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注释】 1.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宋永嘉中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 2.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 3.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世族。成古丘:是说这些人都已死去,只留下了他们的古坟。 4.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名。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5.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一水:一作二水。 6.“总为”句: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今译 古时候 在这高高的凤凰台上 曾有美丽的凤凰遨游; 如今, 凤凰高飞远去, 只有凤台依旧 只有江水空流。 当年吴王宫中的花草呀, 早已埋入深深的幽径, 当年晋代的世族名人呀, 也早已变成古丘。 连绵排列的三座青山, 在青霄云外时隐时现,飘荡浮游, 浩荡的长江水呀,一分为二 被那座落在江水中的白鹭洲。 那遥远的帝京长安呵, 望也望不见, 太阳被浮云遮得 风雨不透。 唉!这怎能不使人 平添忧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七律当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而离开长安、漫游金陵时所作。 诗中提到了许多地名。凤凰台,故址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只鸟飞集山间,它们的羽毛呈五色,状如孔雀,鸣声和谐,众鸟翔附,时人以为传说中的凤凰来临,便在山上修了凤凰台。山也因此得名。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建业(即唐金陵城),造有宫殿。这里指遗址。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于建康(唐金陵城)。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以有三峰得名。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正好把长江一分为二。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后世江流西移,洲与陆地连接成一片。 诗的前两联借登凤凰台吊古而生发感慨,指出历代的繁华胜景和王公贵族的富贵荣华都已无影无踪。后两联在描绘登高所见的开阔景象时,想到皇帝不明、奸佞当道,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忧愤心情,表示了对“浮云蔽日”的权奸的痛恨。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二句,现在常被引用,说明封建旧王朝已被历史埋葬、成为陈迹的情形。“三山半落青天外”二句,描写登高远眺金陵西郊时所见的壮丽图景。“半落”将三山被白云遮蔽、若隐若现的情形刻画得恰到好处。这二句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情景交融,饶有余味;今昔对比,不胜感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律诗作于何年,已不可考。据其意境看来,当写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漫游金陵之时。 首联所言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江南通志》载:“ (南朝)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凤凰翔集,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飞来五色鸟,自名为凤凰。千秋不一见,见者国祚昌。” (明·王世贞《钦鸟行》但现在诗人所见是“凤去台空”, 祥鸟不见,废墟残留。金陵本是六朝故都所在,而今若此,点明六朝已被历史淘汰。“江自流”,唯有那大自然的长江,奔流不息。起句咏史抒怀,对句“凤去台空”,近景所见,“江自流”,此为远景,俯瞰所现。未写登台人,而诗人自在景中。两句之中“凤”字三用,“台”字两出,叠字成章,毫无重复堆砌之嫌,而有音节流转明快之感。 颔联承上写来。吴宫,指三国时吴国王宫。孙权曾建太初宫,方三百丈。孙皓曾建昭明宫,方五百丈。大开园囿,穷极奢巧。可是那长满奇花异草的吴宫,现已湮没为幽僻的小路。晋代衣冠,指晋之豪门世族,如王导、谢安之流。《晋书》载:“琅琊王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时王谢衣冠之族甚威。”如今,那些“风流人物”的陵墓,已成了一片荒丘。诗人咏史,沧桑易世,由吴而晋,通过“埋幽径”“成古丘”具体景物的描写,使感叹古今兴亡这一抽象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使人睹物而深省。 颈联由凭吊怀古而转写诗人眺望风光,境界宏阔,气象壮丽。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其山孤绝,有三峰并列,故曰三山。“半落青天外”,本指远山一半被烟霭所掩。正如陆游《入蜀记》所言:“三山,自石头 (金陵城) 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而李白着一“落”字,将静止之山飞动,既切景而又极富神韵。“二水”,指秦淮河流至南京,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沙洲横卧二水之间,又为静中有动。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相映成趣,可谓匠心独运,堪称千古绝唱。 尾联作结。“浮云蔽日”,典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以浮云喻奸佞,以日喻君王。此句指出奸权当道,遮蔽了君王视听。可谓寄意深婉。联系开篇四句,六朝、吴,晋之灭亡,皆因君昏臣奸所致,而今帝王正为“浮云”所蔽,国运堪哀,忧国之心,朗然裸呈。又使前两联咏史,落在意为唐帝镜鉴的实处。可谓照应缜密。长安,为帝都所在,以喻朝廷。而“不见”,暗合诗题的“登”字,也写出了作者被排挤在外的处境。“愁”字,既有担心社稷安危之虑,也含报国无门,无法“济苍生”之怨。意蕴深长,耐人回味。 李白很称道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一诗,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句,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李白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观其二诗,从用韵来说,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云:“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就其内容而言,同写一“愁”,但内涵则有深浅宏隘之别。故高步瀛先生《唐宋诗举要》说,此诗虽不及崔诗之超妙,但结句用意却略胜一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