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煜《浪淘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煜《浪淘沙》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煜《浪淘沙》李 煜
李 煜 帘外雨潺潺①。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④。独自莫凭栏⑤。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凭栏远眺图 孙雪泥 注释 ①潺潺:细雨淅沥的声音。②阑珊:凋残的样子。③罗衾:丝绸的锦被。不耐:经不住。④一晌:一会儿,很短的时间。⑤凭栏:倚着栏杆(远眺)。 鉴赏 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其擅长作词。李煜的性格本来就不适合作政治家,而南唐的军事力量也根本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所以他二十五岁当了国君以后,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苟安于一隅之地。当他三十九岁时,南唐终于被宋所灭,已经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开始了半是俘虏、半是寓公的生活,过了两年多被宋太宗用毒药杀死。 《浪淘沙》是一首哀曲,相传是李后主的绝笔。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含思凄婉,未几下世矣。”此词意显言深,情辞凄切,以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表现他思念故国的哀痛心情。 首句看似写景,却是抒情,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作者,他觉得春天即将消逝,这丝绸的被子已经抵御不了春寒的袭击! 正是梦醒,他才留恋梦中的一切,而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客”(俘虏)的身份,也只有在梦里还能留恋片刻的欢娱。上阕是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醒,下面才写梦中,之前所闻、所想、所感都写在梦醒之后,也是很富有创造性的。一个“寒”字,蕴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虽然在这雨夜里身体经受不住外面的寒冷,但是更让人寒的是梦醒后堆积在心头的悲凉。“贪欢”是对梦境的向往,更是对往日生活的依恋。“梦里不知身是客”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话说得平常,有些自嘲的味道,然而语意惨然,令人不忍卒读。 下阕,撇开了春夜的黯然自伤,转到白日的寂寞遭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全词的中心。金陵城破,被押北上,那是亡国,是江山易主,再想回去已不太可能,所以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无可奈何的苦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痛苦和悔恨。也许是这种家亡国恨的“伤别”,才使得宋太宗如此不放心,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是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是表达对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感叹。而“天上人间”也是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差别……无限凄苦之情,欲吐还休,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这首词形象鲜明,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的形象。“流水落花”“天上人间”等都是最好的形象比喻。语言高度概括。在后主的笔下,寥寥数字,便概括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离愁别恨,让人不忍卒读,心生悲寒。当然对李煜词的思想境界给予过高评价是不恰当的,然而只注意他南唐故主的身份,忘记他是个多愁善感的杰出词人,或者对他伤感情绪较浓的词加以贬低也是不恰当的,他在政治上是亡国之主,然而在词中却不失为南唐之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对李煜在词史上的开创性地位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朱铭) 集评 明《李攀龙:“结句‘春去也’,悲悼万状。”(《草堂诗馀隽》卷二) 清《郭麐:“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至深。李后主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灵芬馆词话》卷二) 清《周济选、谭献评:“雄奇幽怨,乃兼二难。后起稼轩,稍伧父矣。”(《词辨》卷二) 清《陈廷焯:“结得怨惋,尤妙在神不外散,而有流动之致。”(《词则《大雅集》卷一) 清《陈锐:“古诗‘行行重行行’,寻常白话耳。赵宋人诗亦说白话,能有此气骨否? 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寻常白话耳。金元人词亦说白话,能有此缠绵否?”