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清照《永遇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
李清照 元 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①,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③。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④,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⑤。铺翠冠儿⑥,撚金雪柳⑦,簇带争济楚⑧。如今憔悴,风鬟霜鬓⑨,怕见夜间出去⑩。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两句: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如同熔化的金属一样灿烂。璧,一种圆形玉器。②吹梅笛怨:《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③次第:接着,转眼。④中州:河南地处九州中部,故称,此处专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⑤三五:即十五,此处专指正月十五。⑥铺翠冠儿:饰有翡翠羽毛的帽子。吴自牧《梦粱录》:“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且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⑦撚金雪柳:宋代的女子专为欢度元宵所戴的饰头之物。雪柳,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的柳状装饰物,插在髻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续骫骳说》:“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前人或于歌词中道之。 ……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⑧簇带:宋时口语,插戴得很繁盛。簇,丛聚。带,同“戴”。济楚:齐楚。宋时口语,妆束整洁、漂亮的样子。⑨风鬟霜鬓:发已乱,鬓已白,晚年之形象。⑩怕见:宋时口语,犹言怕得、懒得。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载,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此词一般认为作于绍兴九年(1139),此时词人56岁。全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流露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今昔之别的深深感伤。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两句是日暮时的景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璧”二字,给元宵节涂上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黄金,幻化成一片璀璨;天上的圆月,被暮云围拢,透露出璧玉般的脸。这两句对仗工整,辞采流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笔调萧瑟,语意陡转,使词间充斥了黯淡与沉郁,词人刚置身于元宵节的气氛中,却又生发出一声痛苦的长叹,“人”字一语双关,既是词人自指,又指代赵明诚。南渡之后,李清照离乡背井,漂泊辗转,本来还有丈夫的陪伴,不料他也溘然长逝,剩下她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这一句“人在何处”既是对丈夫的呼唤,又是对自己的痛惜。又值元宵佳节,却已是山河沦陷,故乡难回,只能客居他乡,惆怅憔悴,况且无丈夫的陪伴,教她如何享受这个人月两圆的盛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早春之景:日暮时分,烟霭沉沉,笼罩柳树,给它披上了一身凝重。不知谁家,吹起了芦笛,绵绵的《梅花落》是那样得哀怨、凄厉,一“浓”、一“愁”,使词的色调更加凄寒。春本是生机盎然,而此刻作者竟问春意有几许,好似在说春意尚浅,其实这是作者心语的流露,已成漂泊况客,自然无心欣赏这个春天的意趣了,“知几许”犹言“不知”也。 江南的元宵节,与北方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显然不同,寒意已去,已值“融和天气”,本应欣慰,作者又带出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也许这是江南春天的表征,阴晴未定,但是更深处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人生也是阴晴未定,有太多的不如意,自己本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却要遭受无尽的辛酸与折磨,想至此,她已经消受不起元宵的盛景了,于是词人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请自己的“酒朋诗侣”,独守独居。这几句虽平淡,却折射出词人饱经忧患后几近漠然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悲苦给她的内心划上了深深的伤痕,难以抚平,挥之不去。 下阕作者转入对往昔元宵节的回忆中。“中州盛日”六句作者铺叙当年佳节的盛景,那时正是汴京升平繁盛的时代,闺中的女子有足够的时间闲暇游乐,而大家不约而同对元宵最看重。那天晚上,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翡翠羽毛的时兴帽子,插上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妆扮得漂亮齐整,前去游乐。“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穿戴打扮,她们每人都是鲜丽夺目、光艳四射,既切合青春少女爱美的特点,体现了那时她们的欣喜欢愉,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此六句,笔调轻松,色彩明丽,满是自豪和快意。 其实作者并没有用夸张之笔,北宋汴京城的元宵节的确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绿,帘中一位,乃御座……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难怪赵鼎有词云:“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鹧鸪天》)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腾早已化作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才是她此时真实的情状,饱尝了国破家败、夫亡亲逝之痛,词人由“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变为“风鬟霜鬓”的老妪,她的韶华蕣颜已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消散、逝去。人老了,心也倦了,外面的热闹繁华再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懒得夜间出去。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便是她的回答,这使全词波澜又生,词人是眷恋元宵佳节的,但是而今的元宵节会勾起她物是人非、今衰昔盛之痛,又是月圆的佳节,她却只能在隔帘笑声中聊温旧梦,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伤,惹人感叹。 作者紧紧扣住“元宵”这个主题,在追忆中展现了今昔的巨变,打上了鲜明的南渡烙印。这个元宵节天气融和,明月如璧,但是词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辛酸,已经没有兴致体会其中的真意。全词语言凝练,格调沉郁,借元宵节唱出了一曲家国兴亡、物是人非的挽歌,摄人心魄。