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注释】 1.外弟:表弟,所指未详。 2.十年离乱:长时间的动荡与分离。作者幼年便历经“安史之乱”,此后,又目睹社会的不断动荡,故云。 3.初见:犹言乍一见,刚刚见到。 4.沧海事:指沧桑巨变的世事。用的是传说中的麻姑仙人见沧海变桑田的典故。 5.巴陵:唐代岳州巴陵郡,郡治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今译 多年离散之后相逢, 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 问起姓来, 不由得惊讶我们为何 (是表亲却又)初次见面, 待称呼了名字, 才渐渐地回忆出了当年熟悉的面容。 多年相别,世事真如沧海巨变, 细语刚说,不觉已是日落长空, 隐隐传来了钟的余声。 唉!明天的巴陵道上, 那遮拦望眼的秋山 重重叠叠、叠叠重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任县尉,因久不升迁,弃官客游燕赵间。后曾参佐幕府,唐宪宗闻其名,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又升至礼部尚书。李益自负文才,往往鞍马间为诗,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所作边塞诗,形象鲜明,感情热烈,风格明快豪放。李益的诗每写出后,教坊的乐人曾争相谱唱。 诗人写经过十年离乱之后,遇见了青少年时代曾经见过面的表弟,由于多年不见,见面之初却又见而不识,可是一经通名之后,当年留在头脑中的容貌,很快就恢复起来,与眼前的老大之人合而为一。少年亲友,久别重逢,中间又有十年离乱,互相说起家国变化、个人经历,真是沧海桑田,感慨万端;当把这些话说罢以后,报告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起。然而一旦天明,诗人又要登程远去,不忍分手的知心亲友,今后不知又远隔几重秋山?这首诗写久别相聚、暂聚又别,聚情深厚,别意深沉,写得特别亲切生动。 这首诗的诗情由四个层次构成: “喜”、 “见”、 “言”、“别”;并巧妙地把这些一一展开表现,然后凝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抒情诗的艺术结构上,如此匀称而完善者,实在少见。 “喜”,这是本诗的第一层次, “喜”的基础是“见”,所以头两句是在“见”中写“喜”,突出所“见”的“喜”之所在。一对姑表兄弟,从小分别,中经十年离乱,可喜的是“历尽劫波兄弟在”,在长别离之后幸有一次难得的相逢,这事本身是可喜的。诗人在喜见之事中抒发了内在的欣慰感情。为了表明喜非寻常,诗中在时间上突出了经历“十年”,人已从小“长大”;条件是“离乱后”,而且是“一相逢”,这决非平常时的小别重见可比,所以“喜”字足当诗题之首位。 “见”,这是本诗的第二层次,是喜事中的一个特写场面,诗句中只写了“初见”的一瞬间: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十个字中只有叙述,没有描写,也没用对话,但是见面过程里的特有动作与相适应的对话问答,却不言而可知,因而在艺术上收到了诗的既精炼又具体可感的效果。 “言”,这是本诗的第三层次,就本事而言,兄弟相见聚谈,是客里相逢的主要内容,所占时间最多,见面即谈,从白天谈到午夜,所谈的内容,是别来各人在变乱中的所历所闻,亲戚两门的身家变化,这些有如沧海桑田的往事交谈,实写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但又要表明所谈之多,谈也谈不完,谈后又多有感慨,而结构地位所定的表现文字只有五言两句,李益找到了: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概括得十分具体,又有情境的个性特色。 “别”,这是本诗的第四层次,它从对立的意义上深化并又收结了“喜见”,也是聚首长谈之后的惜别之言,与第三层次的“言”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言”聚前之事,此刻是“言”别,“言”别后事,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结尾两句可谓赠别诗中的赠别言,情深意重,余味无穷。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人们的悲辛。前三联写诗人经过十年离乱,与亲朋(此处“外弟”即表弟)意外相逢,真是惊喜交集,人间沧桑谈论不足,离情别绪倾吐不完。唐代自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历时近十年,所以说“十年离乱”。其中二联两句: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与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末联语气一转,两人一想到天明后又要分别而天各一方,喜悦中又涌上了伤别的愁绪。全诗以精练、明白的语言,极为概括的描写,表达了真挚深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