(《袌碧斋词话》) 浪淘沙 李 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①。秋风庭院藓侵阶②。一任珠帘闲不卷③,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④。壮气蒿莱⑤。晚凉天净月华开⑥。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⑦。 注释 ①排:排遣。②藓:苔藓。侵:侵袭、蔓延。③一任:随意,随便。④“金锁”一句:句中包含两个典故,一出典于《晋书《王濬传》:“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攻打吴国。吴人以铁锁暗置江中以拒敌。另一典故出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七○引《金陵图》:“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两个典故皆用来寓指南唐政权的倾覆。⑤蒿、莱:皆为野外的杂草。这句是讲词人的壮志全部消耗在杂草之中,即意志已经彻底消沉。⑥月华:月光。⑦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 鉴赏 词作于976—978年间,即李煜被俘囚在汴京时。与李煜其他的词有所不同,这首词是完全站在一个亡国之君的立场上,抒发他的悲痛。李煜在写词时,虽是情真意切,但往往忘记自己帝王的身份,所以,宋太宗就曾嘲笑他:“好一个翰林学士!”他习惯借喻和寄托景物,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当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之后,思想得到了升华,作词的情调也发生了变化。 此词一开头就直白叙述,总领全词。回思往事,只堪悲哀,对着当前的景物,难以排遣。现在的生活又如何呢?“秋风庭院藓侵阶”是外面的景象,“一任珠帘闲不卷”是屋内的景象。宋王铚《墨记》卷上,写李煜住处,“一老卒守门”,“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他被监禁,不能与外人接触,所以没有人上门。词里就婉转写出这种没人上门的生活。囚禁的生活,囚徒的寂寞,是何等难堪! “终日谁来”就是对现在状态的描写,写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凄惨叹息,叫人不忍卒读! 下阕回想往事,“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金锁是铁链锁。《晋书《王濬传》:“吴人与江险碛(水中沙石)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濬乃作大筏数十”,“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这是借三国吴以铁锁链来抗拒晋军的失败来指南唐抗拒宋师的失败。《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煜初闻朝廷作浮梁,语其臣张洎。洎对曰:‘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为儿戏耳。’”可见三国时的吴还作铁锁链来横江抵抗晋军东下,南唐却连这点努力也没有做。“壮气蒿莱”有两层意思,一指金陵的王气消失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城,在南京,指南京)二指抗拒宋军的壮志消失了。宋陈彭年《江南别录》:“兵初起,议者以京口(今江苏镇江)要害,当得良将。侍卫厢虞侯刘澄,旧事藩邸,后主尤信任之,乃擢为润州(即镇江)留后。”然而刘澄到润州,就投降了。宋史温《钓矶立谈》称后主派卫殿卿陈大雅突围去洪州(今江西南昌),令朱令赟出军相救,“大雅驰还台城(指南京)。辛勤冒矢石,才得潜人,君臣相持,喑呜泣下。大雅曰:令赟军必无成。’于是使(陈)乔草降表焉。”当时也无抵抗宋军的壮志,壮志已经付给草野了,只有忍辱投降。写到这,李后主笔锋一转,写到“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秋叶凉风,扫净一片乌云。天空如洗,净出一片月光,也使得孤独者胸襟开阔,诗意盎然,产生美好联想:玲珑的秋月,照在我的玲珑楼上,然后也把她们的倒影,沉映在那荡漾的秦淮河里了吧!然而鲜明的图景终究是幻非真,仿佛是有梦夜回,繁华成幻,梦境成空,比上阕的“终日谁来”更叫人神伤。 李后主的身世,以及他无人能比的艺术才华,加上那黯然神伤的伤痛,令此小词独具味道,令人低回不已! (朱铭) 集评 清《陈廷焯:“起五字凄婉,却来得突兀,故妙。凄恻之词而笔力精健,古今词人谁不低首?”(《云韶集》卷一) 骊山避暑图 【清】袁江 首都博物馆藏 链接 南京的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久负盛名的风景胜地。其源有二,东源出句容县华山,向南流;南源出溧水县东庐山,向北流。二源会合于方山,向西流经南京城内,北入长江。相传秦始皇曾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山脉之长垅,掘流入江,以破坏金陵的王气,于是此河遂名曰秦淮。秦淮河是六朝金粉之地,是南京繁华的历史见证,所以许多咏怀南京的诗歌都会以此入诗,借此抒发家国兴亡、历史沧桑之感。著名的作品有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及本词。 李煜《浪淘沙》《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沈埋,壮气蒿莱。②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①《草堂诗馀续集》调下题作《感念》。《古今词统》调下又题《在汴京念秣陵作》。②金锁:门镂。王逸《楚辞章句》:“琐,门镂也,文如连琐。”