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白《蜀道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白《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急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唐书·李白传》中说:天宝初,李白因吴筠被召,亦至长安,时往见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曰: “子,谪仙人也。”李白“谪仙”的美称正是由此而得。

这首诗的主旨,袭用乐府古题着力描绘蜀道之艰险以及秦蜀山川之奇险壮丽,同时也自然地表达了对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的隐忧。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是有现实意义的。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其中古蜀王开国的传说和五丁开山崩摧而死的神话,赋予了笼罩全篇的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噫吁嚱(yixuxi),感叹语气词。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渡越之难。诗人运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夸张手法,极力渲染蜀道的高耸险要:它上面竟然有如神话中为六龙拉日车而设的高高的路标,竟然伸手可以扪到星辰,竟然黄鹤难以飞越、猿猱难以攀援,那么还能有什么道路比它更奇险?从“连峰去天不盈尺”至结尾为第三层,此层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它由“连峰去天不盈尺”六句对山川之险的进一步渲染,自然地、不露痕迹地过渡到人事之险上,从蜀中北部要塞剑阁的险要,引出蜀中政治形势的描写。“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以前也有写蜀道难的作品,但都单薄简短。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宜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这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李白《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年代、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自中唐以来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写作年代。康怀远认为写于开元十三年。郁贤皓、朱德慈认为写于开元十八年。安旗认为写于开元十九年春天。李从军认为写于开元二十一年。詹瑛、梁超然、王启兴等人认为写于天宝初年。仉凤峨、袁宗一认为写于天宝三载春。王达津认为作于天宝四、五年间,晚至七、八年间。姜光斗、顾启认为“最早不得早于天宝六年,最迟不得迟于天宝十二年”。屈守元、鲜述文都以《河岳英灵集》结集“终癸巳”,认为“只能写于天宝十二年以前”。俞平伯以《河岳英灵集》为伪托,认为“自当作于天宝十五载”。
关于《蜀道难》的主题思想。聂石樵持讽章仇兼琼说。他承袭沈括《梦溪笔谈》观点,并加以补充。俞平伯持谏玄宗幸蜀说。他赞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说法。魏兴南、胡立三认为是痛斥当时四川的反动统治者。詹瑛、屈守元、王启兴等人持送友人入蜀说。詹瑛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或咸阳送王炎入蜀所作。安旗认为李白“借蜀道之艰险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朱德慈认为,《蜀道难》的“主旨是借蜀道之难,寄牢落之意,反映当时的世态炎凉,揭示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鲜述文、赵德润持忧心国事说。鲜述文认为,《蜀道难》具体写了“蜀道之难和西蜀可能产生割据的隐忧。”赵德润认为,“诗人对强盛的危机四伏的大唐帝国表示痛彻肺腑的忧虑和关切。”姜光斗、罗伏龙等人持隐喻政治黑暗说。他们认为,“《蜀道难》是隐喻玄宗后期李林甫专权时政治的黑暗、仕途的艰险的。”《蜀道难》“反映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华钟彦的理解是“李白当时以居高身危的处境,描写难于蜀道的仕途,表达急流通退的思想情感”。
关于艺术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比兴言志。俞平伯认为“无论山川险恶,禽兽吃人,都只是比喻。”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即事名篇,别无寓意。王拾遗认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寄托或寓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