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一生爱好月亮,尤钟情故乡的峨眉山月。直到他逝世前三年,从流放夜郎途中回到江夏(今湖北武昌),蜀僧晏要去长安,李白还写“峨眉山月歌”为他送行,并祝愿“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从此地出发,即将开始“辞亲去国,仗剑远游”的生活了。秋月半轮,好像流泻在平羌江中,更加美丽可爱。“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首句强调的是“秋”,次句强调的是“流”。秋,天高、气爽、风清、月朗,无不给人以愉悦和恬适。而月照影流(实际流的是滔滔江水),变静为动,这样,峨眉山上,平羌江中,半轮秋月,上下辉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浅的词语,写出了不平浅的意境。 全诗四句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而组织精巧,意境幽邃,丝毫没有堆砌的痕迹,足见李白绝句神韵清绝的一面。妙造自然,不尚雕饰,是此诗长处,从而达到“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金献之语)。这是由于地名本身清雅,而且地名的变易,也显示着诗人的行程;看似叙事,却也展示出景,蕴含着情,因此便有“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 (赵翼语)之感,而“殊不厌重”了。 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这首诗,当是作者坐船经三峡出四川远游时之作。诗里还写到思念友人,王琦没有注,这个友人也无可考。 首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写诗时,月亮只有半轮,是上弦或下弦月,时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下联:“夜发清溪向三峡,恩君不见下渝州。”他是从犍为县的清溪驿出发,坐船经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庆。从重庆经三峡出四川。三峡,说法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对这首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懋《艺圃撷余》称:“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里称李白这首诗为“绝唱”,即认为是很难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绝唱表现在哪里?这里认为“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传达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里讲的在巴东三峡时,就是这首诗里写的情景。西看明月忆峨眉,就是这首诗里写的峨眉山月照着他坐船从青衣江到重庆去。写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与人万里长相随”。那时他不光是“西看明月忆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离开清溪驿向三峡去时,也在怀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着他。写峨眉山月在伴着他,正显出他对峨眉的怀念,这就是传出了他的神情。这种神情,也是他在离开故乡远行时,表达出他对故乡怀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诗里写了四川的五个地名,在这里正透露出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写得又那么含蓄。再说用了五个地名,写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写得非常自然,没有一点堆砌地名的痕迹,随着行动的进展,自然说出这五个地名来,这就是“随分自佳”。其实这首诗的妙处,还在表达了他对四川恋恋不舍的感情,他对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才写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种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来,写得那样自然而可传体味,才能运用五个地名而一点没有堆砌地名的痕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