情,并不字字句句粘着杏花,但却不脱离杏花。方东树说:“起有笔势。第二句折入,中间忽开。岂如句收转,乃见笔力挽回,收本意。”从写作艺术说确是别具一格的咏花诗。 汪佑南说:“公窜身岭外,思归乡国,觸目浮花浪蕊,无非蛮乡风景。至是始为掾江陵,忽见杏花,借以寄慨。一缕清思,盘旋空际;不掇故实,而自然是杏花,意胜故也。”这个评语还是很恰当的。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尊。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这首杏花诗写的很清新工丽,也寄托了作者的心志。清人吴乔说,温诗“五言律尤多警句,七言律实自动人。”这首咏杏花的诗就很清新动人。 首两句写杏 花初绽为红色,待繁茂之时则是一片雪白。“红花初绽雪花繁”即写出杏花颜色状貌又交待先红后白的过程,非常形象凝炼。接着是描写其空间状态,“重叠高低满小园”一幅重叠高低花枝招展的杏花图展现眼前。三、四句则是即景生情,杏花正在繁盛之时就预感到衰落之惆怅,更怎堪忍受花开花落缤纷飞落之苦呢?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又写丰富的诗情被世事牵累而发为“诗千首”,但到头来还是失意惆怅、一醉方休了。结尾两句则是全诗的升华和归宿:杏花满园,艳歌杳杳(音yao遥远深沉)而可怜的红杏却在园中受朱门的重重阻隔(朱门:《世说新语》有“道人何以游朱门”杜甫诗“朱门酒肉臭”即为公卿豪门之谓,温诗还有“每到朱门还怅望”句,可见作者当时确为朱门所困)。作者以杏花自喻,只能越墙而出,才能为世人所知,才华才能为世人所用。
 此诗直接描写杏花之颜色及空间状貌,进而由花又想到情为世累。作者借杏花之开喻己抱负,借杏花之繁喻己才华,借杏花缤纷喻怀才而失意,抱负不得实现。结尾两句又有一点朦胧的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象杏花出墙一样突破朱门所限,得以为世人所赏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历代文人引用为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句,温庭筠的“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也是其对当时社会禁锢人才的抨击和对美好希望的寄托之语。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吴融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轻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上酒楼。


 这首七律是诗人的又一首咏杏花诗。前面已鉴赏了诗人的一首五言六句诗。两首诗相比较,前者惜花之情深,后者赏花之趣浓,都不失为咏杏花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分为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重在写景。诗的首联“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两句边对杏花作描述,边加以评论。第一句用拟人手法把杏花画成了一个美貌娇羞的少女。“粉薄红轻”是杏花的本色,而“掩敛羞”是人的情态,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天衣无缝。第二句是对前句中杏花景致的评论。杏花正是以“粉薄红轻”之娇而独占群芳,因而她也尽得花中风流情韵。这两句,一述一评,相得益彰,恰到好处。颔联“轻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两句是抒写诗人对杏花花姿和心态的认识与领悟。前句说杏花花枝的轻柔并非是她因迷醉于春风所致,而是她天生就有的袅娜风姿。后一句诗人对杏花心态进行了阐发:她一树万蕊,似乎凝滞无声,但是她的内心也是有情感的,她也有韶华苦短的叹惜,也有“春浅香寒蝶未游”(吴融《途中见杏花》)的忧伤。颈联“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两句又以拟人的手法进一步表现杏花的动人姿色。前句犹如一幅宁静的风景画:一株红杏独立于水边,形影相映,仿佛是在自鉴自赏,这形象真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娇羞淑女。后一句又描写墙内的杏花也抑制不住自己,竟将娇艳的芳枝伸出墙外,向过往的行人倾述春情。诗人对红杏出墙的景象最为欣赏。在另一首题为《途中见杏。花》的诗中,诗人头一句就咏出“一枝红艳出墙头”的动人情景。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大概就是受了诗人吴融的启示而咏出的吧。尾联“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上酒楼”两句述说了诗人被杏花的景色所迷醉,白日里徘徊于杏花前不忍离去,到了夜晚更要持酒登楼在月下赏花,为杏花而畅饮长吟! 诗人的赏花之趣可谓浓矣!
 全诗内容丰富,刻画生动,运用拟人的描写,神韵,情韵兼备,确为咏杏花诗中的上品。

咏花诗词之《杏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杏花

 