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金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裴骃 《集解》引《越绝书》:“阖庐冢在吴县昌门外,……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盘郢鱼肠之剑在焉。”这里借古事说自己亡国的痛苦。壮气:俞平伯云:“与上‘金剑’连,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唐宋词选释》) 【译文】 往事真让人悲哀,对景也难于排遣:秋风吹进庭院,苔藓渐渐满阶前。珠帘卷都不卷,从早到晚有谁来? 以前的殿宇荒寂,已被尘封土埋,当年的壮气也已没入蓬蒿。秋夜晴空,月光如洗。想起玉楼瑶殿月影,如今空照着秦淮。 【集评】 明·沈际飞: “此在汴京念秣陵事作,读不忍竟。”(《草堂诗馀续集》)又云:“‘终日谁来’四字惨。”(《南唐二主词汇笺》引) 近代·俞陛云:“藓阶帘静,凄寂等于长门。‘金锁’二句,有铁锁沈江、王气黯然之慨。回首秦淮,宜其凄咽。唐人〔浪淘沙〕本七言断句,至后主始制二段,每段尚存七言诗二句,盖因旧曲名,别创新声也。原注谓:此词昔已散佚,乃自池州夏氏家藏传播者。”(《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起首开门见山,一语道破。一个昔日的天子今为阶下囚,今昔相比,天上地下,怎能不“往事堪哀”“对景难排”?着一“只”字,既说明独一无二,又说明无可奈何。仅九个字即总括全篇。“秋风庭院藓侵阶”正是难排之景。秋风萧萧、苔藓满阶,荒凉无人,怎比得当年““凤阁龙楼连霄汉”、“春殿嫔娥鱼贯列。”如是凄清,怎怪他哀思弥切!这就是李煜被虏入汴后的生活写照。过片,回顾过去,自叹当年的殿宇荒凉、意气销尽。秋夜晴空,月华如水,“因月生感,怅望无极”。结句比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激越不足,但哀痛过之,活画出失国之后的惨淡孤寂。不失为一首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佳作。 李煜《浪淘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2。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3。别时容易见时难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5。 李煜《浪淘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③别时容易见时难。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⑤ 【注释】 ①《草堂诗馀》、《词的》、《古今诗馀醉》调下题作《怀旧》,《啸馀谱》调下题作《春暮怀旧》。②潺潺(chan蝉):本水流貌。这里形容细雨声。阑珊:一作“将阑”,雕落、衰残。③莫:又作暮(见玄览斋本《花间集》、《全唐诗·附词》)。俞平伯先生认为“下片从‘凭栏’生出,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下,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唐宋词选释》) ④别时容易见时难:《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⑤天上人间:极言相隔遥远、难于相见。张泌〔浣溪沙〕:“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故有春归何处之意。 【译文】 帘外春雨潺潺不断,春意寂寞凋残。薄薄的被子挡不住五更的轻寒。睡梦中不知自己已是俘囚,兀自贪恋着片时之欢。独自莫依偎栏杆,早已看不到故国的万里江山。分别时容易,(如今被俘)再见时难。水流花落,春光已逝,一切都消逝得那么遥远,如同天上之于人间。 【集评】 宋·蔡絛:“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西清诗话》) 明·李攀龙:“结云‘春去也’,悲悼万状,为之泪不收久许。”(《草堂诗馀隽》卷) 明·沈际飞:“‘梦觉语妙,那知半生富贵,醒亦是梦耶?末句,可言不可言,伤哉。’”(《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花归而人不归,寓感良深,若作‘春去也’便犯春意句。”(《古今词统》卷七) 清·郭麐:“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李后主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南唐二主词汇笺》引) 清·谭献:“雄奇幽怨,乃兼二难,后起稼轩,稍伧父矣。”(谭评《词辨》卷二) 清·陈锐:“古诗‘行行重行行’寻常白话耳;赵宋人诗亦说白话,能有此气骨否?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寻常白话耳;金元人词亦说白话,能有此缠绵否?”(《袌碧斋词话》) 清·吴瑞荣:“此词略摹失路焚巢之象,令人欲碎唾壶。此间甚乐,较蜀主似为有情。”(《唐诗笺要》后集卷八) 清·王闿运:“高妙超脱,一往情深。”(《湘绮楼词选》) 近代·王国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人间词话》) 【总案】 此系后主降宋后之绝笔,宛转凄惨,托为别情,实则故国之思,充满哀伤。上阕倒叙,先梦觉而后梦中。起句写身陷异国、五更梦回,寒雨潺潺,罗衾似铁。“梦里”二句以“客身”暗示被囚,毫无自由,只能梦中寻绎往事、欢娱片刻,故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一笔,欲登楼眺望故国,希求慰藉;又警戒自己“独自莫凭栏”,何者?盖因凭栏而见无限江山,恐怕引起无限伤心,这是词人多次“凭栏”的切身感受。