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岩?—1644

明末起义军将领。原名信。河南杞县人。相传为魏忠贤党羽李精白之子,曾中举人。明末起义军纷起,他向官府申请聚众保卫乡里。曾出家中积粟千余石赈饥。饥民传颂“李公子活我”。崇祯十三年(1640年)投李自成,改名岩;劝李自成收人心以图大事,作“迎闯王,不纳粮”歌谣,遣人四出传言“闯王仁义之师”,因之百姓“从自成者日众”。起义军占领襄阳后,设官分职,任他为制将军。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他建议起义军应有纪律,主张只对极少数贵族官僚追赃索饷,还主张招抚吴三桂,封明太子以大国,在起义军中颇有声望,因此遭牛金星忌恨。李自成退出北京,在定州又为清兵所败;召诸将计议,他自请率军平定河南。牛金星乘间向李自成进谗言,谓“十八子主神器”之谶应在李岩身上,他与弟李牟同被杀害。另有一说,谓历史上并无李岩其人。

李岩lǐ yán

(别名)李信,明代农民起义军将领。

李岩

李岩

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中的人物。他原名李信。出身宦门世家。既精明干练,注重实际,又文武双全,深沉多思;对国事不满,但又徒有雄才大略,无以施展;同情百姓的悲惨处境,出粮救灾,赈济饥民,却受到权贵们的妒忌和陷害。直至红娘子攻城破狱相救,他才被逼上梁山,走上起义的道路。投奔闯王以后,他忠心不事二主,但又决定将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并对封建地主家庭怀有内疚,最终招致怀疑和斩首。李岩是一个背叛了朱明政权却又未能背叛他所属的封建阶级的悲剧形象。

☚ 刘宗敏   崇祯 ☛

李岩?—1644

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原名李信,杞县(今属河南省)人。出身地主家庭。相传曾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参加李自成农民军。曾建议李自成均田免赋,散财物,收人心。并编写“迎闯王,不纳粮”歌谣。李自成封其为制将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建议驻兵城外,勿忙立即进入大内,只对少数贵族追饷和保持军纪四项建议。李自成退出北京,要求率兵前往河南。由于牛金星的挑拨诬陷,被设酒诱杀。

李岩?—1644

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原名信,河南杞县人。家富,传说曾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加入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又作“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宣传群众,促进了起义军的发展。受封为制将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占北京后,曾建议驻军城外,保持军纪。主张集中对极少数官僚追赃索饷,招抚吴三桂等。李自成退出北京后,他要求率兵往河南,因牛金星进谗言,被杀。

李岩?~1644

明末农民军将领。本名信,河南杞县人。相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子。曾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后为牛金星所谗杀。

李岩?—1644

明末农民军将领。本名信。河南杞县人。相传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子。曾中举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建议均田免赋。作“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封为制将军。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攻克北京后,建议驻军城外,保持军纪,加强战备,主张招抚吴三桂,未被采纳。起义军退出北京后,他向李自成要求率兵往河南,为牛金星所谗杀。

李岩?—1644

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杞县(今属河南)人。本名信,举人出身。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改名岩,建议“均田免赋”,作“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号召群众。崇祯十六年(1643),在襄阳建国时,被封为中营制将军。十七年攻克北京后,曾建议驻军城外,保持军纪;主张对大贵族大官僚拷掠追赃索饷,招抚吴三桂,以大国封明太子等。起义军退出北京后, 自请率军入河南,为牛金星所谗杀。一说历史上并无此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8:13