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辉英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辉英1911—吉林永吉人 李辉英
李辉英
李辉英 李辉英1911—1991小说家。原名连萃。满族,吉林永吉人。1930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学习。1933年编辑《生生月刊》和《创作月刊》,后创作不少小说。抗战爆发后在上海杂志公司主编《战地报告丛刊》。后去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随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晋南,后在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36年到1949年先后在长春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50年赴香港定居。1963年在香港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6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76年退休。他的小说大多以抗战为主题,著有长篇小说《万宝山》《松花江上》《抗战的前奏》《复恋的花果》《前方》《雾都》,散文集《夜袭》《火花》等,另有中、短篇小说和剧本多种以及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有《李辉英散文选集》。 ☚ 杨村彬 李伯钊 ☛ 李辉英 李辉英1911.2.18—原名李连萃。笔名有西村、东离、北陵、南峰等。吉林永吉人。1926年从吉林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立达学院高中部。1929年考取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三十年代初加入“左联”后,积极参加左翼文学活动,先后在上海编过《生生月刊》和《创作月刊》,并在《北斗》、《文学月报》、《文学》、《中流》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作品。1931年在《北斗》月刊发表了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36年曾任北平作家协会第一届执委兼编辑组组长。这时期他所写的小说《万宝山》,以及短篇小说集《丰年》(1933年)、《山河集》(1937年)等,大都取材于东北农村生活,描写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斗争,与同时期出现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有着共同的倾向,对被侵占的东北乡土,深深的眷恋中蕴藏着愤怒的情绪。抗战初期。他主编过《战地报告丛刊》,后加入“文协”,参加“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1940年后在抗日军队中任职。这时期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松花江上》、《复恋的花果》,短篇小说集《夜袭》、《火花》等。这些作品大都以抗日为题材,艺术上失于粗疏。抗战胜利后,先后在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任教,课余仍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小说有《雾都》、《前方》等,还有散文集《军民之间》、《北运河上》,以及戏剧作品等。1950年去香港定居,曾在香港大学的东方语言学校、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等处任教,编辑了《热风》、《文学天地》、《笔荟》等杂志。这时期他除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还进行文学研究,著有《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的作家。1976年退休。 ☚ 李涵秋 李薰风 ☛ 李辉英1911年生人。现代作家。原名李连萃。吉林省永吉县人。1933年,发表以抗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万宝山》。抗战胜利后,回故乡东北,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去香港定居。有作品《万宝山》、《松花江上》、《哈尔滨之恋》等多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