温宪


 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
 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
 澹然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温宪,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之子。年轻聪慧,富有才华。因其父“士行玷缺”,“文多剌时,复傲毁朝士”(《全唐诗话》卷四、五),虽曾就试于有司,抑而不录。故一生仕途蹇舛,忧郁寡欢,绝句“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题崇庆寺壁》)便是这种境遇的真实写照。登进士第后,其境况并未显著改变。他的五律名篇《杏花》,在着力吟颂杏花之余,以花自况,同样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世位卑下,无意争春的情怀。
 首联“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即扣题目,极写雨后春晨杏花盛开的景象:你看,那朵朵白花象一团团瑞雪挂满枝头,而那无数粉红色的花在灿烂的朝晖沐浴下,与寥廓澄彻的碧空交相辉映,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瑰丽多姿。这里,诗人以极为精炼凝重的语言,通过绘形绘色的描写,展现出一幅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杏花怒放图,给读者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尤其一个“上”字,付诸动感,既点出春杏花开时的悄然无声,又揭示了它的蓬勃生机,造语确切、奇妙。
 如果说首联采用类似后代特写的手法,以工笔重彩突出于杏树枝头的描绘,那么颔联中诗人的视野更加扩大,转而为对于整个山村景色的渲染了。“店”字,表明诗人行旅途中客居于此。“香”,指杏花的芳香,由夜风吹来,嗅觉所感;“白”,雪白的杏花,因春雨绽开,视觉所见。“店香”与“村白”呼应,不仅对仗工致,而且从中得以窥见诗人走出客店沿山村漫步的情景:他踏着崎岖的小路在村头、巷尾悠游观赏,阵阵芬芳扑鼻,只见周围一片白色——杏花的世界。大自然的景色竟这样优美、迷人! 此时此刻,诗人那久积心头的忧思和旅途奔波的疲劳顿时消除,不由得心旷神怡,惬意非常。所有这一切,便在诗中构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境界,令人奇想迭出,余韵无穷!
 颈联“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则是在上文具体、形象刻划之后所作的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春杏怒放时花朵繁茂,遮蔽了枝条;残花凋谢时无声无息,随同花蒂悄然落到地上。这两句,既写出春杏从花开到凋落的整个过程,更揭示出杏花特有的本性:它来到人间,尽管是那样妩媚瑰丽,香气四溢,但从不故作多情,自恃邀宠;一旦作别,便从枝头悄然离去,落得利落干净。面对诗人笔下的杏花,怎能让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其实,透过杏花的本性,联系诗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只要细加体味,便不难窥察出以花自况的心迹。还需提及的是颈联中不以杏花的开落顺序来写,却把“繁开”置于“静落”之后,这样既便于押韵,又意在强调“繁开正蔽条”,与题目相吻合。
 前三联重在咏物,尾联则转向议论和抒情。“澹然闲赏久”,无疑是指诗人自己。唯说“澹然”,并非真情,为掩饰其内心而已,他仍是经心、在意的;否则,为何要久赏呢?道“闲”则是实语,从中流露出诗人闲静而又无聊的心情。诗人如此,杏花的开落何尝不是如此? “静落犹和蒂”便是最好的注脚。“无以破妖娆”一语,揭示题旨。“无以”,并非不能,实乃“无意”之谓也,由此更道出了它“俏也不争春”的本色。杏花如此,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亦何尝不是如此!可见,诗中处处写杏花,又处处写自己,就这样把诗人与杏花紧紧地融为一体,含蓄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仕途多乖的苦闷之情。王国维《人间词语》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篇正是这样。
 总之,《杏花》一诗,作者运用比拟、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具体、逼真地描绘了杏花怒放的景象,形象鲜明,意境开阔,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语言凝炼,对仗工整,体现了秾艳而又清秀的风格。在温宪现存为数寥寥的诗歌中,本篇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苑一枝葩!

杏花xìng huā

杏树的花或开花的杏树: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六三·1493)转过山怀中…有几百株~,如喷火蒸霞一般。(十七—十八·357)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杏花
杏花  xìnghuā

亦稱“及第花”。薔薇科。落葉喬木。樹冠橢圓或圓形,小枝紅褐色或褐色。葉卵圓,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微心狀,緣有鋸齒。花單生,先葉開放,瓣白帶紅暈,圓至倒卵形。核果近卵形,具縫合綫及柔毛,淡黄或黄紅色,六至七月成熟。供觀賞,亦可入藥,產於我國黄河流域,華北、西北、東北栽培尤盛。唐·鄭谷《曲江紅杏》 詩:“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山堂肆考》卷六:“杏花,東方歲星之精,葉似梅而差大,其色微紅,二三月始開,有黄花杏,有多葉杏。”

杏花【同义】总目录


杏花及第花
果树花

果树花

桃树花:桃花 绯桃 夭彩 春红 千叶桃
桃树、桃花:露桃
红桃花:红桃
白桃花:粉团儿
杏花:杏腮 杏靥 及第花
白色的杏花:雪杏
梨花:梨英 梨云 梨雪 梨霜 梨蕊
石榴花:榴花 榴火 榴锦 榴靥 鸳鸯花

☚ 草木花   木本花 ☛
杏花

杏花

象征沉恨细思,春意灵性。

☚ 米兰   白芷 ☛

杏花

杏花

象征不解,疑惑。

☚ 豆蔻   柠檬 ☛

杏花xìng huā

《本草纲目》果部第29卷杏(9)。药名。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或山杏P.armeniaca L.var.ansu Maxim.的花。
【性味】
❶《别录》:“味苦,无毒。”
❷《本草纲目》:“苦,温,无毒。”
【功用主治】《别录》:“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

《杏花》xing hua

The Apricot Blossoms→韩愈 (Han 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