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清照《鹧鸪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清照《鹧鸪天》

《鹧鸪天》·李清照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是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所作。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作者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唐宋词之《李清照《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李清照《鹧鸪天》

李清照《鹧鸪天》李清照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暗淡”句:宋陈景沂《全芳备祖《桂花门》引《尔雅》:“梫木,桂树也,一名木犀。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花者能子,丛生岩岭间。”②情疏迹远:谓人迹稀少。③“骚人”二句:屈原《离骚》多载草木名,却未提及桂花,词人认为这是一件憾事。可煞,可是,太过。

桂树图 【明】 刘度 四川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全词题咏“桂花”,作者还以花喻人,吐露出自己的人格志趣。

花卉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开篇作者即从花色入笔。“暗淡轻黄体性柔”是描写桂花的色泽形貌,作为一种花,光泽“暗淡”,色调“轻黄”,应是平凡逊色,难以引起人的注意,但是作者却偏偏对其欣赏喜爱,桂花虽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芍药的妩媚袅娜,但是它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淡雅、柔和,而且还有“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性格。“情疏迹远只香留”暗示出桂树多生于僻远之处,不喜热闹,而是静守着淡漠。宋之问《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李白《咏桂》也云:“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可见,人虽“情疏迹远”,桂花却芬芳如故,不为谁而改变,不因谁而愁苦。作者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桂花全部的风神与品质:花色淡雅,性体柔美,芳香馥郁,高洁潇洒,可谓妙笔生花。

桂花如此怡人,作者不由生发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感叹,词人以为,浅碧、轻红固然在诸色中堪妙,然而对于桂花来说,这些色泽却是不必的,因为它无须妆扮已经是“花中第一流了”,它的恬淡、素雅,毫不减少它的风采,而恰是它独特的神韵。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紧承上一片的意思而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一年之中,名花众多,竞相开放,五彩缤纷。然而在某一个时节,总有一种花占尽春光,独登花魁,桂花可能在名气上稍逊梅、菊、牡丹,但在秋天它却能摇曳生辉。梅花是春的使者,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在秋季,它却无缘争美,因此“梅定妒”是必然了;菊花,虽也在深秋绽放,而且清秀雅致,幽香怡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它不觉也相形见绌,所以八月飘香的桂花自然是“画阑开处冠中秋”了。李贺也曾云“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可见中秋的桂树,众莫能比,难怪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赞美:“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原属玉堂仙。”杨万里《咏桂》中感慨:“不是人间种,移从月窟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作者正沉浸在“桂华秋皎洁”(唐张九龄《感遇》)的美妙中,忽而笔锋一转,又生发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的遗憾。“骚人”指屈原,他的《离骚》上多载花草之名,而独不着桂花。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一致,皆以屈原不于《离骚》中提及桂花为憾事,这就又从侧面烘托出了词人对桂花的极力推崇和喜爱,对其不“入流”的不平。

全词都是在咏桂花,而且作者赋予桂花很高的地位和评价,“自是花中第一流”“画阑开处冠中秋”,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作者还是有所指的。开篇作者就把桂花置于“情疏迹远”的偏僻之地,与人隔开了一定距离;接着作者又引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何须”二字就说明世人对“浅碧轻红色”格外追求,而无意留心淡雅的桂花;后来作者又写到“梅花妒,菊花羞”极似人情世态,最后她以非凡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处处为桂花鸣不平,最终为桂花“正”了“名”。其实桂花正是词人的写照,为花正名,即是为自己正“名”,大概作者也像桂花一样:朴实淡雅、高洁傲岸,而不为世人理解;满腹才华、诗词一流,却不被世人赏识吧。(张雅莉)


李清照《鹧鸪天》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清照《鹧鸪天》

《鹧鸪天》·李清照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鹧鸪天》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是词人日常生活中平静的一天的真实写照。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描写中,透露出词人内心不可忘怀的苦闷。词人借深秋季节景物的叙写,抒发了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感伤情怀,将写景、叙事、怀古,有机结合,表达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寂寞伤时、度日如年的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字仲宣)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