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竹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竹如1905—1942

山东利津人
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报》社长,《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等职。
原名:贻萼
字:世华

李竹如

新闻宣传战线的坚强战士——忆李竹如同志
呐喊与战斗的一生——李竹如传略
黎玉等
常宗 康民
人民日报1982年11月25日
光照千秋——山东革命烈士事迹选(二)第
59页

李竹如

忆李竹如同志
呐喊与战斗的一生——李竹如传略
李竹如(1905—1942)
李竹如(1905—1942)
谷 牧
常 宗 康 民
姜廷玉
常 宗 康民
人民日报1988年7月21日
不屈的共产党人(4)第329页
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第310页
革命烈士传(七)第155页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

新闻界知名人物。曾用名李一凡。利津县人。先后就读于惠民四中、济南正谊中学、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在济南正谊中学时发动进步同学集资办《竞进周报》,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34年在平原第五师范学校任教时,创办《新亚日报》。为取得合法地位,他请一位国民党员任社长,自任主要撰稿人。1936年到上海,在文化界朋友的支持下创办《文化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该报题写了报头,他担任主编。鲁迅先生逝世时,他在该报发表长篇通讯《鲁迅先生之丧》。该报出版时间不长,发行范围较广,除上海外,还发行到北京、山东、山西、江苏、河北、陕西等地,很受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1937年,他离沪前往延安,途中散发自己用钢板蜡纸刻印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进入山西后,在晋东南遇到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他被留任《中国人报》(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社长,亲自撰稿、审稿、校对。该报当时被誉为对敌斗争的一面旗帜。1939年1月,《中国人报》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合并,他任副总编辑。同年5月他奉命随八路军第一纵队回到山东,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理事长。《大众日报》的许多重要社论、评论都出自他手。1940年9月1日,为纪念“九一”记者节,他在《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一文中写道:“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记者,新闻记者应站在抗战和进步的立场,接受党的领导,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1941年9月,他被任命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秘书长。1942年11月2日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 进化报   苍山县报 ☛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

原名贻萼,字世华,曾用名李一凡,利津人。1927年在济南正谊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主办《竞进》周报,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曾发表小说《车夫》。1934年在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时,创作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讽刺剧《大登殿》,并自导自演。同友人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1936年赴沪,主办《文化报》。“七七”事变后,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辑、八路军第一纵队民运部长等职。1939年6月随一纵队进入山东沂蒙山区。1940年当选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文教组负责人,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社长。1941年冬被任命为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1942年 11月 2日,在沂水对崮峪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其墓在利津革命烈士陵园内,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刻有徐向前题写的“李竹如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 劳动适龄人口   李春亭 ☛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

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党的报刊活动家。山东利津县人,生于1905年1月5日。在家乡读了小学,1922年在惠民第四中学读初中。当时,王尽美等人在山东建立共产党组织,在惠民也有党的活动。李竹如在这里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初中毕业后,到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附中读高中,后因学校一度停办,又回到济南进了正谊中学。就在正谊中学读书时,入党不久的李竹如在同学中集资创办了油印的《竞进》周报。他在课余利用一切时间写文章,油印、分发小报。1928年他考进南京中央大学,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攻读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著作,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九·一八”以后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担任我党在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的书记。后因南京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暂时到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任教。他准备一面教书,一面办一个报纸,报纸定名为《今报》。报纸的牌子写好后没挂出去,国民党在济南大肆逮捕进步学生,查禁进步报刊,他在济南无法隐蔽,又转到平原县第五乡师任教。李竹如教书期间,进行了多种宣传活动。他利用上农村经济学课,给学生讲《资本论》;并在学校中组织读书会,引导学生阅读马思、列宁的书。他还多次组织学生排演富有革命内容的戏剧。1934年3月,他又去济南同友人一起创办了《新亚日报》。报纸创办之日,李竹如在《新亚日报》筹备处的大墙上,贴出了四个大字:“大众喉舌”。李竹如负责《新亚日报》的副刊。他既教课,又当编辑和撰稿人,经常往返于济南和平原县之间。
《新亚日报》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报社内部发生了分化。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逼迫下,李竹如不得不离开山东,于1936年夏天到了上海。在法租界萨坡赛路兴业里22号租了一间旧式的底层统厢房,办起了四开铅印的《文化报》。李竹如担任报纸主编。日本侵略军“八一三”进攻上海。《文化报》无法再办下去,李竹如离开上海,奔赴延安。他途经江苏、安徽、河南,进入山西。在晋东南,刘、邓率领的129师将他留下工作,他担任了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的社长,以后又当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副总编辑。1939年5月,北方局调他到一纵队政治部担任民运部长。随部队到山东后,担任了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的理事长。当时报社工作人员多是年轻人,缺少报纸工作经验。李竹如认真抓了编辑记者队伍的建设和办报工作。在1939到1942年的《大众日报》上,登载了李竹如署名的许多文章,使《大众日报》在华北敌后根据成为一张很有影响的报纸。1940年1月1日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曾特地写了贺词,用电报发到山东。1940年李竹如同志还被选为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的会长。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鲁中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 李汉俊   李敷仁 ☛
000063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