其〔虞美人〕“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正可作为注脚,所谓景色一如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复当年。进而表达出故国难归、往事难寻的情思。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属悲哀已极之词。“别时”句既说往昔又喻今后,自知相见无期、又不久人世。“流水”二句承上以比“见时难”,强调归去之无望。流水、落花、春去皆去而不可复返,就时间而言者也;天上、人间既指春,又兼指人,就空间而言者也。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四者并合作结,又喻希望彻底破灭,肝肠欲裂,遗恨千古,诚然“亡国之音哀以思”者。总之,全词以景写起,由景而情,梦境与现实、欢娱与哀愁交织,结尾以天上人间比况相见实难,是绝望的哀叹,具有无比感人的力量。 李煜《浪淘沙》李煜《浪淘沙》
今译 帘外雨声 如泉声潺潺, 春意凋残。 薄薄的被子 耐不住 五更的严寒。 唉!梦里不知 自己已是囚客, 尚兀自贪恋 那片刻之欢。 独自不要去 登高倚栏, 哪儿还有故国的 万里江山? 与故土相别容易, 再见时真难。 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 春天已是如此的 遥远, 永隔天上 与人间。 李煜《浪淘沙》《浪淘沙》·李煜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关于这首词,蔡绦《西清诗话》云: “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故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 ‘帘外雨潺潺’云云,念思凄惋,未几下世。”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又据《乐府纪闻》云: “后主归宋后……每怀故国,词调愈工,其赋《浪淘沙》有云: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旧臣闻之,有泣下者。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据上所述,这首词当为李煜辞世前不久所作,是他后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用倒叙手法,由醒后听雨声、伤春逝、感春寒写起,追写梦中贪欢情状。潺(chan)潺,形容下雨声。罗衾,丝绸做的被子。不耐,禁受不住。“五更寒”的“寒”字,为全词定下了凄冷的基调。以一颗伤情滴血的心,重温昔日欢乐的旧梦,缅怀他逝去的既往,倾诉出平日里难以明言的悲痛。下片则宕开梦境,转写眼前情事,从凭阑生出,点出故国之思。“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词人警醒自己:不要独自凭阑眺望,因为远望故国山河难觅,只能加深悲痛!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不仅在事态上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现”。由于作者独特的经历,感情的跌宕,抒情的率真而无娇饰,使这首词倾吐真切,含蕴深沉,在显示本色美方面,达到了极至,因而深得历代名家的赞赏。陈锐云: “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寻常白话耳;金元人亦说白话,能有此缠绵否?” “古诗‘行行重行行’寻常白话耳;赵宋人亦话白话,能有此气骨否?”(《袌碧斋词话》)郭麔《南唐二主词汇笺》引云: “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李后主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所以独绝也。”沈际飞云:“‘梦觉’语妙,那知半生富贵,醒亦是梦耶?末句,可言不可言,伤哉。”(《草堂诗余正集》卷一)王国维云: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人上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耶?” (《人间词话》)王闿运则认为这首词“高妙超脱,一往情深。” (《湘绮楼词选》)从这首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示出了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哀惋凄苦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哀伤感人的悲歌,是一曲悲愤词的绝唱! 李煜《浪淘沙》《浪淘沙》·李煜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琐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首词昔已散佚,录自池州夏氏家藏。据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云:“此在汴京念秣陵事作,读不忍竟。” 词作抒写作者入宋后怀念故国的“哀”痛心情。首句“往事只堪哀”统提全篇。上片写日间的“哀”痛,风景撩人,而珠帘不卷,无谁告语,“‘终日谁来’四字惨”(沈际飞《南唐二主词汇笺》引)。“藓阶帘静,凄寂等于长门” (俞陛云《南唐二主词集述评》)。下片写天净月白,联想起秦淮河畔的楼殿,影入河中,一切繁华皆已成空,是夜晚的“堪哀”。“金锁”二句,有铁锁沉江王气黯然之慨。“回首秦淮,宜其凄咽” (俞陛云语)。“日夜并举,用突出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 (詹安泰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