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栽培史history of plum growing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中国栽培的古老果树之一。早在周代以前已驯化栽培,在历史的早期即被视为珍贵的果品。
李在中国分布很广,北起吉林省,南至广东省都有栽培(见图)。在长期栽培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先后形成了一些李的名产区,其中以浙江嘉兴最有代表性。据说远在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嘉兴就生产品质优良的李品种“槜李”,因而地以果名,嘉兴又名槜李。


广西贵县出土汉代李核


中国古代栽培的李基本上都是原产中国的中国李。早在公元前,即已培育成不同的品种,其中已有无核的品种。晋代的《广志》中著录有李的品种15个,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某些品种有离核的特点。北宋时,仅洛阳一地栽培的李品种即达27个。到了明代,李的品种近百个,不同品种间的果实大小、形状、色泽、成熟期等差异颇大;果核也有离核、无核与合核(即粘核)之别。有些古代的李品种至今仍有栽培,槜李就是突出的一例。槜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代的《嘉禾百咏》。嘉兴人王逢辰撰写《槜李谱》,专门介绍槜李的栽培历史、品种特征、栽培管理等,内容精湛翔实。现在福建省栽培的名贵果树——中国李的变种“柰”,果实桃形、肉厚核小、香味浓郁,在福建省栽培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绍熙三年(1192)福建《莆阳志》中已见著录。
古代繁殖李的方法主要有分株与嫁接。分株繁殖的具体做法是,先将根蘖挖出,植于苗圃中培养,待长大一些再定植;或于根蘖长出后,用石压之,待三四年后,枝叶长茂,于农历腊月间带土移栽。此外,清代文献中还提到可以掘取李树根,截成长6~9厘米,畦种繁殖。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根插。嫁接繁殖在宋代的文献中已见记载。嫁接时间为春季或秋分后。所用砧木有桃、杏、本砧或梅。古人称用桃或梅作砧木者,嫁接易成活,树寿长,耐肥,所结李“红而甘”;用本砧嫁接槜李,所结果实风味较差。这些经验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的研究吻合,值得进行验证。关于李的实生繁殖,古籍中也曾提及。具体方法是在果实成熟时,连同果肉播种,次年带土移栽。在汉代,即已按照一定的距离,横直成行栽培果树,当时李的栽植距离约折合8米×2.2米。南北朝时的栽植距离约折合3.6米×3.6米。到了清代,栽植距离缩小为折合2.6米×2.6米。古代李园的土壤管理主要为及时锄去杂草而不行耕翻。至于肥料,古代李园主要施用猪粪,据说李树不宜施用人粪尿。古人认为李树开花时,晴雨调匀,则结实繁盛,是为大年。否则结实稀少,则为小年。《齐民要术》中记有两种克服李树大小年的方法: 一是在农历正月一或十五日,“以砖石著李树岐中”;另一是在农历十二月间,“以杖微打岐间”,正月末,再打。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待验证。李树适应性强,但是,为稳妥计,古代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栽培李,采用冬季埋土防冻的人工匍匐形栽培法。古代嘉兴一带栽培槜李,都在每天清晨采收,采收标准十分严格,既不可过生,也不可过熟。如欲贮运,更注意适当掌握果实的成熟度。其经验是:“生李可贮木器中二三日,半熟李可贮磁器中二三日,全熟李可贮竹器中二三日,若欲致远,须以生李贮竹器中,护以蕉叶,取其凉爽耐久。”
中国现在对李的加工利用主要是制李干。早在明代,福建省就是李干的主要产地。《齐民要术》中的“制白李法”,就是加工李干的方法,其具体操作过程已与现代大致相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