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斯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斯炽1892—1979原籍河南阌乡,生于四川成都。 李斯炽成都名老中医李斯炽先生传略 陈懋鲲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64页 李斯炽李斯炽(1892—1979) 京 声 溪 泉 新中国名人录第178页 李斯炽1892~1979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留校任教。曾从成都名医董雅庵学书法古文,并习医,后即以医为业。历任四川国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四川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等。钻研中医典籍及历代各家论述,造诣颇深。他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基础上的补充发展,应予融汇一炉。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并吸取西医之长,对水肿、肺脓肿、流感、心包炎等治疗有独到见解,发表专论。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 (1955)、《李斯炽医案》(1978)等。 李斯炽1892~1979中医内科专家。名焕,成都市人。自幼习医,191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留校做理化助手。1934年正式开业行医。1936年组织中医界成立四川医药改进会,创办 《医药改进月刊》,又与赖华峰等创办四川国医学院,先后任教务长、副院长、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等职。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科杂病,学术上主张 “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对治疗心脏病及中风病有较深研究,运用疏肝法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有丰富经验。1959年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主要著述有 《实用内科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医学三字经浅释》、《金匮要略新诠》、《医学歌诀三种》、《李斯炽医案》 等20多种。 ![]() 主要责任者: 李继明 责任方式: 编著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13 千字 页码: 1-289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49.7 装帧: 简 语种:中 定价:13.50 出版时间:2001-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丛书责任者:张文康;佘靖,李振吉 丛书责任方式:主编;副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一,共收录167条词条。 被引频次:5 李斯炽 090 李斯炽1892—1979中医学家。四川成都人。1915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留校任教。曾从老中医董稚庵学习中医。1927年辞教从医。1932年组织“壬申防疫队”,深入霍乱疫区防治,用秘方“辟疫丹”治疗,全活甚众。1936年组织四川医药改进会,创办医学改进月刊,后与他人合作举办四川国学医院。建国后任四川医学院中医教授,成都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李氏主张中西医结合,注意采用现代医学方法。对中医造诣高深,在《伤寒论》基础上,补充发展了温热病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主张伤寒与温病同属中医热病学,可以合流。1959年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著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李斯炽医案》、《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等。 ☚ 梁伯强 洪式闾 ☛ 李斯炽(1892—1979)lǐsīchì现代医家。四川成都人。从成都名医董雅庵习医, 历任四川国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四川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等。钻研中医典籍及历代各家论述,造诣颇深。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吸取西医之长, 对水肿、肺脓肿、心包炎等治疗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1955 年) 《李斯炽医案》(1978 年) 等。 李斯炽 李斯炽李斯炽(1892~1979年),近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成都人。191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留校任教。曾从成都老中医董稚庵学习中医。1927年汪精卫宣布废止中医药,李激于义愤,从此即辞去教职,决意献身于中医药事业。1932年,李与中医界同道,组成四川医学会,曾组织“壬申防疫队”,采用秘方“辟温丹”,深入霍乱病疫区治病,全活甚众。1936年,李组织四川医药改进会,创办医学改进月刊,又与同道赖华锋、邓绍光、何伯壎等举办四川国学医院,李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建国后李氏历任四川医学院中医教研组主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并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78年授予教授职称。李氏在中医学术上有较深造诣,他认为《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是中医应当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同时指出,学习医经全在于应用,以达到古为今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对于金元医家,李最爱钻研刘完素的著作,他曾根据刘氏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撰写了《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和《五运六气之管窥》两篇论著,以阐发中医六气病因学说。对于近代医家,李很敬佩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观点,认为他们能够推陈出新,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补充发展了温热病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药。他在四十年代初,就主张伤寒与温病,同属于中医热病学,是可以合流的。在他办学和办医院时,注意采约现代医学方法。李氏已刊著作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教材)、《李斯炽医案》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此外,还发表了治疗水肿、肺脓肿、流行性感冒、心悸、心痛、心包炎等病症的学术论文多篇。 ☚ 梁伯强 杨则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