(张雅莉) 集评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至于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节序》) 清《谢章铤:“若夫学士微云,郎中三影,尚书红杏之篇,处士春草之什,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链接 繁荣的北宋都城与街巷制的形成。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出现了“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繁荣局面。在经济繁荣的催生下,开放的街巷制逐渐形成。北宋的汴梁改变了隋唐时代用围墙包绕里坊和市场的旧制,把内城划分为八厢一百二十一坊,外城划分为九厢十四坊。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方格网,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店铺、作坊均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体自北宋开始而沿袭下来。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汴梁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位于可通漕运的城东南区,通往辽、金的城东北区和通往洛阳的城西区,这些地方人烟稠密,屋舍鳞次,有不少二至三层的酒楼、店肆等建筑。 宋都汴京“三重城墙”的都城模式。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并正式命名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开封城自后周世宗开始扩建以后,即形成了“三重城墙”的模式。所谓“三重城墙”是指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都挖有环绕城墙的护城河。罗城处于最外围,又称“新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周长十九公里,南有五门,东、北各四门,西五门,城门均设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和敌楼。内城又称“旧城”,主要用于布置衙署、寺观、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周长九公里,四面各三门。宫城又称“大内”,南面有三门,其余各面有一门,宫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中即为皇室所居的宫殿。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成为金、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李清照《永遇乐》《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①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②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③捻金雪柳,④簇带争济楚。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吹梅笛怨:笛中有落梅花曲。②中州:通常指河南省,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③铺翠冠儿:装饰着翡翠的帽子。④捻金:以金线捻丝。雪柳:绢或纸做的花。捻金雪柳是宋时元宵节妇女应时的装饰。⑤簇带:簇,丛聚;带,通“戴”。即头上插戴很多装饰物。济楚:齐整、漂亮。⑥怕见:犹言懒得。 【译文】 落日灿灿象熔化的黄金,暮云连成半天白璧,如今我身在何处?杨柳染上一层浓烟,笛奏《梅花落》声声出怨,谁知春意有多深?正当元宵佳节,风和日暖天气,可难道,接着就不会有风雨来临?驾着宝马香车,前来邀请我同游,我却谢绝了这些酒朋诗侣。汴京繁华的日子,闺中女子多闲暇,还记得人们特别看重正月十五。翡翠羽毛镶衬的帽子,金线捻丝编成的雪柳,一个比一个穿戴得漂亮齐整。如今我容颜憔悴,发髻似风蓬,霜雪染两鬓,懒得夜间出门去。还不如到帘子背后,听听街上游人说笑的声音。(平慧善译) 【集评】 宋·张端义:“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 ‘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贵耳集》卷上)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若律以词家调度,则皆未然。岂如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至如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卷下) 宋·刘辰翁:“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须溪词》卷二《永遇乐·序》) 清·谢章铤:“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器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近代·吴梅:“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词学通论》) 【总案】 本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时作。词咏元宵,诚如张炎所说,一般咏节序的作品,大多难免率俗,应时纳祜,缺少真情。而此词却能别开生面,作品将主人公对今日元宵之畏与昔日元宵之乐两种感受对照来写,融入了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恨、沦落之苦和暮年之悲,如诉如泣,感人至深。后来后来爱国词人刘辰翁诵此词,还为之涕下,可以想见其强烈的感染力。词首句以造句工致精警为人激赏,然通篇都以平常语甚至方言俗语入调,使其词显得自然生动。词学家吴梅对此词曾有讥评,以其过于质率,殊少沉痛语。然以俗为雅,直抒胸臆,不得尽以为非。 李清照《永遇乐》《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1,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李清照《永遇乐》《永遇乐》·李清照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咏元宵节词立意新颖,作者以今昔元宵不同情景的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片写眼前景、身边事。下片转入对昔日中州元宵闺门情事的回忆。结尾又转入对现实境况的描写。这样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造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在上片描写今日元宵时又注重到人我对照、丽景与衰景相映的手法,这都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在语言方面,作者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的语言风格。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此词道: “……‘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皆平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可谓知音者。 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永遇乐》
今译 灿烂的落日,象是正在熔化的黄金, 暮色中的云霞,象是联缀的美玉, 而我心中的人儿,却不知在哪里。 柳色在烟霭的渲染中更显得茂密, 远近飘拂着传达梅花哀怨的笛曲, 春意是何等地浓郁。 此时正是元宵佳节, 更兼是风和日暖的天气, 此情此景,心中岂能没有风雨? 谢绝了来接我的宝马香车, 谢绝了邀我同游的酒朋诗侣。 记得当年在未沦陷的故都, 闺门中多有闲暇, 又特别重视正月十五。 我头戴着翠玉冠儿, 点缀着叫做“雪柳”的饰物, 打扮得楚楚动人、令人羡慕。 如今已人老珠黄, 环鬓间如染着一层风雾, 只怕是,大门儿也难出。 还不如,在门帘儿底下, 听别人笑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