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贺·雁门太守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称之一,后人多以它为题来吟咏边塞战争。李贺这首诗,堪称同题中的一篇佳作,它以不同凡响的笔触描写了边关一场惨烈的战争,一群报国的英雄,赞扬了舍生忘我的英勇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开篇一语精警,如高山坠石,令人惊绝。它用比兴和夸饰的手法,烘托出严峻的战争气氛。天空翻滚的乌云,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城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即将降临。这是自然现象,更隐喻着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形。敌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笼罩着整个战场。诗一开端,推出一个险恶的战争环境,无疑一箭双雕,既交待了众寡悬殊的战争形势,又以此为起点,充分有力地展现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风采。紧接的第二句写守边将士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紧急应战。满天乌云中偶尔逗漏缕缕阳光,与他们的盔甲相映,犹如鱼鳞闪烁,耀人眼目。这是一片黑暗中的灵光,它显示了将士们雄姿威武,凛凛然一身正气。

战火熊熊燃起,理应大笔铺写短兵相接的鏖战场面,然而,高明的诗人却避实就虚,着力渲染战场的氛围。第三句写弥漫在听觉中的战地悲声。深秋的战场,死一般沉寂,马蹄声,呐喊声,刀剑撞击声,声声不闻,只有号角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呜呜咽咽,荡击长空,平增了十二分的凄厉。第四句则从视觉上写满目战场惨象,茫茫大地凝结着块块殷红的血迹。“燕脂”,即胭脂。“夜紫”,不必实指暮色。在黑云压城的境界中,白昼也如同黑夜,只有凭着从云缝里透射出来的阳光,才能看到奋战的血迹。将流血战斗的白天写成黑夜,这正体现了诗人一贯追求的奇诡的艺术风格。试想,在洁白的画布上涂尽浓墨,再泼洒下鲜红的颜料,斑斑驳驳,构成一幅何等怪异而极富象征意义的图画!三、四两句,在声色之间展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

在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一场拼杀之后,照理说来,原本势单力弱的守边部队是无力再战了,然而,情形恰恰相反,他们从血泊中挺立起来,奋勇反击。“半卷红旗临易水”,形象概括地表现了守边将士重振军旅,奇袭挺进。“半卷红旗”是星夜急速行军,以减少逆向阻力。“临易水”,点明部队已推进到勇士荆轲的故乡,古来征战频仍的地区。“霜重鼓寒声不起”,写最后决战在晨霜重结之时,寒冷的空气致使金鼓难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六两句由此点化而成,更添悲壮色彩,象征着守边将士虽顽强抗击,一战再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局已定。

七、八两句笔锋一转,又道出将士们血战到底的气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战国燕昭王曾在易水边上修筑高台,置千金于上,以招纳天下英才。“玉龙”是指剑。李岩《观道士磨剑》诗:“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皞。”守边将士同仇敌忾,为了报效朝廷,为了保卫国家,决心仗剑守边,血洒天涯。诗歌就在这气壮山河的心声之下戛然而止,余音不绝。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以身许国的豪情在,安知不会有胜利的结局?

黎简在《李长吉集评》中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这首《雁门太守行》,从构思到章法、遣词乃至平仄,都给人以一种陌生的感觉。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反向思维,将英勇的将士放到最残酷的生命毁灭之时来考验,以浓厚艳丽的词藻来描写目不忍睹的生死搏斗,一切的黑暗环境与悲声凄色都是为了衬托将士们的悲壮情怀与磊落正气。细细读来,便不能不为诗人的苦心孤诣而击节赞赏。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像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